分享

你知道吗?5次路考不过要重新缴费,怎么办?

 qyphhh 2016-08-06

你知道吗?5次路考不过要重新缴费,怎么办?

2016-08-05 00:15

从快拿照培训的学员的通过率来看,科目二小路考始终是很多学员最头痛的。特别是报考C1手动挡的学员,有学员科目二补考2,3次还没过的。

随着驾考难度的不断增加,学员们挂科的情况也是十分正常。科目二和科目三补考次数都是五次,那么,如果超过五次了会怎么样呢?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在驾驶技能准考证明有效期内,科目二和科目三道路驾驶技能考试预约考试的次数不得超过五次。第五次预约驾考仍不合格的,已考试合格的其他科目成绩作废。也就是说,参加路考的学员五次考试都不合格,就得重新报名付费参加培训或是选择放弃。

科目三5次不过的凤毛麟角,但是科目二还真有个别学员,考5次都过不去的。虽然快拿照(www.kuainz.com)开设了VIP班,5次不过可以免费继续考。但是由于车管所周末不上班,每次路考都是在工作日,需要请假参加考试。学员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远远大于金钱上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会建议学员再次报考的时候,选择自动挡。

总结起来,驾考科目二考试不过,原因有以下几点:

心里紧张

其实完全没必要紧张。考驾照而已,中考高考咱们都挺过来了,考个开车这种纯粹靠熟练的技能,不在话下。只要咱们要做到“战术上重视”,平时练车认真好问;“战略上藐视”,到了考试胸有成竹,一次过不是什么难事。

退一万步讲,就算挂了,也没什么,最多交补考费,再考就是了,所以要放松心理,这样才能正常发挥,就当换个场地练车就是了。

场地不熟

只要去考场看过的学员,就应该知道练车场与考场肯定有一定差别的。平时练车的教练场,地面上的线虽然跟考场规格大体一致,但是很多教练场为了让学员尽快掌握动作要领,设有各种标记物。而考场一般是没有任何标志物,就算个别有,你能保证考试时你一定考到这个车位,这条线?

所以,快拿照(www.kuainz.com)会建议学员在考前一天,自费去考场进行模拟考试,熟悉场地。对于自我感觉比较没底的学员,我们会建议多模考一到两次。这样通过率能够上升20%左右。

粗心大意

很多人总是想快,做起来很急,总是忘记打灯,忘记安全带等,就算打灯了,但是没过一秒就开始起步打方向盘。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心里紧张导致的。记住,考官不会因为你慢而让你不及格,只会因为你犯规让你滚下车。

车速过快

因为我们都是新手,车速一快我们就反应不过来了,平时学得一些基本动作一紧张就全忘光了。所以平时练车的时候一定要先学会控制速度。学会了控制车速,你其实已经成功一半了。

你知道吗?5次路考不过要重新缴费,怎么办?

驾考毕竟是门考试,除了掌握基本的技能,还有很多考试特有的应试技巧。快拿照(www.kuainz.com)总结了一些,供你参考:

1,一般来讲,考试第一个项目是倒车入库。进入考场后,上车前,先看一下前方的车库,不要上车了再去找车库在哪里,很多人表示挂在考试的时候找不到车库,找不到参考线。有些学员甚至倒进了别人的考试车位里。

2,上车后,不用急,先调整好后视镜。因为我们都是新手,平时练车时也是通过后视镜去找参考点的,调整后视镜到平时练车时的状态,然后调整好坐位,再挂好安全带,检查离合、刹车、档位是否正常,如有异常通知工作人员处理,很多人表示车上的语音提示一直在催“考试开始”,工作人员也催“开始考试”,其实不必理会,没有人因为做准备工作而被判为不及格。

3,考完倒车入库后,如果需要把车开出库位,进行下一个项目。比如下个项目是侧方停车,你需要慢慢开到侧方停车的场地,边开边观察清楚车库在哪里,不要把车开过去了再找车库,这样就肯定完蛋了。考试是没有回头路的。

4,侧方停车出来时候一定要记得打左转向灯。两个考试项目之间一般是有一段画白线的区域,可以停车,如果前面有人在考试,或者你还没有看清楚考试目标位置,可以先停车观察清楚;。

5,坡道定点停车与起步注意事项,如果前方有人在考试,一定要先停车在白线区域,等别人考完你再开始,不然一开过去,前面有人挡着,你肯定就挂了。另外很多练车场,两边是竖了两个竿作为停车参考的。但考场是没有竿子的,我们平时练车也要习惯用地面的黄线做参考;坡道起步一定要记得打左转向灯哦。

6,曲线行驶和直角转弯是最简单的,这个也不过,只能说明你平时练车没练好。教练只是较学员基本的动作和知识,练车最主要还是要自己用心体会。

最后总结一下:心平,细心,车慢,科目二一次过不是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