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思维方法之七: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天人合一思想

 朱1971 2016-08-0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这种思想影响着中医的思维和发展。

一、天人合一的来源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为历来的思想家所重视。其思想来源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神人合一”观念。

以周代商的巨大社会变革,使帝的神秘意味进一步下降,周人以天来代替以往的帝,并对天命观进行改造,使“神人合一”最终转向“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真正起源于西周时代,周宣王时,有人做《民》诗曰:“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彭德。”(《诗经·大雅》),意思是说:上天生此芸芸众生,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人们顺应了它的固有规律,因而受此美善之德。


“天人合一”观的丰富与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几种不同类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德”、“天人合道”、“天人感应”等。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这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最先明确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是说人与自然的一致和相通的。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道家来看,天和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同源的,提出了“天人一体”的思想,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都连贯成为一个整体,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局限,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宇宙,树立了整体观念。


直到宋代的张载,才完整而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说:“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有为为洗赘,以世界为阴浊,遂厌而不有,遗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张载运用《中庸》的“诚”、“明”学说,通过儒、释对比对佛教否认现实世界的实在性、割裂天人的思想进行批判,肯定了儒家“得天而未始遗人”的入世思想和关注现实世界的精神。后来,人们就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古代天人之间相通相合的思想。


二、“天人合一”的内涵

中国哲学中强调“天人合一”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也有人是“天”的产物、自然的产物、人能认识自然的意味。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意即天命内在于人心之中,人把自己内在的德性发扬出来,就是阐明天道的一种方式,人对自然的理解依靠人对自己的本性以及生生不息之源的体证。孕育了“内在超越”这一中国文化最深刻的智慧。


1、天与人来源一致

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 ?'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

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他认为性与天道具有同一内容,即是变易。程颐说:'道与性一也。'又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认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内容即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张和程都肯定性与天道的同一性,但张载以为这道即是变易,程颐则以为道即是理,这是彼此不同的。


2、天与人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步,人类应该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反对片面的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董仲舒他在《立元神》中说:“何为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意即:天生长万物,地养育万物,人成就万物,他们之间分工合作,不能破坏,否则就会有“自然之罚”。

天人合一的核心,乃在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3、人的行为是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天人相交与天人感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关于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界,中国古代有三种典型性学说:一是庄子的因任自然(顺天) 说,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制天)说,三是《易传》的天人调谐说。

庄子的观点是消极的思想,荀子的观点是积极的思想。自从西方'戡天'(战胜自然)的思想传入中国后,荀子的学说受到高度赞扬。


但是,如果一味讲'戡天',也可能陷于破坏自然。事实上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盲目破坏自然,会引起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严重后果。近年来人们强调保持生态平衡,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既要改革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应该肯定,这种学说确实有很高的价值。


4、人的健康和疾病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

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破坏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将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不但让自然灾害变得更加频发,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和安全。同时,污染以及气候冷暖的变化,也影响人类身体的健康状况,以及让人类的疾病谱发生变化。这就是健康与疾病以及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人类的医学已经不单纯是生理病理的医学,而是自然-人体-心理-社会的复杂健康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