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凿眼?之 几则医案3
十 久泻案
古有刘草窗痛泻要方,补脾泻肝,以治肝强脾弱,肝木乘土,脾失健运所致腹痛泄泻。《医方考》“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此“扶土抑木”法,然验之临床,治久泻效果则不尽人意。
考仲景乌梅丸方云“又主久利”,《医宗金鉴》注“又主久利者,以此药性味酸苦辛温,寒热并用,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
赵某,男,46岁,二00八年七月诊。诉患病数年,一日大便三至六次不等,腹疼时作,便泻痛缓。遍查无果,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服中西成药两年时轻时 重,体重由150斤降至120斤。
查中等身材,偏瘦,面白,声音洪亮,舌苔白腻,根部黄厚,腹软喜按,诊脉弦缓,沉取无力,两关不调。
此病若治,理应酸苦辛甘互投,寒泻温补并用,拟“柔肝补脾,清肠泻热”,方投: 黑乌梅10克 杭白芍30克 生甘草10克 淡干姜10克 淡茱萸6克 补骨脂10克 枯子芩10克 炒黄栢10克 炒薏米30克 赤石脂20克 日一剂,半月病谬。
续拟方: 故纸100克 吴萸40克 五味60克 干姜60克 黄芩100克 白芍100克 甘草100克 乌梅100克 煮山药糊丸以善后。
十一 少女崩漏案
《妇 科证治约旨》“崩中者,势急症危,漏下者,势缓症重,其实皆属危重之候”;《妇科玉尺》“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傅青主女科》“冲脉太热而血即 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兰室秘藏》“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为崩”。
二 00八年治一十九岁宋姓少女崩漏,系夫人表妹。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忧而出行往广东打工,做工劳烦,加班加点,遂致经血紊乱,每月先期而至,淋漓不断约半 月方止,重时经断无时,时而下血量多不止,被迫辍工回家,曾住院一次,诊为青春期功血,输血二次,迭进中西药而效罔,来诊时病已一年有余矣!
身体消瘦,面 红有粉刺。看舌瘦小鲜红,边有瘀点,苔薄而略黄。
诊脉沉而弦数,两关独动,少腹压疼。述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心慌心跳,饮食无味,大便干结,月经已月余未 止,甚多时不敢起床,颜色鲜红,夹有黑块。
急则塞流以治标,疏方逍遥加味: 柴胡10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甘草15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丹皮10克 黑栀子30克 女贞子30克 旱莲草30克 荆芥炭30克 血余炭10克 薄荷叶6克 七剂 以疏肝健脾,清心泻热,滋养阴肾,兼以止血。 二诊,血量减少,饮食有加,得以安寐。方仍以逍遥加味: 柴胡10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甘草10克 当归15克 赤芍10克 炒蒲黄15克 炒五灵脂15克 丹参20克 元胡10克 川牛膝10克 阿胶15克(烊化) 薄荷3克 十剂 以健脾养血,化瘀生新。此缓则澄源以治本。
三诊,经血已止,精神焕发,病渐向愈。嘱服逍遥丸,每日用阿胶15克 烊化分服。 此末则复旧以调补。
此病后有二次反复,病情较轻,前后调治间断服药五月有余。二00九年结婚,后生一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