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前164年,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豆腐俨然成为国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美味之一。 然而,自从冠以“高嘌呤食物”之名后,豆制品似乎就成了很多痛风患者的雷区,很多喜爱豆腐的痛风患者,不得不忍痛割爱,宁愿看着豆腐流口水,也不敢抻箸一试。因为传统的痛风饮食治疗强调低嘌呤饮食,将豆制品如豆腐脑、豆腐、豆浆等豆类食品列为痛风患者的禁忌。 新加坡学者Teng等新近研究则发现摄入豆类和豆制品患痛风的风险是不摄入的0.86 倍,提示摄入豆制品是痛风的保护性因素。从以下几方面证据或许可以解释该结论: 1.严格的低嘌呤饮食并不能使血尿酸降至目标值6mg/dL 以下; 2.传统的低嘌呤饮食富含碳水化合物,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引起代谢综合征,同时还可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日常营养需求; 3.虽然大豆的嘌呤含量略高于瘦肉和鱼类,但经过加工,制成豆腐丝、豆腐干等之后,因为挤去了“黄浆水”,其中溶解了很大一部分嘌呤,因而豆腐丝、豆腐干等产品的嘌呤含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其含量比肉类鱼类还要低,高尿酸血症的病人用豆腐干替代部分替代鱼肉类并不会引起嘌呤摄入量的明显增加。 豆类食品是痛风的保护因素,其机制可能是豆类的促尿酸排泄作用超过其所含嘌呤导致的血尿酸合成增加的作用。此外,豆类及豆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弥补限制红肉摄入带来的蛋白质摄入减少,还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最后,豆腐属碱性食品,可以降低血和尿液的酸度,碱化尿液,对痛风病人来说,能增加尿酸在尿中的可溶性,对痛风病人的治疗和肾损害的预防,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应鼓励痛风患者适当增加摄入豆类和豆制品,建议限制在每日30克大豆之内,换算成水豆腐不超过90克;如果喝豆浆无不良反应,建议不超过1杯。不建议服用任何蛋白粉类产品,少吃仿肉豆制品,不吃豆腐油炸、卤制等做成的小零食。如果食用某种食品后身体有任何不适,立刻停止。 小编说:一直以来,豆腐都是争议最多的高嘌呤食物之一。我们往往道听途说,对其唯恐避之不及。但近年来,对豆制品的研究越发科学化,很多痛风领域的专家也在公开场合说明高尿酸、痛风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国外的痛风专家也没有禁止患者忌食豆制品,至于是否跟欧洲亚洲人的体质有关,我们不得而知。对于豆制品这份特别的爱,我们可以稍微接受下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