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沂,字宗鲁,后改字鲁南,号石亭,因好苏诗,又号小坡,浙江省鄞县人,后徙家今江苏省南京市。陈沂生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正德十三(151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年间,出为江西参议,又任山东参政和提学使,后以山西行太仆寺卿致仕。陈沂善诗工画,尤擅隶篆,为当时“金陵三俊”之一,著有《维祯录》、《金陵古今图考》、《遂初斋集》、《石亭集》等。陈沂任职山东时,曾遍游崂山,留下了许多诗文,至今在崂山的许多景点仍可见他的勒石题刻。清嘉靖十二年(1533年),陈沂游崂山时曾撰写《鳌山记》(又名《劳山记》),记述了五日之游程,对崂山各处景观介绍颇详。
“1958年,陈人诰”

华楼叠石之下,西侧,有石刻一片。其内容是道士云岩子刘志坚刻录的洞明真人和北七真之一刘长生的诗句。
第一首:“洞明真人作。 临真境戒自心空,和气周流满行功。兴即痛今青嶂里,倦时高卧白云中。”
洞明真人祁志诚曾赐刘志坚“云岩”为号,他可能是刘志坚的师父之一。
洞明真人,名祁志诚(1219年-1293年),字信甫,号洞明子。金元时钧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元史》有传。在赤城县金阁山下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道观——崇真观,它的创建者就是“元门掌教”、“存神应化洞明真人”祁志诚。
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元兵攻进河南,14岁的祁志诚被虏,和他一起被虏的百余人都遭杀戮,只有他幸存下来,兵返到太原时,祁县姓强的一个大族把他收为养子,并让他从师就学。等到该成家的时候,祁志诚却拒不婚娶,他说:“我生逢乱世,远离亲戚,白刃之下幸存下来,形如槁木,心同死灰,已不想像常人那样生活了,我要将息情绝,入山学道。你们的抚养之恩,我有生之年定会报答。”养父看祁志诚志向已定,也就不再勉强。
当时全真教盛行,祁志诚听说宋披云(即宋德方)正在太原西龙山传道,就赶去拜他为师,宋披云给他赐号洞明子,并向他传授全真教的教义。全真教是金代王重阳创立的道教宗派,丘处机将其发扬光大。祁志诚苦修苦学,并立志要像丘处机那样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到蒙古兵聚居的地方传道,感化他们放下屠刀,使更多像自己这样的无辜百姓免遭杀戮。他选择了元兵往来最频繁的赤城云州,这是元上都到大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丘处机多次到过的地方。蒙古海迷失后称制二年(1250年),祁志诚出居庸关到云州,建了一个简易的道观乐全庵住了下来,开始了他在赤城45年的修行传道历程。祁志诚著《西云集》三卷传于世,其中有“闲把一瓢盛海月,常垂两袖舞天风”之句,足见其既为方外之人,也是饱学之士。
第二首:“长生师父作。 贪茍衣食不故前,呈千空惺惺怜。利少解多知依不,得行不得湿空。万物不省,本性不知所往奔荡空。万物不省,性体虚空郝达空。万物不省,性知性神赶神安头空。万物不省,知端得下手处不知动净,半路里见影界执省,便了过不去顽空。万物浮昧,有清有净,贪有爱有染有省,难推怜利六道轮回空。万物不省,心情意净,性停命住,来往分晓,神坐端然,明明照破,绵绵无间断,为之真空。”
后缀:“书刘志德 大德四年二月初十日 云岩子上石 匠人曲道明”。
刘长生真人刘处玄(1147-1203-57岁)金朝东莱(今山东省)人。字通玄,又字道妙,号长生子。大定九年(1169-23岁)师事王重阳,重阳仙逝后,独遁于洛京间。迁居云溪之滨门,炼性于尘埃之中。大定二十八年(1188-42岁)主醮于昌阳,立坛祷雨,皆有征验。后主东州醮坛。承安三年(1198-52 岁)金章宗召见,待之以礼。四年(1199-53岁)乞请还山。章宗赐名“灵虚”。泰和三年(1203-57岁)仙逝于武官灵虚观,为全真道随山派创立者。至元六年(1269)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世称“长生真人”,为全真北七真之一。著作有《仙乐集》、《道德经注》、《阴符经注》、《至真语录》、《黄庭经注》。
华楼叠石下面巨石上,崂山区政府立有石碑。
摩崖上,这个乱刻挺有意思。是附近宫家村一位枝姓村民所刻留念,枝姓很少。1975年,他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