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为何要以石头开篇?为什么大多数人读不下红楼梦?

 老夫子的论语 2016-08-06

文/独影阑珊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作为四大名著里面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红楼梦》更是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它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在生活中发生的事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既然是一部社会缩影,那它不仅歌颂了如宝黛爱情的纯美,也讽刺了如宁国府花天酒地的封建贵族奢靡生活的丑恶。整体来说,长于写实的红楼梦是古代小说中极少的以女性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因而,这是一曲女性的颂歌,又是一部女性的悲剧。不管你看没看过《红楼梦》,从今天起,让笔者也带着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去走一遭,感受一番那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正是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滚滚红尘,一切的一切,都要从那块石头,说起。

红楼梦为何要以石头开篇?为什么大多数人读不下红楼梦?

笔者以为,石头记的名字要比红楼梦好,红楼梦这个名字多少让人感觉费解,不如石头记那般来得直接,自然朴素又信手拈来,至于那些《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等就更加俗之又俗了。何为石头记,顾名思义这是一段写在石头上的故事,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有石头情结和奇石崇拜,《红楼梦》以石头开头,《西游记》和《水浒传》也是以石头开头,所以“开篇不解石头缘,辛酸泪尽也枉然”。

这块石头,是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贾宝玉的前世今生,石头是灵物,所以它是贾宝玉的物格化,而贾宝玉则是其人格化,两者合二为一,贾宝玉性格顽固乖张,所以书中对那块“宝玉”多以“顽石”称之。那么石头何来呢,开篇清楚地交代是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一块,多余的一块,这很妙,有着中国特色的古代神话方法论,从天玄地黄说起,天漏,地补,又从发生学入手,因为多余,余一,所以注定了无缘补天的命运,但经自己锻炼之后又通灵性,有才却无处施展,所以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这种怀才不遇的痛,或许正是曹公对中国文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以石头暗喻,具有中国文人骨子里头那股坚毅不屈(顽石之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已通灵性),有着治国安邦的远大政治抱负(意欲补天),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无缘补天),向来自视清高,自负但失意,形成强烈的失落感,这也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悲剧心理啊!

红楼梦为何要以石头开篇?为什么大多数人读不下红楼梦?

石头原是仙界灵物,生长于自然,被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渺渺茫茫,透着一种迷茫未知的悲凉,如梦如幻)携入凡尘之中,按儒家思想来讲这是它“入世”的开始,经历了一番人间的悲欢离合后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作者取名深有用意,荒为荒唐,无稽作无稽之谈,青埂峰是情根峰),又回到了“出世”的状态,这是一个循环,一个轮回,一个规律的必然,倒有点佛家思想的味道,符合了中国哲学中对于圆的崇拜,周而复始的观念。

回到仙界的这块灵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讲的便是它在人间的故事,这里空空道人看了之后对全书有一个批评,非常有意思,“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时代性不强,一部文学作品必然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受影响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环境等客观因素,并包含了作者本身大量的感情色彩主观意识,一个时代产生一个时代的文学,无论作者想如何摆脱政治体制的束缚脱离现实社会而独铸空中楼阁那都是痴人说梦罢了,那么朝代年纪真的是无可考吗?纵观整部红楼梦,书中多处出现历史人名,如苏轼(宋),唐伯虎(明),欧阳修(宋),再者,更出现许多文学,戏曲作品,如宝钗生日点了一出《醉打山门》出自水浒传(明 但此戏曲是清初产生的)贾母讲的笑话中有孙悟空出自西游记(明),宝黛共读西厢记(元),还有书中出现的生活用品,如眼镜,爆竹,算盘等,从这些林林总总可推测时代背景至少是唐宋以后的明清时期,书中出现的状元,榜眼,探花是明朝科举考试一二三名的称呼,更有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机构,八股文也是明清时期的,但是从历来流传下来的插图上看,书中的人物发型服饰又与清代不符,各种官衔更是一片混乱,各朝各代都有,甚至有虚构官职,上演一出历史舞台大融合,令人费解,或许这正是作者有意为之,使得朝代年纪无从可考,特意模糊了历史背景,那么,作者为何要在开篇就特意交代这一点呢?首先,避开朝代,此书写于清代,正是文字狱大兴之时,排除政治这一敏感的因素,有利于保护作品,又打破时空上的限制,为作品留下广阔的创作余地,进退自如。

红楼梦为何要以石头开篇?为什么大多数人读不下红楼梦?

而空空道人批评的第二点是“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题材不够重大,缺乏分量,与政治治国这些大话题无关,因而缺少了教化意义,只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的儿女情长的小事罢了,带有蔑视的语气,感觉门槛和档次不够,上不了台面,不足以传世。空空道人的这段批评不得不说倒也在情理之中,与另外几部明代奇书比较,《三国演义》揭示了帝王将相,忠孝节义,政治权术的文化,《水浒传》揭示了农民起义的造反文化,《西游记》揭示了宗教斗争,神魔较量的神话文化,相比之下,《红楼梦》的题材确实显得不够份量,甚至有点婆婆妈妈,讲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我想,对于读者来说,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较其他三部更难让人读得下去的原因吧。

对于空空道人的批评,石头作了一番争辩,虽然没有直面这两个问题,但也从反面进行对比讽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一,不借汉唐名色,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历来小说野史的公式化已经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即千篇一律,落俗套了,缺乏创造性(笔者寻思这是否也在讽刺八股文的公式化写作对文人思想创新的扼杀),而我偏偏不落入俗套,就只按照自己独创的逻辑来叙述,与众不同,反倒显得新鲜独特。

其二,流行小说不过是“讪谤君相,贬人妻女,奸淫凶恶,淫秽污臭”,多情色,误人子弟,可厌!曹雪芹在这里通过石头之口对传统的通俗文化进行严厉的批判,并表明自己正人君子的态度,有依有据有生活来源的真实写作,独特的创作手法,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相当的自信。

这段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我看更像是曹公的自问自答,是对本书的一个定义,说明,对题材的自我辩护(其实书的深度已突破题材本身的局限了),表明一个创作的基本立场,一方面不伤时干政一方面无淫秽之病,不过是供人茶余饭后作笑谈的闲书罢了,先自嘲式的自我贬低,又隐去朝代年纪后,为作品提供了极强的灵活性,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当然话说在前,“我师何必太痴!”不必太过执着于考究,我只是将真事隐去而已,并不失其真,又用假语村言来叙述,你也不可当真,虽然书中的时代背景模糊不清,但不等于作品本身不具有时代特点,能不能解得其中味,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于是,这意味深长的二十字自叹后,这个写在石头上的故事,开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