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 古代寺庙的中轴线建筑顺序一般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少林寺中轴线建筑共7进,顺着莲花步道沿建筑中轴线前行,由南向北的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 山门,即少林寺的大门,是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平添了寺庙的王者之气。 ![]() ![]() 走进少林寺山门,两侧高大的松柏、银杏树遮天蔽日。 ![]() ![]() ![]() 树干上的小洞洞,据说是武僧练一指禅,日积月累形成的。 ![]() 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名剎"。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它记载着寺院的兴衰,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 ![]() , 天王殿, 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这是1982年重修。大殿内侧塑的是四大天王,寓意“风调雨顺”。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天王殿图片取自网络) ![]() ![]() 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殿内供奉的是三世佛,殿内正中供奉的为现世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为过去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内东西山墙悬塑的是十八罗汉,屏墙后壁悬塑的是观世音。 ![]() ![]() 老外不远千里来拜佛。 ![]() 钟楼前这块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 ![]() ![]() 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 藏经阁,又称法堂,是高僧讲经说法、贮存佛经典籍的场所。雍正十三年敕修少林寺时,原藏经阁藏经移贮法堂,故法堂又称“藏经阁”。 ![]() 藏经阁前,有一口大铁锅,据说是寺僧鼎盛时期炒菜用的,据介绍锅重1300斤,系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所铸。 ![]() 丈室是少林寺住持僧(也就是方丈)起居、生活、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山时曾在此清乾隆皇帝游少林寺时曾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 ![]() 达摩亭 又称立雪亭。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铜质达摩坐像,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殿内悬挂的“雪印心珠”四字乃乾隆皇帝御题。名为立雪亭,背后有关于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的传奇故事。少林寺僧人右手单臂行礼,是少林寺为纪念这位断臂求法的慧可祖师而传下的习俗。 ![]() ![]() ![]() ![]() 少林寺上药堂 ![]() ![]() ![]() ![]() 晚间,少林寺的禅师、方丈虔诚的祈祷:国泰民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