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自创始以来,一直沿袭着师徒制传承方式,在教学上很多拳师采用的往往是“禅宗喝悟”式的点拨式教学。此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也局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毕业于体育院校,现在高校从事武术教学工作。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着将现代体育教学中的方法与意拳教学相结合,发现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意拳的兴趣。 下面笔者将从意拳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阶段和教学的方法手段等几个方面对意拳的教学进行论述,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同仁指正! 一、意拳基础功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 因材施教性原则 由于意拳的训练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培养与运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员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学员之间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就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而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授方法。如有的学生很聪明,接受能力快,那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技术动作之外,还可以多讲一些拳理方面的知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手把手地教,必要时可进行单独地讲解示范。总之在处理好集中教学和区别对待的关系上,要利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好地完成好教学任务。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到最后每一部分技术的学习,都要求老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所学的内容,系统而有计划的安排好不同学生、不同时期和不同目的的学习。 意拳基本技术的教学无论是从站桩、试力还是发力,都应该做到由表及里、由简入繁。意拳基本技术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而系统,其各步功法环环相扣,颠倒或缺少了任何一步都不可能真正地掌握其要领。所以在意拳的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要遵循其系统性的特点。因为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有机体产生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这种变化如能得到长期的积累,将会为学生以后创造良好的成绩打下基础。如在桩功的学习阶段,假如没有养生桩的基础最好不要练习技击桩。因为养生桩的放松训练是技击桩松紧转换训练的必备素质。放松训练达不到要求,就根本谈不上松紧的转换了;在试力的教学中一定要先从简单的平推试力入手,而后再学习扶按球、神龟出水等高难度动作。 所以说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需要和意拳内在规律加以一定的顺序去安排意拳基本技术的教学,由简单易学的基本技术开始,逐渐向综合和高难度技术过渡,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巩固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是根据认识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总结出来的,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掌握和巩固所学的技术是学员熟练运用技术和学习新技术的基本条件。 意拳的每一个基本技术动作虽然简练,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中的意念要求是不一样的。意拳的意念由浅入深,不同的意念诱导会形成不同的训练效果。所以巩固和提高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技击桩摸劲训练中,初级的摸劲是自身与大树融为一体,这是自身争力的培养阶段,只有巩固了这一阶段,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自身与外界相牵连意念”的教学。如果不巩固初级的意念训练,而贪多求快地就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即使学了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所以说巩固和提高相结合原则是意拳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原则,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的学习,才能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4.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一项技术的教学实质上就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和学是两个相互统一的整体,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影响和促进的,老师起主导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自身对意拳的理解和亲身的体验,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意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意拳老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技术能在实战中得以应用,也就是说能将意拳独特的劲力在人身上得以体现,所以说意拳的教学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工作;同时作为学生,学习意拳的动机除了意拳技术本身的因素以外,更多地是出于对意拳老师本身功夫实力与人格魅力的崇敬。所以要在老师言传身教和启发教育下,明确学习意拳的目的,提高练习意拳的兴趣,从而认真主动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只有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更好的完成意拳教学任务。 二 、意拳基础功法的教学阶段 (一)掌握阶段 学生在学习意拳的初级阶段,由于其自身僵硬、不协调,即使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和自己的实践,所获得的也仅仅是粗浅的感性认识,对意拳基本技术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这是因为学员在接受了老师的讲解示范之后,通过感受器将这种刺激传到大脑皮质,从而引起大脑皮质细胞的强烈兴奋,但是由于大脑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扩散状态,从而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这个过程表现在技术练习上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要过多地强调动作的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建立起正确的肌肉感觉。在学生初步掌握意拳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要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以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就逐渐形成正确的技术定型。 在初步学习阶段,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的动作技术开始,逐渐向高难度和高强度过度,切忌急功冒进,欲速则不达。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总结,多做正面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 (二).改进提高阶段 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自身的反复练习,不断强化,使学生对意拳技术的内在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形成了一定的运动性条件反射。在这一阶段,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 因此在此阶段,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将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的动作技术。这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正在不断地消除,在这一阶段学生完成动作的外在表现为:周身不再紧张僵硬,动作相对放松,技术掌握比较正确,各种技术的变化较为协调,其速度、力量和准确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对技术和动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能将所练习的技术清楚地用语言说明,能够较为正确地分析和完成技术动作。但由于还处于分化阶段,所以技术动作定型建立的不十分牢固,倘若遇到新的刺激时仍旧会出现多余或错误的技术动作。特别是在紧张的状态下更容易造成技术动作的变形。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多体会动作的细节,以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逐渐的准确。 这个阶段在意拳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在初步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不断的巩固提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技术的细节,提高技术动作的协调性和连续运用的合理性及节奏,提高技术动作练习的质量,加强技术动作练习的目的性,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动力定型。 (三).运用自如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所学的技术动作,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与抑制在运动中枢内形成了牢固的动力定型。这时的分化抑制完善,反馈调节能力强,由于不断强化,建立了牢固的运动性的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这时不论自己做试力还是发力,都能随心所欲,运用自如。学员完成动作的外在表现为:动作逐渐达到成熟阶段,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下均能准确地完成技术动作,而且某些环节的技术动作还可以出现自动化程度。表现动作轻松灵活,浑圆饱满,充分体现了意拳浑圆力“周身整体一动无不动”的劲力特点。 在技术动作达到动力定型之后,还要继续练习巩固,精益求精。因为技术的动力定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加强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稳定技术,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逐步达到高标准。这样更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技术动作质量的提高,使之促进技术动作的自动化,达到自如运用技术的程度。 以上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各个阶段都没有明显的界限,是意拳教学中必须经过的不同阶段和时期。上述分段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能够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教学规律和特点,进行相应的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意拳的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意拳基础功法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它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加快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的速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意拳教学规律的总结,通常在意拳的教学中采用以下的具体教学方法: (一).语言讲解法 语言是老师和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正确的运用语言,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对学生加速掌握意拳的基本技术,有效合理的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练习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练习目的和完成练习任务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讲解就是老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意拳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老师讲解时要有明确的目的,针对所学内容,要准确、生动、精炼地讲出内容的主要部分,语言要有启发性和引导作用,并且要注意讲解的时机和层次。如不同时期的意念有什么区别,应该怎样将意念与技术动作进行有效的结合,使每一个动作都要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意拳技术教学时针对某一技术,要讲明它的具体规格、方法和标准,攻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练习的方法,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技术的关键环节等,让学生在初始的学习阶段,就对技术动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它。老师在讲解时要尽量运用意拳的术语,要将“浑圆力”、“争力”等术语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讲解,使语言简明扼要。还要利用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形象化语言,口诀化语言以及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刺激性记忆,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二).完整与分解教学法 虽然说意拳的基本动作比较简单,但是教学时为了把技术动作讲解的更清楚,往往会采用完整与分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整教学法的特点,是保持了技术动作的完整性和它固有的的结构,使动作连贯完整,便于较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在意拳教学中,难度较小的技术动作或对有一定基础的学员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完整教学法。如养生桩、养生试力等简单的技术动作都可以采用完整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的特点是在动作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动作细节,更好的掌握动作,把完整的技术合理的分解成若干部分进行教学,然后再逐渐连贯在一起,最后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将复杂的动作简单化,按层次从分解过渡到完整,使学员较为容易的掌握好动作,因此学起来更加有信心,有秩序,能较准确、牢固的掌握技术。如在讲解扶按球试力时,由于技术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可以先讲解手上的动作,手上的动作掌握之后,再配合上身及腿部,最后形成完整的动作。 完整与分解教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教学时是将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完整教学中有着分解教学的部分,在分解教学中必须有完整教学的观念,最后达到完整。运用时可以先分解后完整,也可以先完整后分解,一般教学中多采用完整——分解——再完整的教学方法。 (三).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就是通过直观的方法,利用老师示范,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有直观印象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是意拳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尤其在学习新动作时,老师多以领作为主,对每一种技术进行讲解示范,都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动作,然后在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由模仿入手,逐步深入,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逐步地学会和掌握动作。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电化教学,老师可以针对录象中的示范进行讲解、分析,这样可以使动作更准确,讲解更细致。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观示范教学对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组织练习教学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过的技术动作进行巩固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意拳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和直观教学,经过完整和分解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掌握技术动作。但掌握了技术动作之后还必须要让学生学会亲身实践,进行反复练习,这样才能巩固所学到的技术动作。学生学会了动作之后很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克服错误动作,建立起正确合理的动作概念,在反复的练习中巩固掌握所学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组织练习的方法很多,一般采用个人练习法、分组练习法、集中练习法。个人练习法是让学生自己练习所学内容,先独立掌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分组练习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相互纠正动作,共同分析容易出的错误,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又能保证练习的数量和强度;集中练习是在教师的统一带领或指导下进行共同练习,这种教学的优点是能够同时组织很多人进行练习,对于集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解决,学生的兴趣较高。例如统一进行发力练习,现场的气氛会非常活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