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朋友会有疑问——意拳和开车有什么关系?难道是指意拳打出来的劲儿比开车撞人还重吗?非也,非也,我说的是开车,不是撞车,两者之间的关系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我是在练意拳之后才学会开车的。学会开车之前,感觉驾驶汽车是一件很牛的事情,尤其是看师父开车。当时师父开着一辆手动档的小车,坐他的车从起步到停车,一点儿也没有那种忽推背忽点头的顿挫感,就跟平时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一样平稳;看师父换档是一种艺术,需要换档的时候,右手轻扶在档把上,如弹古筝一般,手腕带动手掌微动已完成换档,细细品味,还能看出推手的感觉来。 我学开车是在驾校学习的。车少人多,半天才能轮到一次练习机会。笨手笨脚的我,半个月了还没练习好桩考的内容。按照当时的规矩,需要在驾校测试通过之后才能去参加车管所的正式考试。而我在测试中没有通过。羞愤之下,发奋图强。没机会多练车,闲下来的时候脑子中都在模拟练车,甚至于晚上做梦都梦到自己在开车练习桩考内容。没想到这样一来居然如有神助,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百试不爽,每次都能标准的完成。到正式考试时,也是一次通过。原来“假借”真能成为现实!这是我生活中第一次意识到意拳的“意”之妙。 后来开车的时间长了,也找到了“车身合一”的感觉。坐到一个车里,简单熟悉一下,对车的长宽高、动力都了然于心。车开始动的时候,车就已经成为自身身体的一个延伸了。所谓“持环得枢”,车就是“环”,你就是“枢”。我也终于知道师父开车为什么会那么平顺了——自己的身体还不是想怎么控制就怎么控制吗? 所以,到现在我还喜欢开手动档的车。对我而言,不存在档位不好挂的问题,在挂挡遇到阻力的时候,顺着劲儿微微调整一下就轻松挂上了,真的和推手的感觉是一样的——推手的时候你遇到顶不动,难道还硬顶吗?肯定早就通过微调化解对方的力道了。其实,当你平顺而自如换档的过程,实际是你与车一个快乐的沟通交流的过程。 在道路上行驶的过程中,更是将自己的意识延伸到外部。前面以及周围的车也都被你的意识所笼罩,与你的意识产生了联系——前车突然变道不打转向灯,左右侧的车突然向自己靠近,提前都可以感知到并作出反应。这和意拳讲究和周围事物融为一体的理念,以及反应训练的训练方法是一致的。 当然,以上一些感受和体验,对于一些老司机也一样可以体验到和做到的。不同的是,老司机是多年经验所带来的“熟能生巧”,这是通过练拳生活化带来的额外收获。虽殊途,却同归。 所以说,意拳不光是一门养生术,一门拳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反而对其中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越来越感兴趣,越品越有味道。更重要的是,能这些哲学思想融入身体融入生活中,为己所用,其乐融融,这可能就是王老所说的“寻理趣”吧。 |
|
来自: 小蚂蚁u8mmxg13 > 《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