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这儿参悟人生
盛承懋
现在留园每天游人如织。人们在游览留园美景的时候,却很少会去关注留园曾是园主参悟人生的场所。
1876年阴历四月初一,我的五世祖父盛康购得了留园(之前称之为“寒碧庄”),随后就扩地重修,他在对旧园的主景、建筑、园艺等进行精心修葺的时候,很注重在园内构造出一种参禅的环境与氛围。 盛康功成名就后归隐留园,是希望在这方净土中参悟人生,寻求超脱。盛康为了参禅,特意在园内建造了家庵,并用自己晚年的号“待云”予以命名。不仅如此,他还将园中多处景点题上带有禅意的名称,如“闻木樨香轩”“自在处”等。待云庵西廊壁上嵌有两方石刻“白云怡意”“清泉洗心”,也表达了同样的意境。在庵的正南方有一座半亭“亦不二亭”,其名也深含禅意。由待云庵往南,空间由大变小,视线由分散而集中,走在丛丛修竹依依小草之间,微微可感悟到园主参禅的情境。 参禅除了要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也需要有一个读书的环境,因此盛康又修建了“还读我书斋”“揖峰轩”“西楼”“鹤所”“汲古得修绠”等多处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是作为读书及书法、绘画、吟诗的场所。“汲古得修绠”,实际上也是书房,房名取自韩 愈《秋怀》诗“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 指做学问犹如到深井中去打水,短绳无法打到深井水。要获得高深的学问,必须用修绠。还有“鹤所”,昔日仙鹤放养在假山下,自由自在,与山上青松相伴,构成一幅生动的松鹤长寿图,营造了一种颐养天年的图景。 留园北部的“又一村”内,在扩建留园时,保留了一片菜田和数间茅屋,并饲养鸡、鸭、鹅、羊等,一派农家田园风光,盛康有意在园林内营造出这种回归田园的气氛。 1902年,盛康87岁,他在留园已经整整生活了26年,看到儿子盛宣怀也已功成名就,于是无牵无挂地驾鹤西去。 接着我的曾祖父盛宣怀成了留园的主人,当时曾祖父在事业上已经达到了顶峰,留园成了曾祖父穿梭于京、津、沪等地途中难得小憩的驿站,也是他在官场、商海中受挫时休养生息的后花园。1906年他因办汉冶萍公司与张之洞意见相左,流露出“俟得替人可以接手,即当寻桃源入山,唯恐不深矣”之意。 随着朝廷的摇摇欲坠、仕途的频频沉浮,加之老年丧子(我的祖父盛昌颐于1909年去世)的隐隐作痛,使他在治事之 余,除了为筹备“愚斋”图书馆操心之外, 多了一点休闲的心境。辛亥革命后,曾祖父流亡日本。1913年回国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归国后故园独处,书画自娱,如梦初醒,不欲知秦汉以后事。”留园西部的缘溪行一带的桃源意境,似乎是为曾祖父“不欲知秦汉以后事”的心境而特意营构的。而曾祖父也有了一点时间,摆弄园中的花草,以致后山上的花草长得更加鲜艳、茂盛。 曾祖父也想安下心来,长久在留园住下,像他父亲盛康那样,在这里参悟人生。然而,世事难料,1916年4月27日,他在成就了一生的事业之后,撒手人寰。命运未能遂了他的这一心愿。 家族后人考虑到曾祖父在世的时候没有尽兴地到苏州留园来休息过,过世后想让他好好地在留园停歇下来。于是,将曾祖父的棺椁在留园义庄停放了两年时间。 曾祖父去世之后,我的四叔公盛恩颐成了留园的主人之一。四叔公早年赴英美留学,后来又继承了轮船招商局董事长、中国通商银行董事长、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位,按说他本来应该能成就一番不俗的事业,也许是受其母 亲过分的宠爱,最终成为一个挥霍无度、 奢侈成性的公子哥。 抗战胜利后的盛恩颐已经非常穷困,他曾经家财万贯、妻妾成群,最后不得不挤在留园祠堂里腾出来的几间房里栖身,身边只剩下一位善良的女子,照顾他的起居。 四叔公晚年实际上也可算作是在留园参悟人生了,但是昔日留园“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的情景已面目全非。抗日战争时期,苏州沦陷,日本侵略军驻扎在留园内,园内被糟蹋得墙倾壁倒,马屎堆积,花木枯萎,玲珑的假山摇摇欲坠,精美的家具也被掠夺一空。抗战胜利后,留园又成了国民党部队驻军养马的场所。 四叔公盛恩颐也绝没有了五世祖父盛康、曾祖父盛宣怀当年的心境,每天陪伴他的是不停地咳嗽,1956年6月5日,四叔公盛恩颐因脑溢血最终在留园祠堂离世。 盛氏三代在留园的变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起伏与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