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古建网

 金玉满堂156 2019-02-14


    人物简介
    盛承懋,1941年8月出生,常州武进人,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原苏州科技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盛宣怀之曾孙。 1998年至2006年担任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聘为建设部房地产估价与房地产经纪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房地产研究,编著出版了房地产专业相关著作十四部、发表论文五十余篇。1993年10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祖父虽然没有中过举,但是他一生很勤奋。父亲回忆曾祖父时告诉我们,曾祖父所有来往的文书、奏章、信函,都是亲自动手,不请人代笔。父亲年少时见到曾祖父经常到半夜12点多钟还在操劳;
    我从小就知道曾祖父一生办了很多大事。办邮政、办电报、办铁路、办钢铁。曾祖父晚年的时候,汉冶萍钢铁公司从英国进口了一台当时先进的炼钢炉,曾祖父当时身体多病,已无法亲临现场,就让父亲去代为剪彩。父亲回来之后,曾祖父很关心进口设备的状况。据父亲说,曾祖父从张之洞手上接过汉冶萍钢铁公司的时候,压力也很大,经营不好就身败名裂,但他就是凭着一股劲,把汉冶萍钢铁公司救活了;
    曾祖父在教育方面很重视基础教育与真才实学。父亲14岁的时候,曾祖父把他送到英国去读书,当父亲在英文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之后,曾祖父大加赞赏,并把他从英国寄回来的英文信件放在镜框里,挂在墙上,供其他孙子、孙女学习。曾祖父还很重视青少年打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础。这种思想也传输给了父母亲,从小父母亲就给我们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我从小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 ”
    ——摘自盛承懋博客
    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盛承懋对曾祖父的印象多数来自于他父亲的回忆。作为盛宣怀的长子长孙,盛教授的父亲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生活中的盛宣怀。初夏的一个午后,记者和盛教授一起追忆这位洋务运动的干将、中国近代工业之父。他的思想、他的眼光和胸襟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1 世博会是向世界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苏周刊:上海世博会圆了中国的百年之梦。其实中国是最早参加世博会的亚洲国家,而作为近代中国倾心倾力于现代化的实业家、洋务运动干将的盛宣怀,是否亲历了早期若干届世博会?
    盛承懋:世博会和曾祖父有着很深的渊源。 1878年,曾祖父还是个青年的时候,就很关心世博会,“盛档”里就存有一张伦敦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水晶宫的照片。在他的印象里,当时的世博会就像一个展销会,可以把中国的瓷器、茶叶、铜器等拿到这个“展销会”上去推销。在他还年轻的心灵里,世博会的意义,除了我们原来有的丝绸之路外,又多了一个对外展示的平台。所以1904年的美国路易斯世博会,清政府第一次正式登上世博会的舞台,曾祖父已官至工部侍郎、会办商务大臣;还有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曾祖父都直接参与展品的采办,包括1911年的意大利都灵世博会,一开始清政府“拟不与会”,后经包括曾祖父在内的多方努力,清政府最后还是参加了。巴拿马世博会,中国得了好多奖。今天我们许多广告里还在说:荣获巴拿马世博金奖,基本上指的就是这一届。但等到去拿奖杯的时候,曾祖父已过世了。
    苏周刊:虽然没有错过历史的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尝到了清末民初一个积弱已久的国家在西方强国面前的诸般酸涩。明明是一次次的刺痛,为什么还一次次地去参加世博会呢?
    盛承懋:向外国学习,向先进国家学习。曾祖父认识到世博会的形式“招集五洲之物赛于吾国“,有助于发现自身短外,推动中国实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一种开眼看世界的胸襟,没有擅于向世界先进的东西学习的理念,很难成就他的一番事业。除了做实实在在的事业中可以看出,另外从他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方面也可以看出。我父亲14岁的时候,我的四叔公19岁时,他就把他俩送到英国去留学。按理说,我父亲是他的长子长孙,而且年纪还小,是舍不得让他远渡重洋去求学的,但他就觉得要向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去学习。
    苏周刊:我们现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除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外,还是为了学习?
    盛承懋:应该是这样。在上海世博会上,我国的高科技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世博会更给了国人进一步了解世界,向世界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我不是很了解当时我父亲和叔公是如何向曾祖父描述外国的,但听我父亲回忆,比如说当时他从英国回来时坐的轮船已经达到了5万吨级了,而我们解放后好多年后,终于为在造出了万吨巨轮而欢呼;比如说我们现在城里享受的卫生设备,当时我父亲坐的轮船上已有了,而且比现在的还先进些;再比如说最近广州下大雨,主要街道全淹了,这说明城市排水系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我父亲曾说过,当时英国的地下管网,人可以在里面走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但另一方面,我们确实还要看到存在的差距。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赶。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现在造了好多高楼,好多都有亚洲和世界一流的高度,但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到底怎么样?怎么来建造城市,包括理念、方式也是需要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去学习和借鉴的。
    开世博会是要取各国之长,所以尽管当时大清参加世博会每次都受伤,但还是每次去参加,也表现了作为推动者盛宣怀的眼光和胸襟。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我们强大了,但我们还是要静下心来,寻找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也可以说是延续了曾祖父盛宣怀的眼光和胸襟。
    2 “盛档”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
    苏周刊:最近上海图书馆整理收藏的“盛宣怀档案”对公众开放了。盛宣怀档案一直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宝库,所以史学界也给了盛宣怀档案一个专有名词——盛档。盛档的整理出版和对外展览,这其实也是一件大事。
    盛承懋:是的。上世纪末,胡绳、王元化等一批知名的专家一再向中央呼吁要尽快尽早整理“盛档”。这次上海图书馆整理收藏的“盛档”有16.5万件,1亿多字,是家族自1850年至1936年的历史记录,其中前20年的档案主要属于曾祖父的父亲盛康,而曾祖父1916年去世后,作为他的后人又继续记述了20年。曾祖父在发展实业的过程中,除了重视研究外,特别注重资料的保留存档工作。他本人自1870年入李鸿章幕僚后,事无巨细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从未间断,几乎将所有日记、文稿、信札、账册以及来信、来电、来文等保存下来。这些文档随曾祖父本人辗转南北到处漂泊。晚年定居上海时,“盛档”就放在我们家的图书馆。解放前,这些档案一部分放在安徽,一部分放在山西,但绝大部分保留在了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我们家族将大部分档案捐给了张元济等人创办的上海合众图书馆。解放后,合众图书馆并入上海图书馆。
    苏周刊:研究“盛档”不光是研究一个人,更是研究一段历史。这也就是为什么一部私人档案被史学界认为“是研究我国近代史,尤其是研究洋务运动史、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实业思想史、近代上海史十分珍贵的原始史料”。
    盛承懋:确实是这样。“盛档”几乎涉及了近代中国史上大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中日战争、中外商约谈判、四川保路运动、东南互保事件等。那些在清末民初叱咤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物如孙中山、黄兴、谭嗣同、李鸿章、梁启超、张之洞、左宗棠、丁汝昌、袁世凯、辜鸿铭、胡雪岩、詹天佑等都与曾祖父有书信往来,这些文书也被悉数保存下来。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一些想法,也可以让现代的人怎么看待有了一个历史依据。另外一个方面,对历史上一些不完整或空白点可以通过它加以补充,同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正如已故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所说的“盛档”“存世数量之大,内容之丰,涉及面之广,罕有匹配。更重要的是,它对近代中国史和近代上海史,具有填补空缺的作用,可以补史之阙,纠史之偏,正史之讹,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 ”
    3 盛宣怀的棺椁在留园停放了一年
    苏周刊:听说你小时候在留园生活了一段时间?
    盛承懋:是的。解放初期,我们在上海的生活相当困难了。苏州的消费水平低些,而且苏州也有我们家的产业,在来苏之前,常州的一处房产被政府买下来做了解放军医院,父亲得了一笔钱,于是我们决定搬到苏州来居住。于是我有机会在留园居住了一段时间。
    苏周刊:大概多长?
    盛承懋:一、两个月的时间。时间不长,但留园的生活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的四叔公已住在那儿了。留园边上有很多房子,四叔公就叫家里人打扫了几间出来让我们住。
    留园是曾祖父的父亲盛康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从刘氏手中购得的。当时,叫“寒碧庄”,由于兵荒马乱“寒碧庄”实际上就是个破园子。盛康得园后,扩地重修,设“龙溪盛氏义庄”(又称“留园义庄”),购族田数千亩,以接济宗亲。盛康当时还在浙江杭州做官,他经常来往于苏杭,边做官边修园,花了三年时间。因为从前的园主姓刘,所以大家都叫它“刘园”,盛康按照“刘园”的谐音,将园名改为“留园”。后来在曾祖父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了吴中著名园林。曾祖父一生忙于实业,很少有机会到留园小住。
    苏周刊:您对当时的留园是个什么样的印象?
    盛承懋:留园实际上是一个休闲的场所,园林鼎盛时期,为了接待宾客方便,沿街另开了侧门,现在游人进出的留园大门,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侧门”。
    我在留园逗留的日子,实际上留园已十分破败。听家里人说,日本兵和国民党军队两次进驻留园,对它的毁坏很大。但亭台楼阁还是比较完整的。整个留园分中、东、西、北四个部分。父亲曾亲自带我们弟兄在园中走了一遍。园的中部是留园的主要构成部分。园中逶迤连绵的假山和宽广的水池,是江南园林的典型特征,加上银杏、枫杨、榆、柏等多棵百年古树,营造了幽雅宜人的闲适气氛。东部是高低错落、曲折深邃的建筑群。为了适应各种活动的需要,采用高低错落的粉墙与盘纡曲折的走廊,灵活自由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形成重门叠户、庭院幽深的景致,这是留园最具特色的地方。这里曾是盛康生活起居和宴饮活动的场所。曲园名人俞樾就是盛康当时的上宾,经常受邀在留园宴游小住。留园的戏厅、待云庵等处,当年均有俞樾撰写的楹联。西部是由土石构筑的高耸的大假山,山上种植众多的枫树、樟树。据父亲跟我讲当年留园最盛的时期,山上有20余种不同颜色的花草。山南有曲水环绕,让人好似进入了桃花源的境地。这里也是我们小孩玩耍的最佳场所,我在留园逗留的日子,每天都会同哥哥、弟弟及四叔公的小孩一起在这里攀上爬下,玩躲猫猫、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北部的菜畦瓜棚营造了留园一角的田园风光,当年家人在这里种蔬菜,养鸡鸭,营造了一种回归田园的隐逸色彩。如今,北部已成为留园的盆景园。
    我印象深的还有池塘里养的癞头鼋,另外一个就是碑帖很多,我们小时候虽然看不懂到底里面写了些什么内容,但我们就跟着帖临摩。
    苏周刊:据说盛宣怀的棺椁在留园停了一年多,这是为什么?
    盛承懋:当时留园是盛康买下来作为私家花园的,本来曾祖父也想到留园来养老,但事实上他一生忙于事业,没有什么机会到留园。作为他的后人,在世的时候他没有到苏州留园来休息,过世了想让他好好在留园停歇停歇。而且留园边上就是义庄(相当于家祠),所以家人决定让他的棺椁在留园停放了一段时间,然后再到武进老家的墓地入葬。
    曾祖父一生做了那么多事,晚年很不顺心。作为子孙来讲有意要让他风光一下,再说当时家族条件还是蛮好的,所以他的葬礼办得很风光。出殡当日,上海等于休市了半天。灵柩从上海静安寺盛家公馆发引,途经上海的大马路(南京路)、广西路、四马路(福州路)到外滩的轮船招商局金利源码头上船,用船运往苏州。到了苏州由阊门石路的水陆码头上岸,由16人抬着曾祖父的灵柩,在家族送葬队伍的护送下,棺椁送至留园义庄。为了出殡,家族还特意拓宽了留园路,整修了石路。
    苏 周刊:石路的命名与盛宣怀 也 有 关系?
    盛承懋:曾祖父一生办了很多实业,建造铁路是他最重要的实业之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沪宁铁路告成,苏州火车站经阊门、胥门、盘门外修建环城大马路时,曾祖父修筑了自阊门吊桥堍钴鱼墩至姚家弄口大马路的石子马路,“石路”由此得名。
    苏周刊:现在您还经常去留园吗?
    盛承懋:基本上一年去一次。
    苏周刊:现在去又是什么样的心情?那毕竟是你们的家,而且你在那个家里生活了一段时间,而且是一段快乐的日子。
    盛承懋:当然,第一感觉是非常亲切。留园现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园主人的后代,我感到非常自豪。有些人对财产很看重,但对我们来讲就淡多了。我们曾经非常非常有钱,我们也曾很穷过,我们都知道要取得成就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享受过国家的助学金,如果没有国家的助学金,我们不可能进一步接受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一直心存感激。
    4 盛大家族:一个红楼梦式的家
    苏周刊:盛宣怀一生亦官亦商,亦中亦洋,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也造就了盛氏家族的鼎盛。他的个人财富当时无人能与之匹敌,盛氏家族的儿女又多与豪门联姻,大家互相攀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盛家为中心的上至京官大员、下至江南富豪的庞大家族网络。有人把盛家称作是:一个“红楼梦”式的家。您觉得像吗?
    盛承懋:如果我的祖父没有去世的话,我的家族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情形。曾祖父一生有八儿八女,但活下来的儿子也只有三个。我的祖父盛昌颐是他的长子,在盛宣怀这么多儿女中,真正能够理解他为人为事之道,并且成为他事业帮手的,唯有盛昌颐一人。我的父亲盛毓常是曾祖父的长孙。父亲的出生,对他来说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显然他感到事业的延续有了期望。所以父亲备受家族的宠爱,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那样,长辈们都亲热地称呼他为“盛宝”。
    尽管父亲受到宠爱,但是严格的教育并没因此而放弃。由于受到曾祖父的宠爱,父亲小的时候经常有机会在曾祖父的书房里玩耍,看着曾祖父起草公文,稍大一些之后,曾祖父会让父亲去办一些小差事,父亲曾对我说过,记得有一次他替曾祖父到康有为那里去送过信。
    可惜,好景不长,在父亲12岁的时候,祖父病逝了。这对曾祖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他事业鼎盛的时期,失去了长子,又少了一个自己最得力的帮手与支柱。对我父亲而言,无疑是最痛苦的事,在这样一个三妻四妾、充满权力与利益争夺的大家族中,失去了自己最直接最得力的保护者。当然,曾祖父对父亲越加关爱了,以至,在我父亲14岁的时候,即1911年6月,清政府对盛宣怀的褒奖,变成“奏准盛宣怀长孙盛毓常给予正二品廕生”。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1916年,父亲19岁时,曾祖父去世了。分家了,各家各顾各了。父亲在分家过程中吃了不少哑巴亏,但是曾祖父留下的巨额财富,让父亲成了上海滩上名符其实的阔少。父亲用这些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轰轰烈烈地搞了一场房地产开发,然而,两次淞沪抗战,使得他的房产损毁殆尽。还有就是1937年4月父亲继承下来的300余件珍贵文物,带往日本展览,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使他无法及时从日本将这批文物运送回来,至今留存日本。父亲从此一蹶不起。
    苏周刊:其它房头里的是不是也是类似的情况?
    盛承懋: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就是我们大房和四房。四叔公后代很多,我的两位堂叔很长时间在日本。日本在六十年代经济开始振兴的时候,他们抓住了机遇,特别是我的堂叔盛毓度,由饭店起家,越做越大。后来又搞房地产,中曾根首相亲自批给他一块地,在日本东京的黄金地段芝公园盖了一幢写字楼,叫做留园大厦。我曾有机会去日本考察访问,在此期间我去看望了我的叔叔和婶婶,我不知留园大厦怎么走,就问了路边的一位外国人,他就指着说“CHINA”,可见在东京很著名,而且知道是中国人盖的。留园大厦很豪华也很有特色,从东京铁塔下面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留园大厦的全貌。
    5 坚定的信念成就了他的一生
    苏周刊:谈到盛宣怀,不得不提洋务运动和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一系列实业。现在我们已经能很公正客观地看待盛宣怀的功绩,把他称作“近代工业之父”。
    盛承懋:他不仅是“近代工业之父”,还是“中国高等教育奠基人”。无论是北洋公学(天津大学前身)还是南洋公学 (上海交大前身),整个高等教育新体系雏型是由盛宣怀建立起来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们的教育主要是私塾的形式,读的也是经子史略、四库全书。而他办的是公学,知识体系也得到更新,设有工程学、电学、机器学、律例学、矿务学等等。后来办南洋公学的时候,更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比如说法律、外交等。在办的过程,如果从私塾里面培养高等人才是不行的,所以他还办了相当于高中、初中这样程度的预科班。在预科班里,数学、英语、自然科学作为正式学科进行传授。如果没有初等教育的基础,没有数学、自然科学的学习,一下子到大学里面就无法来进行新的现代教育,这其实为整个初中、高中的教育作了铺垫,其实也是开创了初等教育的新模式。
    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这是曾祖父在办洋务、办实业中从根本上看到了中国兴旺的关键所在。
    苏周刊:他的重教思想也影响了你们,据说你们一房的儿女里,加上配偶,有7个人都在高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盛承懋:是的。曾祖父办两个高等学校,以及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当时最发达的国家留学,就是不光学人家的知识,还把人家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带回来。其实我父亲后来从事房地产的开发,也是受了曾祖父的影响,因为由于看到了和体验到了国际上先进的城市开发、城市居住理念。所以他没有继续去搞铁路、搞邮政、电报了,而投身房地产业。曾祖父那个年代对城市的开发,对居住条件和设施还不是太关注,更别说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投入了。按说当时我们在上海时,曾祖父居住的条件在国内来讲也是最好的了,但比起英国的现代公寓,我们还是很落后的,没有抽水马桶,没有卫生间、洗手池,没有电话等通讯设备,而且公馆里阳光不充足,阴暗又略带潮湿,夏天闷热,冬天寒冷。父亲搞房地产开发的地皮还是曾祖父当时买下来的。
    苏周刊:那买下来是干什么的呢?
    盛承懋:可能就有想改善居住条件的设想,但至少没有来得及去实现,由他的儿子孙子去延续。父亲按照英国的图纸进行规划设计,先后在那片土地上建造了360幢公寓房。每栋小楼,都设有自来水、电灯及抽水马桶,而且这些房子不是卖而是出租,还有相当于现在的专业物业公司来对小区进行日常的管理。我现在也从事房地产业的研究,那就进一步延续了这种愿望。
    苏周刊:盛宣怀在办洋务中的好多思想和主张是比较超前的,现在看来还是有借鉴作用的,你能概括和总结一下吗?
    盛承懋:对盛宣怀及其洋务运动的研究已经很多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振兴民族工业的思想非常强烈,他一直强调“权自我操、利不外溢,循序而进,克期成功”。一度人们曾把他当作卖国贼,其实他是很爱国的。每办一个实业,曾祖父总会受到中伤和弹劾,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何种打击时,也要坚持既定的目标,曾祖父这一生,这个信念非常得强。第二点,就是加强现代管理和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上面我已讲到了一些,我现在想说的是曾祖父办教育是请教育家来办教育的,放手让他们去做,而且他培养的人才是注重质量的,而不是盲目地求数量。在教育行政化和教育大众化的当今,如何让教育家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如何在大众化教育下,培养行业领军人物和跨领域人才,值得我们思考。第三,曾祖父做了工作以后随时会记录总结,非常注重基础资料的积累,比如说“盛档”已是现在研究中国近代史重要的文献。那我们现在在大干快上的时候,是否注意到基础数据和基础材料的积累呢?是否想到给后人提供了一份研究和进一步探索的宝贵财富和历史遗产呢?还有怎么以民间资本为主来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曾祖父提出了很多想法,具体的作法、以及实践的效果,都有实实在在的记录;还有企业的用工制度,比如举贤避亲,都有借鉴作用。
    苏周刊:作为盛宣怀的后人,您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和评价他的一生?
    盛承懋:他曾经在中国比较困难的时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这就很了不起了。在这一点上,作为盛宣怀的后人,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后人之所以还在敬仰他,学习他,无非就是看到了他的推动作用。在当今的社会建设当中,你的能力有大有小,你的岗位有重有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作好本分工作,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那你就无愧这一生了。像我现在研究房地产,就想通过我的研究,使中国的房地产持续、健康地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让城市更加美好 ,让居民居住得更加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