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与人生》丨邓祁候灭国:群体生活中的障碍

 广鹜浩淼 2016-08-07
个体的自我主观意识会突出地表现出来,自以为是的妄自尊大会放大地表现出来,对自我的绝对认同会超出极致地表现出来,而这些是群体社会生活中的障碍,只有一人的天下又将他人的智慧置于何处呢?


文/方崇阳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资料图)


邓祁候自以为是


《左传·庄公六年》记载了邓祁候自以为是,而被楚文王灭国的故事。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亲自带兵征伐申国(今河南南阳市),途经邓国(今河南邓州市)。邓国君主邓祁候的姐姐邓曼是楚文王的母亲,邓祁候是楚文王正儿八经的舅舅。于是,邓祁候设宴款待他的外甥楚文王,犒劳楚文王带来的部队。


此时,邓祁候另外三位外甥(骓甥、聃甥、养甥)作为邓国大夫,出于邓国将来安危考虑,请求借此机会杀死楚文王。三位外甥劝说道:“灭亡邓国的必定是此人楚文王。如果不及早考虑,恐怕日后我们邓国会被楚文王吞并,到那时候再去想办法对付他就来不及了。如果现在动手,正好是最好的时机啊!”邓祁候则说,“楚文王是我的亲外甥,他又没有先攻打我们国家,我怎么好先动手杀自己的亲外甥呢?”三位外甥大夫再次严肃的告诫道:“如果这次不听从我们三人的建议,我们邓国的宗庙将没人祭祀,我们邓国的江山社稷也将被楚文王摧毁,而您邓祁候也将什么都没有。”邓祁候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就是坚决不肯杀掉楚文王。楚文王从邓国离开后,没用多久就灭掉了申国,返回楚国的时候,也顺路攻打了邓国。到了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带领部队征伐邓国,灭掉了邓国。果然如三位外甥大夫所预料的那样,邓国的宗庙再也没有人祭祀,邓祁候再也什么都没有了。


邓祁候由于个人太主观的相信和认为作为他亲外甥的楚文王是不可能来攻伐邓国,以至于完全忘记了在诸侯混战的年代,哪里还有这些亲情仁义可言。即使他的三位外甥大夫已经完全预料到了灭亡邓国的必定是楚文王,并且也想到了应对的良策,利用机会先下手为强,杀掉楚文王以绝后患,来保留邓国的政治版图。但是,邓祁候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以至于最后灭国。


只有一人的天下,又将他人的智慧置于何处呢?(资料图)


将他人的智慧置于何处


《道德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只是用个人的眼光去分析判断事物的发展或他人的特点,是不明智的、目光短线的;只是用个人的主观认识,自以为是地去行事和处理问题,是做不好事情,解决不了问题的。


个体的自我主观意识会突出地表现出来,自以为是的妄自尊大会放大地表现出来,对自我的绝对认同会超出极致地表现出来,而这些却是群体社会生活中的障碍,只有一人的天下,又将他人的智慧置于何处呢?


良好地沟通,谦虚地听取他人的建议,再理性地去思考,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沿着长远和正确的方向走下去。对于做到这些,有时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人类的情感会影响选择;有时候,人类执着的欲望会影响判断;有时候,人类的负面心理会影响命运。融合、圆通、谦和、包容,这样当人与人处于一种互相恭敬和谦让,互相尊重和平等的态势下,在人与人的心灵间,才是温暖的、宽松的、没有障碍的,所能走的人生之路,才是长远的。(编辑:孟淅)


(本文由腾讯道学授权发布,文/方崇阳,选编自方崇阳道长著《道德经与人生》,文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