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杀前他告诉大家:巴西是人类未来的理想国

 天侠论坛 2016-08-08

“凡是来到巴西的人都不愿意离开这里;无论身处何方,都希望能回到它的怀抱。美丽十分罕见,而完美的美丽几乎只是一个梦。在这最黑暗的时刻,骄傲的里约将梦变成了现实。它是地球上最迷人的城市。”

 

——必须说明的是,这段话不是里约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词,而是75年前一位住在里约热内卢的大师告诉我们的箴言。

 

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解说词中,也的确提到了这位作家——茨威格。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这位大师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幅影像。

 

 

没错,这正是茨威格和其妻子一起自杀的照片,时间发生于1942222日,距离他盛赞巴西和里约热内卢的那句话,还不到1年。

 

死者遗言:

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须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地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

自从操我自己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而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也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在这里比任何地方都更愿意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人年逾六旬,再度完全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由于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已经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地、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

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你们在经过这漫漫长夜之后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于你们而去了。

 

死者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和其第二任妻子伊丽莎白-绿蒂,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还有一位是我前几天提到的乔治-奥威尔)。或许,你听说过他的一些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马来狂人》、《人类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出身犹太富商家庭,但其他的作品除了历史人物传记之外,大多却是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普通人的生活,以“情感、情欲和女性”为主题,他曾深入那个时代底层人的生活,描述那些带有一种异乎寻常勇气和高傲的情感沦落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茨威格已经是德语创作的作家中No1的角色,拥有无数读者,他的作品雅俗共赏,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也不玩弄深沉的“哲理思考”,更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

 

茨威格算是一位最典型的世界主义者,他认为全人类都属于同一精神共同体,认为人类应该不分种族、肤色、信仰、文化、阶级和国家,互相尊重、彼此包容对方的习俗、观念和传统,让人类的生命能够拥有真正的自由与幸福……而茨威格出生的奥地利,正是当时泛欧主义的大本营,茨威格认为多元化的欧洲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所以欧洲人之间应该自认为是一个整体,不应该陷入战争与杀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其残酷的战争过程,深深的打击了茨威格的泛欧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各国陷入四分五裂之中,不仅没有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反而变成了一个个特意强调自身利益的民族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各国之间虽然拥有明确边界,但国与国之间可以自由穿行,并不需要什么护照、国籍或种族证明);更糟糕的,1933年以后希特勒上台开始驱逐犹太人,同为德语区的奥地利也爆发排犹主义,使得作为犹太人的茨威格被迫流亡英国……

 

1936年,茨威格第一次来到巴西做短期游览,他描述自己当时对巴西的认知:

对于巴西,我曾像一般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有着十分自负的想法。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想法大致如下:巴西不过是南美随便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没有分别,气候炎热,疾病肆虐,政局不稳,财政溃败,行政无序,仅在沿海城市有少许文明,但却风景绚丽,有诸多未知的可能。这是一个属于绝望的流亡者和垦荒者的国度,但却无法产生精神发展的动力。

……

就这样,我来到了里约热内卢,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地方……

 

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茨威格加入英国籍,但他很快又离开英国,奔赴欧洲人传说中的理想国度——美国。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茨威格对于“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感到绝望;1940年,他经纽约而来到巴西,定居于里约热内卢……

 

在这里,他写下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巴西:未来之国》,在这本描述巴西地理与社会的书,他在序言中写到:

如今,巴西对于自己尚且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上这里发展太快,刊印出的数据报告都失去了时效性,想要全面了解这个国家更是难上加难。而在所有这些问题之中,我最想说明的,也是对现今世界各国最为重要的,是巴西在精神与道德层面的意义。

这是每一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必须思考的问题。它虽然简单却极其重要:在这个世界上,不同阶级、种族、肤色、信仰的人怎样才能和平共处?这是每个国家、每个团体都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在巴西犹为严重,可却处理得最好、最值得称道。

……

巴西,由于其特有的人种结构,如果也采取欧洲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的愚昧政策,势必四分五裂、战乱不止。然而,在这里你能够轻易看到各个种族和他们的混血后代,这些人共同组成了巴西。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是曾经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也有土著人的后裔,他们从很久之前便定居内陆;在这里还有无数黑人,他们的血液中尚存有奴隶时代非洲的记忆;这里还有许多其他外国殖民者的后裔,他们来自意大利、德国甚至日本。如果按照欧洲人的思维模式,这里的每一个群体都会对其他群体保持敌意,先来者反对后来者,白人压迫黑人,巴西人驱逐欧洲人,白种人、土著人和混血人一同对付黄种人,多数派与少数派冤冤相报,为捍卫自己的权利不断争斗。

然而,在这里的所有种族,尽管肤色不同,却能和睦相处;虽然出身各异,但却齐心协力。他们致力于尽快消除彼此的差异,成为完完全全的巴西人,共同建立一个团结的新国家。面对让欧洲世界不知所措的种族问题,巴西的做法堪称典范——它并不将种族看作一个问题。如今,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疯狂,妄图创造出最“纯粹”的人种,就像培育赛马或者名犬一样。巴西却坚持奉行几百年不变的原则,无视肤色差异,允许各种族间自由结合。“在公共事务或私人生活中,每个公民都拥有相同的权利”,这在许多国家不过是一纸空文,在巴西却成为了现实。无论在课堂、工厂、教堂中,还是在军队、高校和政府里,巴西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在放学路上,总能看到不同肤色的孩子们一起,手拉手肩并肩,这是多么感人的场景。而这种身心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存在于上层社会,存在于学术和政治领域。在这里,不同的肤色不会受到区别对待,不会受到排挤,不会遭到隔离,更不会收到侮辱性语言的攻击,而最后一点无疑最能够体现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

……

异族通婚,在我们邪恶的种族理论中被视为罪孽和自我毁灭;在巴西却加以利用,成为整合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巴西才能在四百年间保持稳定、不断发展。不同种族间相互融合、互惠互利,而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却奇迹般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体。在这里,种族净化主义者所大肆宣扬的品质堕落、道德败坏等情况却完全没有发生。这里有着最漂亮的混血女人和孩子,他们有着世所罕见的亲切与优雅。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看到那些学生褐色的瞳孔,在里面有着智慧与谦卑,还有恭敬与安宁。平和的性格与淡淡的忧伤造就了这里的人民,他们与北美人完全不同,缺少那种主动。在这里,真正“被瓦解”的只有激烈而危险的对立与冲突。在巴西,民族或者种族团体,特别是对抗性的团体已已逐步清除。这无疑大大促进了统一民族意识的形成,以至于下一代人的观念里就只有“巴西人”了。一般而言,外国人的后代会更加忠于现在的国家。鲜活的事实与教条的理论相比,也更具有不容置疑的力量。巴西完全消除了那些无益的偏见,对不同种族平等相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巴西经验最大的贡献,将是结束现今的混乱局面,将世界从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中解救出来。

如此你们便能明白,为什么人一旦踏上这片土地,灵魂便能得到安慰。

 

对于巴西的不足,茨威格也坦诚直言,但他更愿意对比欧洲和北美的功利思维:

当然,这并不是说巴西已经处于理想状态,我也不愿造成这样的误解。事实上,巴西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整个社会还处于转型阶段,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远在我们之下。这是一个拥有五千万人口的大国,论其科技发明与工业生产,却只抵得上欧洲最小的国家。整个国家的行政机制尚未完善,经常陷入停滞之中。更不用说几百公里外的内陆地区,如今仍十分原始,起码落后了一个世纪。

初次到达巴西的人,要先适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缺陷,比如不够守时、态度随便、行为懒散。而那些到一个地方只会观察公交宾馆的游客,则会带着满心的傲慢离开巴西,离开这里的落后和缺陷,回到他们所谓的“文明世界”中去。然而,近年来所发生的事情已经彻底改变了“文明”“文化”的含义,我们已经不能再把它们简单归之于“秩序”或者“舒适”。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数据。

这种功利主义的科学计算着每个国家的财富,计算着每个公民的财产,计算着每个人拥有多少辆汽车,多少间厕所,多少个收音机,多少份保险。按着这些数据,文明也就意味着生产力、消费以及金钱。可这些数据中却缺少了一项重要因素:即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能够看到,最顶尖的体制不但没有赋予人民人道主义精神,反倒将他们带上了野蛮的道路。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文明在四百年之后,又一次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因此,我们不能再以工业产值、财政基础或是军事力量为国家排序,而应以和平主义及人道精神作为衡量标准。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巴西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最值得我们效仿的国家。

……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巴西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最值得我们效仿的国家。

……

因此,也只有在这里,在秉承和平发展原则的巴西,我们对未来文明最美好的愿望才有喘息的机会,我们被仇恨与疯狂撕裂的故土才可能平静下来。既然找到了这种精神力量,就当唤起更多的支持;既然在如此混乱的年代,依然能够在崭新的世界中看到对未来的希望,就有义务把这个国家介绍给更多的人。

正因为这样,我写下了这本书。


 

为了完成《巴西:未来之国》这部与他以往的作品根本毫无关联的作品,茨威格曾流浪在里约街头,独自去到贫民窟,参加宗教活动,亲自参观咖啡种植和金矿开采,还乘坐当时很不方面的交通工具去到遥远的累西腓与巴伊亚。他凭着一种最为诚挚的态度,将自己见闻思考付诸笔下,并无刻意的美化、矫饰,希望为所有人呈现一个真实的巴西。

 

传统上有关巴西的资料,要么是其领土面积、地理分布、气候状况、人种构成等干巴巴的统计数据,要么是用猎奇的笔触记录下巴西的各种异域风光,而茨威格却将他的感受、他的心情都与巴西融在了一起,巴西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

 

在辛苦完成这部作品后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茨威格对于人类文明的“彻底沦落”感到绝望之极,最终在1942年初和妻子一起选择了服毒自杀……

 

这就是你在文章开头看到的那张照片。

 

为什么我喜欢茨威格,是因为他于贫苦中看见美好,于哀伤中看到富饶,在苦痛中望见快乐的能力,他既看到了最先进的欧洲文明已是“昨日世界”,也看到了依然处于混乱中的巴西很有可能是“未来之国”。

 

得知茨威格自杀,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巴西民众也怀着悲痛的心情为他送葬。巴西政府还决定,把茨威格生前住过的那幢别墅买下来,作为博物馆供人参观。

 

看完了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不知道你是否感觉到了茨威格写下的那些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