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家境优渥,才华横溢,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细雨青衫 2020-06-02
谷主麦家曾在微博上引用茨威格的话:“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选择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写作是谷主麦家的庇护,亦是茨威格的庇护。

麦家陪你读书的第131本书——便是茨威格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欧洲历史的回忆与记录。

在本书中,他以亲身经历者和作家的视角,冷静又细致的描述和记录一战前、二战时期的欧洲世界。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让我们一起进入那段动荡的岁月,在兴奋与与忧愁里,反观当下。
《昨日的世界》精读第1天 来自麦家陪你读书 00:00 15:25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六哥的领读
音乐 | Beauty  and  the  beast--席琳迪翁



从今天开始,我将用一周的时间和大家一起共读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小说《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昨日的世界》,2018

一同走进1880至1939年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欧洲历史,从《昨日的世界》中反观我们今日的世界。

本周共读,选读的是由德国哲学博士舒昌善先生翻译的版本,该版本在2004年被广西师大出版社选入“影响过一代人的书”系列。

在阅读本书之前,你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1. 文字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茨威格为什么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3. 《昨日的世界》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启示?

4. 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还要不忘战争?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他的作品至今在世界范围内畅销不衰,是国内最广为人知的外国作家。

他是德语作家中,中国翻译作品数量仅次于歌德的作家;也是在世界范围内被翻译语种最多的德语作家。

他虽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却依然享誉世界文坛。

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被才女徐静蕾翻拍成同名电影。

茨威格是一个高产作家,据统计,他一生写了十二部传记,九部散文集,七部戏剧,六部中短篇小说,三本诗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回忆录。

 这些作品基本都有不同版本的中译本,国内出版商和读者对他作品的喜爱可见一斑。

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使得他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和上流社会的文化艺术熏陶。

他十七岁就开始在维也纳的报纸上发表诗作,年少成名的他以诗人的姿态登上文学的殿堂,以小说家闻名于世,以卓越的传记作家载入史册。

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过反战工作。

1933年希特勒纳粹政府上台后,遭到驱逐,流亡到英国,最后到巴西。

1942年2月22日,60岁的茨威格和33岁的夫人伊丽莎白·绿蒂,一起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小镇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悲怆的离开人世。

他在自杀当天的绝命书中这样写道:

“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

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他死后,巴西总统亲自主持仪式,为他进行国葬,茨威格做为一个流亡作家,死后备受哀荣的离开。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遗世之作,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在他被流放的最后几年完成,在他死后两年,1944年出版。

茨威格在19世纪度过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少年时代,进入20世纪后,物质文明迅猛发展和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也经历了政治动荡的时代。

他在自序中说:没有一个人,具备像我一样的条件:

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文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身处世界动荡最剧烈的地方。

所以,我希望我至少能符合任何一部真实反映时代的作品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公正和不抱偏见。

茨威格的出生地维也纳,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称为“世界音乐之都”,是奥地利的首都。

茨威格诞生在哈布斯堡皇朝帝国时期,那时候的维也纳是一座拥有两千年历史的皇家都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灭亡,哈布斯堡王朝终结,维也纳沦为德国的一座省城。

他的父亲是当时奥地利的巨富,他在青少年时代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接受当时欧洲最好的教育。

在他的思想意识里,自己是一个标准的体面的欧洲人,从不曾想过自己会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1933年,希特勒上台,作为犹太人的茨威格被迫离开故乡,流亡到了巴西。

在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上台之前,茨威格就已经是当时的畅销书作家。

他的文字平易近人,却不肤浅,思想深刻。他的文字有一种逼迫你面对自己内心的力量。

茨威格是文学天才,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多年笔耕不息从事文学创作。

17岁他就在当时奥地利最大刊物上发表诗作。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大师》、《一个政治人物的肖像》。

在本书中,茨威格,以亲身经历者和作家的视角,以冷静又细致的描述和记录一战前、二战时期的欧洲世界。

在茨威格眼中一战前太平黄金时代的欧洲,被战争给毁灭。

作为战争受害者的茨威格,是对欧洲各国有着深切同情的国际主义者和反战分子。

在战争中,作为一个作家,他诅咒战争,赞颂和平。

他清醒地意识到,知识分子中的人文主义者,应该积极地开启民智,并非是做思想主义的鼓手。

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地太平黄金时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让茨威格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做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深感:

艺术可以给个人带来安慰,但对现实却无能为力。

茨威格见证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惨无人道的血腥杀戮,在亡国后的流亡期间,看到的是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使得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彻底破灭。

然而流亡期间依然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的他,却不堪精神上的折磨。

面对现实,他感到心力憔悴,不堪重负,选择和夫人一起自杀的方式,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安静的离开世界。

《昨日的世界》被认为是茨威格的绝命书,本书的译者舒善昌先生认为茨威格是“怀着绝望的心情”回忆过去。

透过这些回忆,展示当时欧洲文化中心维也纳的时代风貌,记录从第一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动荡的欧洲社会。

披露当时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逸事,揭示他们各不同的性格,描绘他们的音容笑貌,同时也穿插了茨威格自己的欢乐、兴奋、忧愁与哀伤。

茨威格在本书并没有过多写他的生平,更多着墨于写他所认识的人物,亲身经历的社会事件,以及他对时代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

在书中极少提及他个人的感情生活,从他出身的城市维也纳和他的家庭开始讲起,一直到1939年他满60岁的时候,他所认识的欧洲,他对和平主义的追寻,对战争和暴政的厌恶。

如本书的副标题“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讲述的是从他出身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半个世纪的欧洲史。

在本书的结尾他写道: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的活过。

昨日不可追,今日犹可期。只有不忘历史,才能砥砺前行。

通过今天的共读,我们了解了茨威格生活时代背景,以及本书的创作背景和茨威格为什么会选择自杀的原因。

明天的共读我们将一起跟随茨威格的回忆,回首一战前欧洲的太平黄金时代。

领读人:零露。有书智库签约作者。在阅读中寻找更好的自己,在写作中修炼,在时光中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