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书众筹为什么不乐观?

 戎韬9000 2016-08-08

  

  图书众筹为什么不乐观?中e财富小编指出近年来,图书出版也开始摸索众筹这一出版模式,一些人对此表示乐观,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范里安指出:众筹非常适合于那些创造知识产权的行业。但在我国,个人图书出版采用众筹这一模式效果并不理想,这使掌握著作内容的作者和出版社感到困惑:出版一本有价值的书并不需要过多的资金,通过网络众筹平台本应该可以筹集到相应的资金,但结果为何背离想象。究其原因,信任缺失、把关上的冲突以及审美需求上的差异是三大主要问题。

  

  信任缺失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平台采用众筹这种模式从理论与现实上讲都是可行的,国外已经有诸多成功的案例与营销模式。在我国,网民并不缺乏对网络本身的信任,在这一基础上,按说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该种众筹模式获得从事某项创作或活动的资金。

  但理论上的“应然”与现实中的“实然”经常相去甚远,让筹资方困惑的是潜在的众筹对象究竟在哪里。中e财富小编表示除了众筹平台还需要做大以及在宣传上下功夫外,潜在的众筹对象对筹资方的不信任,对内容的不信任以及对相关文化管理制度的不信任,则是严重影响他们对图书出版众筹兴趣的关键点。

  “把关人”之间的冲突

  个人图书出版众筹上,内容的把关者有三方,首先是众筹者,众筹者在把关 上有粗略把关与精细把关之分。粗略把关,就是作者与众筹平台就欲出版的图书整体内容与主题进行介绍,众筹者在愿意出资后,对内容不再过多过问,只关注出版结果。

  精细把关就是众筹者在社区平台上全程与作者互动,对其内容进行商讨把关。在内容把关上,虽然作者与众筹者在出版前开始进行互动,众筹者先看到图书的内容,再决定是否给予资助。本来众筹就是“团购+预购”的形式,其众筹者最后“购买”的产品要符合他们期望的质量才不会发生冲突。

  审美差异的冲突

  在我国图书市场上,教育类、教材类、畅销类图书本来就不需要众筹的形式,严肃性或思想性等缺乏市场价值的图书需要众筹的方式,但这类书在众筹上同样难以募集到资金。

  中e财富小编表示从当今国人对于文化上的审美现状来看,阅读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何况阅读者所阅读书籍的质量也不容乐观,文学与哲学遭到抛弃,历史进行戏说或者粗浅化才会被接受。大众对文化的审美能力下降了,作者本身的审美能力也下降了。

  中e财富小编指出有什么样的审美文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读者,有什么样的读者群体,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审美环境,作者与出版社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迎合,几者相互促进,这是一个相互恶性循环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