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己

 黎明的花朵 2016-08-08
 以道论世,自己能守住虚,不仅是一种品格,且能自全自保。修养自己的虚,能够入德入道;实用这个虚,能够容人容世。只有虚能转实,实却不能转虚。所以,做人能虚己,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据史书记载:曹丕强力限制宗室所封的王侯,法急又严峻,受牵连的人很多,所以各个侯王的过错,每天都能听到。唯独北海王曹衮,谨慎自己,非常爱好学习,无大过错。监国与防辅相互议论说:“受皇上指令察视王侯,有过错自然要上奏,有善行的也宜当让大家知道。”于是,共同上书表陈他。
  曹衮听后,很是惊慌,说:“身修自省,是普通大众的行为,而各位却回报皇上,这正是增加了我的负担了。”从这里可以看到他自全保身、恬退虚己而持身的方法。这虽然是虚己的小用,如果以大用,就能以一虚而服大众有足了。
  凶鸟搏击,必然先低下头;猛兽扑食,必然先隐藏爪子;虎豹不把牙齿露在外面,咬人的狗看不到它的牙齿。所以用兵的人要表现出柔,以便对付刚。用自己的弱,乘敌人的强。不仅用兵这样,用政用事用世也有这个道理。
  才在于内,用在于外;贤在于内,做在于外;有在于内,无在于外。这就是以虚为大实,以无为大有,以不用为大用的道理。人们取实,我独取虚;人们取有,我独取无;人们都争上,我独争下;人们都争有用,我独争无用。这是道家的处世的原则。争取的是小得、小有、小用,不争不取的是大得、大有、大用。
  庄子说:“山上的树木长大了,自然用来作煎熬的作用;肉桂可以食用,所以遭到砍伐;胶漆有作用,所以受到割取;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而不知道无用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急于以精神去寻找利益,不要急于以才能去寻求事业,更不要以私去害公,不要以自己去累及他人,不要以学问去穷究知识,不要以“死”而劳累生。
  蚌以有珠而受到伤亡,狐狸以皮毛珍贵而受到猎取。有用世心愿的人,有些时候是否应该藏才不显才,把有用隐到无用处,把私埋到无私中,体会一下虚己之内力和道理?
  由此,若人能虚己无我,就能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与时无争,与物无争,随缘份而安,随处境而乐。虚己待人就能接受人,虚己接物就能容物,虚己用世就能圆转于世,虚己用社会就能包容社会,并随同时间的推移,就能不断地变化而自新,顺应万物,和谐相宜。一贵贱,等祸福,平苦乐,同得失,齐生死,通达天地的至理与至情,所以人不可有过高的企望。
  只有增无争的益,才能增无争于世的观念。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育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能到来;不争于利,利就自集而来。祸福的到来,全是有争的结果。以至无争,也就无灾祸。老子说:“只有无争,所以无忧;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无有能与他相争的了。”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关键在于虚己无我做为自己的作用。
  虚己无我的哲学观念,完全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易经》重“逆用”,老子重“反用”,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佛家重“布施”,作为“功德”,也在于此。
  阴来阳去,明来暗去。失于此,必须能得于彼;损于此,必须能收于彼。因此,利人就是利己,爱人就是爱己,敬人就是敬己。反之,损人就是损己,害人就是害己,慢人就是慢己;他人亏我,我可因失因亏而得福,我亏他人,就因得利而得祸。
  由此可见,虚己的功量,大的方面足于容纳社会,小的方面也能保全自身。虚戒报、戒盈,报而能虚就会倾斜,盈而能虚就不会外溢。
  但若虚己处世,千万求功不可占尽,求名不可享尽,求利不可得尽,求事不可做尽。如果自己感觉到处处不及如人,便要处处谦下让人;自己感觉到处处不自足,便要处处恬退无争,真正体现出“虚怀若谷”、“虚衷接物”的宽广胸怀。

        
 以道论世,自己能守住虚,不仅是一种品格,且能自全自保。修养自己的虚,能够入德入道;实用这个虚,能够容人容世。只有虚能转实,实却不能转虚。所以,做人能虚己,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据史书记载:曹丕强力限制宗室所封的王侯,法急又严峻,受牵连的人很多,所以各个侯王的过错,每天都能听到。唯独北海王曹衮,谨慎自己,非常爱好学习,无大过错。监国与防辅相互议论说:“受皇上指令察视王侯,有过错自然要上奏,有善行的也宜当让大家知道。”于是,共同上书表陈他。
  曹衮听后,很是惊慌,说:“身修自省,是普通大众的行为,而各位却回报皇上,这正是增加了我的负担了。”从这里可以看到他自全保身、恬退虚己而持身的方法。这虽然是虚己的小用,如果以大用,就能以一虚而服大众有足了。
  凶鸟搏击,必然先低下头;猛兽扑食,必然先隐藏爪子;虎豹不把牙齿露在外面,咬人的狗看不到它的牙齿。所以用兵的人要表现出柔,以便对付刚。用自己的弱,乘敌人的强。不仅用兵这样,用政用事用世也有这个道理。
  才在于内,用在于外;贤在于内,做在于外;有在于内,无在于外。这就是以虚为大实,以无为大有,以不用为大用的道理。人们取实,我独取虚;人们取有,我独取无;人们都争上,我独争下;人们都争有用,我独争无用。这是道家的处世的原则。争取的是小得、小有、小用,不争不取的是大得、大有、大用。
  庄子说:“山上的树木长大了,自然用来作煎熬的作用;肉桂可以食用,所以遭到砍伐;胶漆有作用,所以受到割取;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而不知道无用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急于以精神去寻找利益,不要急于以才能去寻求事业,更不要以私去害公,不要以自己去累及他人,不要以学问去穷究知识,不要以“死”而劳累生。
  蚌以有珠而受到伤亡,狐狸以皮毛珍贵而受到猎取。有用世心愿的人,有些时候是否应该藏才不显才,把有用隐到无用处,把私埋到无私中,体会一下虚己之内力和道理?
  由此,若人能虚己无我,就能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与时无争,与物无争,随缘份而安,随处境而乐。虚己待人就能接受人,虚己接物就能容物,虚己用世就能圆转于世,虚己用社会就能包容社会,并随同时间的推移,就能不断地变化而自新,顺应万物,和谐相宜。一贵贱,等祸福,平苦乐,同得失,齐生死,通达天地的至理与至情,所以人不可有过高的企望。
  只有增无争的益,才能增无争于世的观念。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育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能到来;不争于利,利就自集而来。祸福的到来,全是有争的结果。以至无争,也就无灾祸。老子说:“只有无争,所以无忧;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无有能与他相争的了。”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关键在于虚己无我做为自己的作用。
  虚己无我的哲学观念,完全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易经》重“逆用”,老子重“反用”,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佛家重“布施”,作为“功德”,也在于此。
  阴来阳去,明来暗去。失于此,必须能得于彼;损于此,必须能收于彼。因此,利人就是利己,爱人就是爱己,敬人就是敬己。反之,损人就是损己,害人就是害己,慢人就是慢己;他人亏我,我可因失因亏而得福,我亏他人,就因得利而得祸。
  由此可见,虚己的功量,大的方面足于容纳社会,小的方面也能保全自身。虚戒报、戒盈,报而能虚就会倾斜,盈而能虚就不会外溢。
  但若虚己处世,千万求功不可占尽,求名不可享尽,求利不可得尽,求事不可做尽。如果自己感觉到处处不及如人,便要处处谦下让人;自己感觉到处处不自足,便要处处恬退无争,真正体现出“虚怀若谷”、“虚衷接物”的宽广胸怀。

        
显示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