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思议的美妙|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真友书屋 2016-08-08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波兰著名导演

1941.6.27~1996.3.13

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电影诗人”

但自认为是“朴素的、地方性的”导演



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

散发着神秘主义的气息

带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

故事性并不强,但又不乏缜密的逻辑

面对宏大的命题

如死亡、宿命、自由、平等

基耶斯洛夫斯基重在从微观的个体

来展示个体的内在感受



如果有什么事情是为了文化而值得去做

那就是去涉及一些联系着人们的客观事物或是处境

而不是那些将人们分隔开的东西

像是宗教、政治、历史、民族主义



说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就不能不说提及

波兰作曲家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为电影的配乐


普瑞纳斯的音乐在《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

和颜色三部曲里自由流动

让影片渲染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令人惊叹

普瑞纳斯是基耶斯洛夫斯基

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基氏一生中重要的近20部影视作品的配乐全部由他完成

包括电视剧《十诫》、电影《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在内

他的音乐在电影中总是分量十足而又深邃悠远

可以说如果没有普瑞纳斯的音乐

就不足以支撑基氏的画面

1996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脏病在波兰去世

普瑞斯纳普长达半年不能工作

为纪念这位伙伴他谱写的生平第一出大型管弦乐作品

《亡友安魂曲》(Requiem for my Friend)





语录


每天,毫不知觉的

我与本应认识的人擦肩而过

在此时,在这个咖啡馆中我们与陌生人紧邻而坐

每个人都会站起来,离开,继续他们自己的路

他们再也不会相见

即便遇见了,他们也不会意识到

这并不是初次见面


人们为恶是因为想为善而不能

每个人一开始都想通过做好事来影响别人的

然而,有些人发现,他没有做好事的能力

也无从通过行善而影响世界了

于是他就开始选择了做坏事

因为爱与建设很难

而恨与破坏则很容易




人类遵守种种戒律,并非怕上帝惩罚

而更重要的是出于人性的需求

人总要设法超越自己

这是一切道德教化的最后目的

不是为了讨好神,或是讨好人


必要的限制和妥协可以产生创造力和创新力

可以给你力量

让你在剧本中发现新颖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果你想真正关心自己、关心别人

你就应该经历一些痛苦

真正明白受苦的含义




我们都剽窃

但如果我们聪明的话

我们会偷师伟大的导演

那样,我们可以称之为影响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永远是不公平的

当他们处于最佳时期

最有活力,最活泼,最有爱心的时候

我们不认识他们,因为那时还没有我们

或者我们还很小不懂得欣赏这些

等我们长大了,开始懂得一些事情的时候

他们已经老了,他们不再有过去的精力

不再有年轻的意志

他们的幻想以不同方式破灭了

他们经历过失败,他们已经充满了痛苦

我的父母亲很了不起

只是在我应该欣赏他们的时候我没有能够欣赏他们

但生活就是这样,每代人都要经历这种不公

也许最重要的是在某个时刻能够理解这一点




你一直都不懂, 我若说我爱你,你不会懂

我恨你,你也不明白

你甚至不知道我需要你

《白》


你为什么哭?

因为你不哭。

《蓝》


——昨天我梦到你,四五十岁,很幸福

——你的梦会实现吗?

——很多年没做好梦了

《红》






价值观


哲学

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是一个编故事的好手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在关注并终生探讨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

他更接近于运用电影语言讲述个人存在状态的哲人

因而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神秘主义

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的神秘主义倾向被很多评论津津乐道

这也是他的作品魅力之所在

事实上,虽然理性主义在欧洲近代文化史中占据了主流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哲学观念无疑受到相当感染

波兰深厚的天主教传统也对他很大影响

基耶斯洛夫斯基热衷于展示冥冥之中摆布人生的力量

制造突如其来的命运轨迹转折

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我们生活中时有出现的真实境况

《两生花》是基氏神秘色彩最为浓郁的一部

他自己也称之为“讲的全是非理性的东西”

那种纯粹心灵与心灵间的感应难以言传

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将之付诸电影

他在关于此片的谈话中曾提到

《两生花》让一位巴黎的15岁少女相信了灵魂的存在

这是对他的工作的最大回报

命运无常,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神秘主义不仅于此

从《十诫》Dekalog系列起

他的不同作品中的角色们就互相印证

彼此旁观,产生一种共时性

在完结篇式的《蓝白红三部曲》之《红》结尾

三部曲中的人物更是集体出现于一条沉船上

他通过这种方式将系列作品编织成了内在呼应的体系

也表达了他的世界观




基耶斯洛夫斯基创作早期注重展示生活细节的原生状态

但自《十诫》开始,色彩上呈现出表现主义倾向的巨变

一方面有技术和资金水平提升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他的美学观念的进一步成熟

并足以进入大师行列


后期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

具有了强烈的欧洲必将走向联合的观念

他属于波兰和法国,但更属于广义上的欧洲

蓝白红三部曲参加的是欧洲三大影展

不能单纯理解为他要“横扫三大艺术电影节”

其实也是他向观众传播自己的欧洲一体化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懂基耶斯洛夫斯基

需要掌握欧洲现代文化历史

遗憾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还没来得及

看到欧盟的进一步完善就过早去世

如果活到今天,他或许会感到欣慰

当然他也会有不满

因为波兰在东欧剧变后变得更加贴近美国


Krzysztof Kieslowski by Mario Jodra.



1 9 4 1

6月27日

生于波兰华沙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童年相当颠沛流离

由于父亲罹患肺结核

使得全家必须在不同的疗养院间往返迁徙




1 9 5 7

16岁时进入消防员训练学校就读

虽然为期颇短

却形成了他日后

对制服和教条这类的约制相当憎恶的意念

为了逃避兵役

基耶斯洛夫斯基又回到学校当学生

随后进入华沙学院修习剧场技术


1957年至1962年间

他在专业学校学习戏剧




1 9 6 5

终于如愿进入著名的

由当时的先锋艺术家创立的

波兰洛兹电影学校

(Lodz Film School)就读

主修导演课程

之前该校已经拒绝过他好几次了

这所名校曾经培育出

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安德烈·瓦依达(Andrzej Wadja)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

及克里斯多夫·赞努西(Krzysztof Zanussi)等人




1960至70年代共产党统治时期

波兰极度动荡,因此电影被视为关键性的传播媒体

以兹宣扬社会意识,但必须相当谨慎地处理

尤其在描述与共产党理念背道而驰的部分

以免触怒电检员

当时,纪录片被视为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且其商业价值和剧情片等同

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转向纪录片的创作




1966

基耶斯洛夫斯基完成了

办公室

Urzad

The Office

藉由记录一家国营保险公司的经业方式

讽刺当局的官僚息气



短片

电车

Tramwaj

刻划一对年青男女在电车上的偶遇





1 9 6 7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短片

愿望音乐会

Koncert zyczen

Concert of Requests



1 9 6 8

为波兰电视台拍摄了

32分钟的纪录片

照片

Zdjecie

The Photograph



凭借纪录片《照片》

年轻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登上电视舞台

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

捕捉社会主义制度下

“人们如何在生命中各尽其责地扮演自己”


1 9 6 9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毕业前夕

决定专心朝纪录片方面发展

并著手拍摄了

洛兹小城

Z miasta Lodzi

From the City of Lodz



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

主要是由一系列单一场景组合而成

似剧场的呈现方式,剧情仅只是补助的部分

综观他70年代的纪录片

包括有《我曾是个士兵》《工厂》《集合之前》《叠句》等


1 9 7 1

短片

我曾是个士兵

Bylem zolnierzem

 I Was a Soldier

几个老兵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失明

唯有在梦中还能看得见



短片

集合之前

Przed rajdem

Before the Rally



短片

工厂

Fabryka

Factory




1 9 7 2

基耶斯洛夫斯基受鲁宾铜矿场(Lubin Copper Mine)的委托

拍摄了两部该单位的宣传影片

洛克娄和锡隆纳葛拉之间

Miedzy Wroclawiem a Zielona Gora

Between Wroclaw and Zielona Gora

铜矿场内的安全及卫生守则

Podstawy BHP w kopalni miedzi

Principles of Safety and Hygiene in a Copper Mine



接着又完成了

工人71

Robotnicy 1971 - Nic o nas bez nas

Workers 1971 - 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


记述1970年12月的罢工事件及当时的波兰共党工联

第一书记葛慕卡(Wladyslaw Gomulka)跨台事件的纪录片

企图让观众了解当时的事件真相

但该片后来仍在波兰电视台

重新剪辑、不打出制作群名单

甚至连片名都更改的情况下才公诸于世


短片

叠句

Refren

Refrain



1 9 7 3

基耶斯洛夫斯基完成了纪录片

砖匠

Murarz

Bricklayer



同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电视剧

人行地下道

Przejscie podziemne

Pedestrian Subway




1 9 7 4

他又推出了两部纪录片


X射线

Przeswietlenie

X-Ray



初恋

Pierwsza mi?o??

First Love

在克拉科夫举办的国际短片节上

夺得金龙奖桂冠


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这部清新怡人的纪录短片

全然没有基氏黄金期那般充满道德焦虑

他跟踪一对波兰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爱

直至结婚生子的全过程

虽为纪录片,却有着剧情片所特有的情节脉胳

和专属基氏的极微妙的情绪跳动

赋予了纪录片别样的光彩


履历

Zyciorys


这部描述一名共产党党员在被胁迫开除党籍时

所接受的一连串审讯的剧情式纪录片

在这部影片当中,共党控制委员会的部片是真实的

但该名党员的故事其实是虚构的

这种新的拍摄手法引来相当多“关切”的议论

许多波兰民众甚至因此认为基耶斯洛夫斯基

对共产党的态度过于轻率、不敬

并企图在分化国家民族意识

因此虽然大多数人对他的作品相当推崇

但其他的人则认为他是个机会主义者

对自己和国家不忠的人


1 9 7 5

他为电视台制作了他的首部剧情片

人员

Personel


这也为他赢得了

德国曼海姆电影节上的第一个奖项


1 9 7 6

纪录片

医院

Szpital

Hospital


医院内的骨科医生除了面对病人外

还要和破旧的器材和不稳定的电力供应搏斗


拍板

Klaps

 Slate



他为影院制作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生命的烙印

Blizna

the scar


获得莫斯科电影节大奖

同时奠定了他在波兰电影界

“道德焦虑”派电影灵魂人物的地位

不过基耶斯洛夫斯基自认

这出剧情片处女作的剧本结构不够严谨

是部失败之作



1 9 7 9

在电视剧

宁静

Spokój


之后


紧接着是三部纪录片──

守夜者的观点

Z punktu widzenia nocnego portiera

From a Night Porter's Point of View



我不知道

Nie wiem

I Don't Know


七个不同年龄的女子

Siedem kobiet w róznym wieku



于两年内完成


剧情片

影迷

Amator

Camera Buff

将基耶斯洛夫斯基推向国际影坛

这部描述一位沉迷于8厘米摄影机的工厂工人的作品


为基耶斯洛夫斯基嬴得莫斯科国际影展大奖

柏林电影节 Interfilm Award

他也终于以导演的身份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80年代初期,波兰政局剧变


1 9 8 0

8月

他推出了两部纪录片──

被访者

Gadaj?ce g?owy

Talking Heads


车站

Dworzec

Railway Station



此时波兰团结工联方才成立

接着便是一连串社会自由的实现

他同时也完成了两部剧情片

均对共党的高压统治有所批评


机遇之歌

又名:盲打误撞

Przypadek

Blind Chance



20世纪80年代的波兰

医学院青年实习生威特克急于搭乘火车前往另一个城市

当他赶到车站时,火车已经开动

威特克奋力追赶,命运由此分出三条支流

... ...


本片荣获1987年

波兰电影节最佳男主角(Boguslaw Linda)和银狮奖


短暂的工作天

Krótki dzien pracy

Short Working Day



但当他对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深入探讨时

各方面的压力却滚滚而来


1 9 8 1

12月

波兰公布了一项军事法

让电影工业不得不向政府低头

即政府不再供给电影工业的短期补助和硬体支援

在1982年这项法令暂缓实施

但由于波兰整个经济状况都已十分紧缩


他的一部片子《机遇之歌》

在1981年11月军事法公布后就惨遭禁映

直至1987年才重见天日




1 9 8 4

拍摄了政治审讯片

无休无止

Bez końca

No End


本片由几个初看起来并无关系的线索汇聚而成

一个律师本应为因组织罢工

而被捕的团结工会积极分子辩护

不幸于出庭前死去,案件交由一个老律师处理

老律师热衷与人争论道德的可疑性问题

那个积极分子在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死去

同时,那个已故律师的妻子感到青春的虚空

沉溺于同其他男人的爱欲之中

但肉体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寂寞

最后在绝望中,她拧开煤气自杀




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沉寂了四年



1 9 8 8

获准拍片

即为波兰电视台所拍摄的十段故事

十诫

Dekalog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震惊西欧文化界


《十诫》讲述的是居住在华沙公寓楼里的居民的生活故事

主要关注人们道德和伦理方面的困惑

作为宗教道德规范的圣经《十诫》在过去是不容置疑的

但它与当代生活的矛盾却使人们不知如何选择,时时违背它


  • 十诫之一:“我即是自己的上帝,没有人能取代我……”

  • 十诫之二:“尽管我不是以上帝的名义起誓……”

  • 十诫之三:“记住安息日,那是个圣洁的日子……”

  • 十诫之四:“尊敬父母”

  • 十诫之五:“不要杀人”

  • 十诫之六:“不要通奸”

  • 十诫之七:“不要偷窃”

  • 十诫之八:“不要做伪证”

  • 十诫之九:“不要贪邻人之妻”

  • 十诫之十:“不要贪邻人财物”


基斯洛夫斯基将《十诫》的第五和第六部扩展

成为了两部长片,分别是《杀人短片》和《爱情短片》

导演使用了原班人马,并只是少许改变了原先的情节

这是导演与制片商之间的合同约定

因为长片更容易传出波兰,扩大影响和收入


杀人短片

Krótki film o zabijaniu

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最终获得国际影评人奖和评委会大奖



爱情短片

Krótki film o mi?o?ci

A Short Film About Love


影片是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从他的《十戒》

中第六个故事发展扩充而成的作品

并荣1988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多项大奖


《十诫》的大获成功

热情的法国人向基耶斯洛夫斯基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之后他的电影创作也就此转移到了法国

由于国家体制的问题

他也觉得法国宽松的创作环境可以给自己更大的创作空间

所以他决定到法国去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任何一部作品里几乎都能提到法国

最后他把自己的电影生涯也转移到了法国

波兰和法国的密切关系不仅因为双方共同的天主教背景

更由于波兰夹在德国和俄国两大强敌之间

而法国却总是他的坚决支持者

除了二战,波兰历史上的多次亡国危难

都依靠法国为首的盟友复国

两国之间,精神上的亲近感极为强烈

这也是许多波兰知识分子、艺术

家在出国时喜欢选择法国作为第二故乡的原因】






自《十诫》后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已越入世界级大导演的行列

但他仍认为自己是个“朴素的、地方性的”导演

早年他对政治和政治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情况十分敏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与法国的电影界的合作

政治这一概念被逐渐淡化

代之以自由个体在所谓自由生活中的困惑与挣扎

《十诫》系列算是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的电影都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波兰的时政

总体来说,他的创作是从尖锐滑向温情




1 9 9 1

基耶斯洛夫斯基来到法国

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维罗尼亚的双重生活

又名:两生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两个少女

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

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

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

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

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

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

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

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

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

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

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

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

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

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

此时她才深深相信

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


影片在巴黎和华沙两个城市间穿梭拍摄

大部分镜头为增加片中这个看似

不真实世界的辨识度色调处理成金黄色

传达出一定的法国式神秘感



这部作品美轮美奂

是基氏精雕细刻风格的开始

片中每一个镜头都精致、优美

女主角爱莲娜·雅各布兼具纯真与性感的忧伤之美

摄影格外考究,光与影的柔化令人心醉

导演更运用了添加深褐底色的特殊技术

赋予这部探讨灵魂主题的影片一种超然的梦幻色彩

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最终获得国际影评人奖和评委会大奖

有人说,这是他当时内心感受的真实再现

故事中,分别身在法国与波兰的姑娘

却能够找寻到生命轨迹的重合点

从尖锐滑向温情,从表象走入内心

此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已经将电影创作的方向做了彻底的改变

原先纪录片中的政治概念已经逐渐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对人作为一个个体

在自由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与挣扎进行关注

而这种人文的怀念

在之后的红白蓝三部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993-1994年

基耶斯洛夫斯基用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

诠释了自由、平等、博爱

这些够成生命整体重要的情感因素

《白色》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蓝色》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红色》获得10项国际大奖

还包括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奖提名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至于为什么选择法国国旗颜色命名

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么解释:

“因为投资方是法国

如果投资方是别的国家

那么影片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但是内容却不会变”


1 9 9 3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Trois couleurs: Bleu

Three Colors: Blue


这么多年来,朱莉(朱丽叶·比诺什饰)

一直默默支持丈夫的创作事业

照顾5岁的孩子,平静的生活由一场车祸打破

丈夫和女儿的过世

令刚刚在病床上醒来的朱莉大为悲痛

她曾经想一死了之,出院后又生归隐之心

她把丈夫的曲谱付之一炬,以明隔离过往的决心

人间生活对于万念俱灰的朱莉来说,已经无关紧要


然而,现实却防不胜防地进入她的生活

让她开始思考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同时,丈夫的朋友把丈夫留下的残稿发表在媒体上

声称要为这首曲续完

这件事意外地让朱莉得知,曲子原来跟一个女人有关

这个女人,肚中已怀有丈夫的骨肉

朱莉终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有勇气迎接新的生活和新的感情

她的人生开始转变

蓝色象征自由

影片大量信息都是靠女主角的脸部表情传递的

对展现演技非常有利

本片对古典乐的运用成功地烘托了剧情气氛

仿佛本身也具有色彩

《蓝》通过一起意外死亡事件

探讨拥有了无限自由后选择的可能性

美学风格方面,极尽基耶斯洛夫斯独有的表达方式

影片中充满了

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偶然一瞬予以莫名的反刍与观照

《蓝》就是对现代人如何体认“自由”的一次质询与拷问

从“自由之艰难”这样一个反命题来思考“自由”本身的

从表面看,影片呈现的是“记忆与遗忘”的主题

但从茱莉的处境中可以看到

影响她享受“自由”的仅是“记忆”的羁绊

因此,“自由与囚禁”才是茱莉真正的心灵困境

也是影片所要揭示的现代人宿命般的两难

对于这样一部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

也没有大场面提供视觉冲击力的影片

导演似乎只能在电影语言上足够用心

在思考维度上足够深入才能彰显出“艺术片”的风度



1 9 9 4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Trois couleurs: Blanc

Three Colors: White

卡罗尔藏在妻子多明尼(朱丽·德尔比饰)的行李箱中

从波兰偷渡到了法国

天堂般的生活并没有如愿展开

换来的是卡罗尔心中巨大的生活压力

他甚至失去了性能力,被多明尼赶出家门

带着妻子有了外遇的惨痛心情,还有一张美发师证书

卡罗尔决心回到波兰经营事业,再卷土重来

历尽波折的卡罗尔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土

他积极上进,忙于谋生

竟在房地产生意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一举成为百万富翁

此时的他,以为可以让多明尼回到身边

然而妻子的拒绝却令他的自尊大为受伤

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

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这个故事讲述了报复与救赎

追求平等和平等的不可得

带有黑色幽默的成分

基耶斯洛夫斯基站在银幕后面提醒观众

所谓“平等”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上的

譬如夫妻间的情爱就要以财富和生理条件为前提

当卡洛放弃了祖国、失掉了谋生手段

不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他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

于是也就没有资格和多米尼卡站在同一高度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

Trois couleurs: Rouge

Three Colors: Red

该片讲述了女学生瓦伦丁与法官之间的微妙感情

以及法律学院毕业生奥古斯特与女友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片获得第4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是一部技巧娴熟的杰作

该片虽然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但是却展现了特林提格南特胸有成竹的出色表演

作为一部设计周密、描写事物偶然发生的影片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以博爱为题材

抒发了即使最孤独的生命也渴望被人关注的心情

该片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话故事片

是一部由厌世者构想和完成的浪漫史

影片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两位主人公所

建立的优雅、微妙但未必会发展的感情联系

而这种联系也是该片取得的主要成就之一

此外,片中男女主演的优秀表演也获得了好评

特林提格南特的表演毫无瑕疵

他在片中表现出来的脆弱、冷淡

与雅各布的朝气蓬勃和活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蓝白红三部曲之红》中

红色多次出现在影片的画面中

例如红色的轿车、红色的桌布、红色的笔记本等等

而作为叙述主题线索的红色则出现得更为密集

仿佛隐隐地倾诉着人与人之间对于沟通的渴望

影片中所有的红色事物都非常和谐与美好

女主人公善良的性格和美好的面庞

就如同这满眼的红色一样深深的打动了观众

在片中,红色不仅代表了女主角瓦伦丁

对生活、工作以及爱情的热情

还代表着影片充满悲剧意识的结尾



《蓝》、《白》、《红》三部曲拍完后

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打算修生养息一段时间



在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

最崇尚艺术的电影节把金棕榈奖颁给了《低俗小说》

而不是大师的《红》

因为当时《红》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低俗小说》了

虽然《低》也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但如果是奥斯卡,而不是戛纳的话也很正常

当时结果出来时,沉稳的艺术大师都有些坐不住了

大师后来便宣布退休

1994年成了电影史上的分水岭

标志着电影以思想取胜的时代结束了

从此再无如《蓝、白、红、两生花》

这种优美、深刻、思想的影片出现了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兰电影工作者协会的会员

1979年至1981年担任副主席

而在55年的短暂人生里

电影也的确为他赢得了无尽的荣誉

世界各地电影节的领奖台上

频频闪现他消瘦的身影

像1974年,1975年,1977年和1979年的克拉科夫

1975年的曼汉

1975年,1976年,1979年和1988年的格但斯克

1979年的莫斯科;1988年和1991年的戛纳

1989年和1993年的威尼斯;1980年和1994年的柏林

1988年的圣塞巴斯蒂安;1980年的芝加哥

1979年的里昂;1988年的圣保罗等等




基耶斯洛夫斯基关注并终生探讨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问题

可以说,他更接近于运用电影语言讲述个人存在状态的哲人

因而被哲学家刘小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尽管自《十诫》后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已越入世界级大导演的行列

但他仍认为自己是个朴素的导演

总体来说,他的创作是从尖锐滑向温情

《永无休止》女主人公的自杀令人悲愤而窒息

到了《红》里,当约瑟夫和瓦伦蒂娜的手隔着车窗重叠在一起

我们只有为这对终生错过的爱人超越了时空而伤感地欣慰



1996

3月13日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于巴黎病逝

他的死讯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开

各个角落的电影工作者和影迷同为之一哭

尤其是在他的母国,这条消息占据了大小报刊的头版

波兰电视台决定于次日播放《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和部分《十诫》

电影评论家和制作者举行了悼念活动,追忆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作品


纪录片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Krzysztof Kieslowski: I'm So-So... 

还来不及一鞠躬,基耶斯洛夫斯基在54岁这年

就被他反覆质疑的上帝草草召回

虽然他早宣布过退出影坛、不再拍片

但那种嘎然而止的句号,一如他电影的某些收场

给人无穷意犹未尽的余味

彷佛早有预感,他在1995年接受副导演访问

整理出这部《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的纪录片

这是一个自称「悲观主义者」的先见之明

也可以当作是他留给全球影迷的遗言

打定主意让大师唱独脚戏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除了片头穿插几名不同背景的人

例如心理医生、神父、笔迹专家等分析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性格特质外

其余全部由奇士劳斯基自说自话

关于政治、宗教、机遇等等所有他影片中的恒常主题

关于拍纪录片对他的影响、去国到他乡拍片的感想

对自己的个性跟身为导演这个行业的自我剖析

他的回答总是一针见血、不拖泥带水

透彻的人生观、外冷内热的性格在访谈中表露无遗

基耶斯洛夫斯基开宗明义就对本片导演说:

我们合作过很多部片,你一定都会猜到我的答案

所以我会试着给你全新的答案、保证让你有惊奇

「惊奇」向来并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用来吸引人的手腕

在记录他的电影里亦然

在平淡的语气里说出真诚的道理,让人咀嚼再三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谦卑地让奇士劳斯基当了一回明星

而他的诚恳,一如他的电影,让人感叹

美好的事,为何如此短暂




大师长眠之地,有取景框的墓碑



创作手记


  • 纪录片是拍摄人的真实生活,他们信任我们,说出了生活的真相,但这真相往往被用来对付他们,我们的工具越是隐蔽,后果便会危险越大,摄影机和麦克风使得人们将孤独无助,只有无言。

  • 我的性格有一项优点:我很悲观,我经常做最坏的打算,对我而言,未来是个黑洞。说到恐惧,我最恐惧的就是未来,它使我怕得要命。

  • 你能把真实的死亡拍下来,做纪录片吗?你能把一名垂死的病人拍下来吗?人不是最终都要面对孤独吗?人不是应拥有体验死亡的权利吗?死亡可与个人的生命原则,一生经历和谐地结合起来。

  • 我目前的地位远超乎我的价值。我不应得到那么高的地位,我得到的比我本身所应得到的超出许多。

  • 我们很多时候需要一分归依,或许是我们所做一切的最终目标,上帝便是这归依,如他存在的话。

  • 不同的人即使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也可以在同一时间有相同的想法。我有这么一种观念,那就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想着相同的事情,但是出于不同的原因。我尝试制作与人有密切关联的电影。由于音乐受到关注,使我想到音符其实存在于某地方,但它们分散于每个角落,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正确顺序把它们收集起来。而事实就是不同阶级的两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以同样的方式创作了这些音符,这给我显示了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标记。

  • 的确,我经常制作关于死亡的电影。在电影《白》中,卡洛假装要杀死米高莱杰。事实上,卡洛没有杀死米高莱杰,或许他不想这样做,又或许他并不憎恨他。说真的,我们都害怕死亡,尽管经验告诉我们说,虽然死去的总是其他人,但有一天,我们也将死去。在我的电影里,有很多人要死,大多的时候,他们是真地死了。但在影片《白》中,卡洛却捏造了他的死讯,他假装死掉以达到他的目的,像这样玩死亡游戏有一点危险。死亡经常出现在我的电影里,然而它实际上潜伏在我们周围。我好象对处理这一主题有着一定渴望,同时我也不能摆脱它。

  • 人们并不平等,但也不想平等。

  • 你可以在电影中加入观众潜意识里的细节,有意义的细节,我们能做到吗?我肯定能做到,因为我知道普通观众的反应,他们做出了反应,他们理解并看到了我要呈现的东西。

  • 这是个非理性的世界,但一切都事先安排好了,这是非理性的,却是非常有准备、计划好的。

  • 筹措资金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你将完全失去以自己的方式去拍摄的自由。我之所以拍电影,真的是因为除此之外我不会做别的事情了。其实,这个选择是不明智的,可是也许就我本人而言再做不出比这更好的选择了,现在我知道那是个错误的抉择了。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花费很多,又让人筋疲力尽,而且你所能得到的成就感总是和你的努力不成比例。

  • 我大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才开始拍电影的。每一个拍电影的人其实都只是为自己。电影比文学原始许多,它是一个不坏的媒体。

  •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利用纪录片来影响片中人物的真实生活,无论什么样的影响,都是不对的。纪录片中不应造成任何影响,尤其是关于人物的人生观,这一点我们应尽可能地去避免它,这是纪录片的陷阱。这一点是我在拍摄工作中慢慢体会到的。我觉得自己做的还算好。我不去破坏、伤害他们,也不会去夸张引导片中的人物,到此我拍摄的纪录片真的很多。

  • 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我们都写剧本,我认为这很有道理。我们无法知道拍摄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但是因为我们写剧本,所以可以强迫自己整理思路,有好多次我们在剧本的整理中预见了现实情况,当然也有与现实相反的事情发生,这样我们发现许多想法并非正确,我们的惯性思维在现实中得到了检验。

  • 每次我拍纪录片,都会尽量体谅片中的重要人物,以免他们受到没有必要的伤害,因为这些,我想尽办法阻止一部片子的上映。

  • 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一部电影的结果。每一部片子都有一道窄门,我们只能凭自己的判断力决定是否应该跨进去。

  • 在我拍过的电影中,每一部都在描述一群人,他们不知该如何生活,他们找不到方向,分不清是非,他们正在寻找——一些迫切在寻找的人们,他们正试图找到一些答案,比方说: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每天为什么要睡觉或起床?应该如何打发自己的时间?应该怎样心平气和地度过每一天?

  •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被描述,这是拍摄纪录片最大的问题。纪录片已让拍摄者掉入了一个陷阱,你越想接近某人,那个人就会离你越远。我注意到,当我在拍纪录片时,我越想接近吸引我注意力的人物。他们就越不愿意把自我表现出来。

  • 有几次,我拍摄到了真实的眼泪,这是截然不同的经验,非常难求。不过现在我有甘油了,我害怕那些真实的眼泪,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权力去拍摄它们。遇到那种情况,我总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跨入禁区的人。

  • 纪录片的推进主要借助作者的想法,戏剧的推进则借助动作。在我的影片中一直有一个倾向,推进它们的动力总是想法多于动作。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贯性,而我却不擅于描写动作。

  • 为什么想拍一部电影?你总是会有一个最早的感觉,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成品才会出现。这个成品只忠于最早的那个想法,和以后所发生的其他事情并没有什么关系。当许多因素陆续加入时,你必须同意它们,而这些都和你在写剧本或构思电影时所想的完全不同,那个原始想法其实只是一个概念或一个直觉的雏形。

  • 我总是在写剧本时先把整个东西写出来,从最短的地方切入,一般只有一页纸。但这页纸却代表着完整的东西。我从不先专注个别场景。个别人物和个别的处理方式,这个完整东西就是我的跳板。

  • 在某个时候,我会很想讲某个特别的故事,它会以特别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表达一些我认为值得表达的想法。

  • 塔可夫斯基是近些年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但遗憾的是他去世了,可能是因为他不能再活下去了。通常人们不管什么样的方式离去,多少就是因为他们已没法继续活下去了。

  • 莎士比亚、陀斯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对我影响比较大,他们不是电影导演,是作家,但这似乎比电影更重要。

  • 说实话,在我的作品中,爱总是和环境相对立。这样就产生了困境。它给我们带来了折磨和困扰。我们不想它存在,但我们不得不与它共同存在。所以你很难找到我作品中有快乐的结局。

  • 电影必须被和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一样的个体的戒律所影响。

  • 每个个体都有没被其他人发现的秘密领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