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浸润在尊重中的诗意课堂

 采菊东篱630 2016-08-09

浸润在尊重中的诗意课堂

      ——肖培东的《锦瑟》一课

教材版本:

《锦瑟》是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诗从肺腑出”这一板块中的一首唐诗。从板块的要求来看,我们要领会到诗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要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而从《锦瑟》一诗的主旨来看,该诗在主旨上向来有多家的不同解读,这种的多义性便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个性解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表现的心绪和意境;

2.品味涵咏,鉴赏诗歌凄迷的意境和华美的语言;

3.理解诗歌多向意旨,学习开放性诗歌鉴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语言,理解主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研讨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的这一天是个阴雨天气,肖培 东老师让学生说说对雨天的感觉,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肖老师也说了自己的感受。)

我感觉,雨天有时会唤起我们心头的一些遥远记忆,会激荡起我们心底的一种深沉。今天,这个雨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听一听他心中的锦瑟之音。

2.整体感知

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表达初读诗歌的感觉。

3.文本研读

1)重点品读“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四句,感受诗歌“伤、幻、美、雅……”的特点。

2)理解典故,想象诗人形象,把握这首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3)链接王士祯和梁启超对《锦瑟》的解读,师生探讨自己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解读。

4 由对诗歌的个性解读生发到“伤隐(商隐)”,强调诗歌的妙处在“可解和不可解之间”,突出解读的最好方法是“读”。

 

教学实录(略)

教学反思:

肖培东老师说过:语文是一种尊重的教学,教师就应该站在尊重的高度,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他执教的《锦瑟》一课就充分地反映了他的这一教学思想。

1.尊重文本

语文教学以其特有的人文内涵与审美视角,担负起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时代重任,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那些丰富可感的人文资源,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完美的火焰,但“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于漪语)“语文课须由文字触发,又落脚于文字”(韩军语),语文应该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应该在言语的丛林和资历行间穿行。

《锦瑟》一课从“思”字触发,紧紧围绕“蝴蝶”“梦”“春心”“杜鹃”“月明”“泪”“日暖”“玉”“烟”这些意象,品其言而得其意,最后以“惘然”一词升华到主旨的理解和探讨,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升华,从而起到了“春风化雨”之功效。

2.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这种独特的体验是我们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所以,我们要尊重这份希望。在肖培东老师《锦瑟》的课堂上,这份尊重是随处可见的,最主要表现在他仔细而巧妙的点拨上。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很有限的,积累不丰厚,感悟还不很灵敏,对于《锦瑟》的理解,他们能体会到“伤”,至于“幻、雅、美”他们不一定能立即体会到,这时肖培东老师循循善诱,细心点拨,在慢慢欣赏的脚步中引导着学生沉浸于诗歌的优美意境中。再者,因为诗歌既有它立意的确定性,又有其含义的丰富性。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多义理解是文学鉴赏的规律。李商隐的《锦瑟》更具有这个特点,所以在解读这首诗的主旨时,出现了多解,有的学生理解为“爱情悼亡诗”,有的学生则理解为“自伤身世诗”,肖培东老师并没有肯定某一确定的主旨,只是让学生透过文本去体会每一种理解的合理性,适当地点拨,他恰到好处的点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还有利于“活化”学生的审美思维。

3.尊重传统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若在课堂上听不见琅琅的吟诵声,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更何况是诗歌教学。学习诗歌应先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教学中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真正的去品味鉴赏,通过反复朗读去领悟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感情,领会意境。朗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反复吟诵玩味的基础上使诗味得以显现。这在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伴随着他的指导,学生在反复地诵读过程中层层深入文本,强烈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读出了诗情诗意,读出真正的诗味,同时也强化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反躬自身,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也在强调字斟句酌,把作者的写作目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深层意思、写作技巧等等说得清清楚楚,但诗歌那丰富美丽的语言在这样的“肢解”中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文字,诗歌给我们的最初的感动早已经荡然无存了,这样的教学丢掉的是诗歌的“魂”。而肖培东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的诗歌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他并没有抛弃诗歌的主要内容、深层含义,而是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跨越诗歌的门槛,然后创设适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体味、生发。在不断的诵读体验中一次次地进入到诗歌细腻幽微的情感深处,与作者进行灵魂的对话,如此以来使学生进入诗境之中体会到其中的意韵之美。

4.尊重自己

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就是教学个性。肖培东老师教学个性在他的《锦瑟》一课中这展示得淋漓尽致。

首先,肖培东老师对《锦瑟》这首诗的解读有着自己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悟,把《锦瑟》解读为一首“伤、幻、雅、美”的诗,观点新颖,解读精辟,课堂上也是仅仅围绕着这四个字去解读这首诗,引导每个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作者李商隐的深切情感。在结尾处,把作者的名字——商隐与他的诗的情感表达巧妙结合,(作者把一切都隐含在这首诗歌里面,而外物出来的是他的一份情感,也是一个字,伤。伤隐——李商隐,作者把自己的内在的悲愤和伤感慢慢地外露出来以后却隐藏了自己很深的诗歌主旨。)这画龙点睛的一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肖培东老师利用自己诗化的语言营造诗意的空间。课堂上,肖培东老师精彩的教学语言耐人寻味:……真正懂得了文字而不是只是发出声音,而是进入了灵魂……一首诗如果只是伤感,那么,它就只是眼泪,一首诗如果只是眼泪它又如何可以做到家喻户晓……这样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所有的学生和在场听课的老师,他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了学生,温润着他们的情感。

 

一曲《锦瑟》,在他的引导下,一吟一咏浸润我们的心灵,一字一句拨动我们的心弦。从回忆中徐徐走来,又在回忆中缓缓离去。这是一堂如水般的语文课,这是一堂让人回味的语文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