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廓然大公

 栖秋 2016-08-09

廓然大公
所谓“廓然大公”,“廓然”是旷远寂静的样子,“大公”是无私的意思。乾隆御诗有《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廓然大公》:
(平冈回合,山禽渚鸟远近相呼。后凿曲池,有蒲菡萏。长夏高启北窗,水香拂拂,真足开豁襟颜。)
 
有山不让土,故得高嶬嶬。
有河不择流,故得宽弥弥。
是之谓大公,而我以名此。
偶值清晏闲,凭眺诚乐只。
识得圣人心,闻诸程夫子。
 

乾隆皇帝诗中提及的“程夫子”,是北宋哲学家程颢,“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就是他说的。他在《定性书》中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程颢说,君子之学,关键在于学习“天地”之“无心”和 圣人”之“无情”,即消除自我的私欲,以达到廓然大公,放弃个人的用智,以达到情顺万物。圣人也有喜怒的时候,但是因为他的心像一面明镜一样“廓然大公”,他的喜或怒,也不过是外界当喜当怒之物在他心镜中引起相应的反映而已,事过则不留,而不纠结于斯。这也像像庄子描述的圣人:“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常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圣人的境界超过了豪杰,圣人真正做到了既有情而不受其累,所谓“有情无累”是也。


阳明先生对于廓然大公的解释,直接跟良知挂上了钩。这里引用一段阳明先生跟弟子的书信,来看看先生的解说。在《27.与陆元静书》一文的27.5一节中,陆元静问阳明先生,既然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性善,我也认为就是“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既然这个良知常人都有,为什么常人不能自然而然拥有“中也、寂也、公也”,还要通过学习才能致得良知?我反观自己,起心动念也都没有什么不良之处,为什么,没有“中、寂、大公”呢?难道良知是超越心体和发用之外的什么存在吗?阳明先生首先肯定了元静同学的性善,说,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的确如元静所言,是未发之中,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也是天下人人都具备的。但大多常人的心体为物欲所蒙蔽,尽管这种蒙蔽本质上是一种尘垢,对良知并不能造成本质上的侵害,但是毕竟蒙蔽会导致“中、寂、大公”不能完全地呈现,就像多云的天气,云彩暂时遮蔽了太阳的光芒一样。一旦云散日出,自然“中、寂、大公”全现。所以并没有超越体用之外的良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