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文化]七夕不是情人节!

 三友墨斋 2016-08-10
七夕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起源于汉代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六日夜这天,妇女们会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节日那天有很多活动,比如: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等好玩好吃的,可惜现在很多人对七夕节的印象就只剩下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了。
  随着不少习俗活动弱化或消失,很多风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小编很是伤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是把七夕节当做情人节的?
  所以,小编一定要在此呼吁一声:

“七夕,不是情人节哦!”

  牛郎织女的心声:不要总惦记着我们好吗,我们谈恋爱,你们瞎凑什么热闹,去玩儿你们的吧:
  
  所以,我们就去玩儿我们的吧,快来看看七夕有什么好吃的:

  巧果
  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宋朝时就有卖的,做法还蛮简单的(对于聪明的人来说):
  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说着说着就饿了,会做巧果的举个爪,小编要来抱大腿!
  除了吃的,好玩的也很多:

  穿针乞巧
  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盆里,“穿针乞巧”以后,去看看果盆上是否有“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这个中奖率,感觉和五百万彩票差不多) 
  投针验巧

  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方法是这样的:
  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的那种水)。
  面盆和水露天过夜后,到了第二天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后,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若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宫每年的七月七,宫中的宫娥彩女们,都会一起到闭襟楼上,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竟然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胜得皇上喜爱,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其实小编最想知道的是后来这个宫女和皇上的发展如何?)
  晒书晒衣
  汉代的土豪们最喜欢在这个时候来装逼了,衣服贵气的晒衣服,有才华的晒书,
  《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够傲娇,我喜欢!)
  拜织女
  大概是这样拜的:少女们和少妇们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然后,大家那天就斋戒一天,洗个澡后去主办方家里,在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就一起围坐在桌前吃东西:花生,瓜子什么的,边吃边向织女默念自己的心事。
  少女们希望自己变美,找个帅哥男朋友,少妇们则希望自己早生贵子等,祈祷完后就继续玩,通常玩到半夜才散伙。 
  拜七娘妈
  传说七娘妈能够保佑孩子平安成长。
  家中子女到了十六岁就要做“十六岁”的仪式,由双亲捧著七娘妈亭(又称七星亭),立于神案前,子女由亭下葡卜穿过,男孩起身后须往左绕三圈,称“出鸟母宫”,女孩则往右绕三圈,表示“出婆妈”,如此便表示孩子在七娘妈的佑护下,已经长大成人。然后再将七娘妈亭投入火中,奉献给七娘妈。
  妇女洗发
  大家觉得,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不说了,小编要去我们的府南河逛一圈。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为牛庆生、种生求子、磨喝乐、染指甲、拜魁星、七夕储水、迎仙等等。所以不要再觉得七夕就只是牛郎和织女的约会了哦。
  不过虽然不是情人节,但却可在此节为自己祈祷一段美好的姻缘,亦可亲自动手做一些小手工来沾点节日的喜愿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