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吟师傅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也是过去女孩们最关注的节日。在农历7月7日的晚上,天气温暖,植被芬芳,星星在天空中闪耀。一道白茫茫的象天桥横跨南北。在河的东侧和西侧,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着河在遥遥对望,那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七夕节的习俗太多了,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吃巧果、拜织女、七姐诞、种生求子、姑娘洗发、接露水、乞求姻缘、游七姐水、储七夕水、磨喝乐、拜魁星、为牛庆生、拜牛郎、拜床母、七夕观星、结红头绳、结扎巧姑等。龙吟师傅就从中挑几个和大家说说,如果各位感兴趣,可以都去了解一下,这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风俗还是不能丢的! 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流传至今。女人手里拿着连续排列的五条彩色丝线和九孔针,在月光下连续快速地穿针引线。能把线又快,又能全部穿过去的叫“得巧”。 二、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习俗的一种变体,起源于穿针,却又和穿针不同。它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七夕节习俗。大概是这样的:七夕节当天,在太阳下放一碗,参与的女子分别将小针头投进水中。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让投下去的针漂浮在水面上,然后观察碗底针的阴影。如果针的影子像花、云、鸟和兽,那就寓意是好的。(相信看过《延禧攻略》的朋友应该熟悉吧) 三、兰夜斗巧 这是一款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每年的七夕,汉宫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然后用五颜六色的丝线互相绊结起来,这被称为“相怜爱”。然后,宫女们一起走到闭襟楼上,每个人都会学习穿七巧针,乞巧。有个宫女叫徐婕妤,她能把生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献给皇帝。皇帝在晚上把这些小玩意儿放在宫殿的桌子角上,让宫女们在黑暗中寻找它们。这个游戏叫“斗巧”。 四、种生求子 按照旧习俗,在七夕节的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铺一层土,播下粟米种子,让它长出绿色的幼苗,然后在上面放一些茅草、鲜花和木屑,使它看起来像一个农舍的小村庄,称之为“壳板”,或者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泡在碗中,等它长出寸长的芽,然后用红蓝的丝绳把它们捆成一束,这叫做“种生”,也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五、为牛庆生 在七夕这天,孩子们会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也被称为“贺牛生日”。因为据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开后,老牛让牛郎剃掉皮,这样牛郎就可以驾着牛皮跨过天河去见织女了。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人们有为牛庆生的习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