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过敏治疗,分类用药有讲究

 江山寻梦 2016-08-10

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有尊麻疹、接触性皮炎、湿疹、药疹、特应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丘疹性尊麻疹等。

皮肤过敏治疗,分类用药有讲究

上述几种皮肤过敏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如下:

一、荨麻疹

  • 临床特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痉痒性风团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荨麻疹通常在治疗后数日甚至数小时即可痊愈,而慢性尊麻疹则反复发作达3个月以上甚至数十年不愈。典型的皮损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皮损瘙痒剧烈。

慢性荨麻疹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作,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可有规律性,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或呈季节性发作。大多数患者自己不能找到病因。

  • 治疗原则

急性荨麻疹可选用各种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酮替芬、西替利啧、氯需他定等,通常以2-3种抗组胺药合用,也可考虑采用25%的葡萄糖40m1+10%葡萄糖酸钙l0ml缓慢静脉推注。

伴腹痛者可给子抗胆碱药.如普鲁木辛、阿托品、654-2等;病情严重或伴有体克或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1.同时吸氧.并给予地塞米松5-10mg加入5%一10%葡萄糖溶液250~500m1中静滴.必要时15分钟后可重复注射肾上腺素0.5m1。同时应通过追溯病史以发现可疑过敏原.为预防复发打好基础。

慢性荨麻疹应首先查找可疑过敏原,采取避免措施.如从饮食中剔除可疑过敏食物.从环境中排除过敏原。治疗可根据风团发作情况调整抗组胺药的剂量.短期应用抗组胺药治疗时可2-3种药物联合。

使用长期用药时可以多种抗组胺药交替使用。对顽固性荨麻疹.也可配合H1受体拮抗剂如需尼替丁等。特殊类型荨麻疹常选用兼有抗5-羟色胺、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如羟嗪、去氯羟嗪对物理性荨麻疹有较好效果、赛庚啶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较为突出。胆碱能性荨麻疹可选用阿托品或654-2等。

外用药物治疗夏季可选用止痒液、炉廿石洗剂等.冬季则选有止痒作用的乳剂.如苯海拉明霜等。

皮肤过敏治疗,分类用药有讲究

二、接触性皮炎

  • 临床特点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粘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诱因可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二大类。如动物的皮毛、毛虫、隐翅虫的毒素、漆树、除虫菊、金属制品、化工原料、某些外用药、化妆品、农药、橡胶、塑料等。接触物若属变应原性质,通常在初次接触4日后,若再次接触可在48小时内发病。

  • 治疗原则

寻找病因,脱离接触物,积极对症处理。局部药物治疗视患处皮损而定。急性期红肿明显选用炉廿石洗剂外用,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有少量渗出时用湿敷剂或糖皮质激素糊剂,氧化锌油,无渗出时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等。有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全身治疗应根据病情轻重选用口服抗组胺药,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三、湿疹

  • 临床特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变应性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湿疹样皮损。内因如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代谢改变,血循环障碍,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外因如某些过敏性食物、吸入物、日光、炎热和干燥环境以及化学物质等。患者对各种外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关,并可随年龄、环境改变。

  • 治疗原则

要去除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发病期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类、浓茶、咖啡。避免过度烫洗,消除体内慢性病灶及其他全身性疾患。局部治疗根据病期及皮损形态特点,按外用药物应用原则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参见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内服药物疗法以抗炎、止痒为目的,包括应用各种抗组胺药等,另外对于瘙痒引起精神烦躁患者可服用安定等镇静剂。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注,有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四、药疹

  • 临床特点:

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药疹的发病机制多与变态反应有关。

  • 病因

①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亦不相同。

②药物因素:临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如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链霉素、四环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镇静催眠及抗癫痈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眠尔通等)、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和某些中药制剂等。

  • 治疗原则

① 去除病因:停用一切可疑药物,采取加速药物排泄的措施,必要时给予泻剂和利尿剂。

② 外用药物:皮损可用炉廿石洗剂及糖皮质激素霜剂。对红肿伴有渗出的皮损,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等严重性药疹,其糜烂而以暴露干燥和创面湿敷交替进行。应注意保暖及消毒隔离。

③ 全身治疗:轻型药疹,一般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等,必要时给子强的松15-60mg,早晨一次口服,待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重症药疹,要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给予地塞米松10-20mg/天静滴,病情应在3-5日内控制,否则应加大糖皮质激素用量,在原剂量的基础上加1/3-1/2,待皮疹颜色转淡,无新发皮疹,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另外,对重症药疹,应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及并发症,加强支持疗法和加强护理。

皮肤过敏治疗,分类用药有讲究

五、特应性皮炎

  • 临床特点

特应性皮炎也称“异位性皮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性素质有关的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日前还不很清楚,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临床特征是皮肤痉痒,皮疹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一样,患者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血清IgE增高。

  • 治疗原则

早期发现过敏原并加以预防可以避免病情的发展,因此应尽量避免可疑的食物、吸入物及接触物,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忌食辛辣、海鲜等。治疗宜全身用药与外用药相结合,治疗原则与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的用药相同。局部清洗时宜用偏凉的温开水或生理盐水,避免使用热水,同时应注意防止继发感染。

六、丘疹性荨麻疹

  • 临床特点

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风团样丘疹性皮肤病,可能为某些昆虫如臭虫、跳蚤、蚊虫、螨虫叮咬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而发病,也可能与肠道寄生虫、食用某些食物有关。此病春秋季多见,皮损为纺锤形或圆形红色风团样丘疹,1-2cm大小,中央常有丘疱疹、水疱或大疱,数目不定,成批发生,成条状分布或簇集。一般发疹1周后逐渐消退,若病因未去除可反复发生。常因反复搔抓而继发感染。

  • 治疗原则

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去除,一般情况下可选用各种抗组胺药等,局部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有糜烂、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继发感染可加用抗生素。[1]

参考文献:

[1]赵旭传. 过敏性皮肤病的种类和治疗原则[J]. 中国临床医生, 2003, 31(9): 10-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