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地名里的历史文化记忆

 老刘tdrhg 2016-08-10

南阳地名里的历史文化记忆

作者:张燕  来源:《南阳晚报》

信臣路、杜诗路、邓禹路、范蠡路、两相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少南阳市民发现一些新鲜的地名“出炉”了,但却不了解这些地名的内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尘烟,搜寻这些地名里的文化记忆……

南阳地名里的历史文化记忆
南阳城区地图

地名是城市生命的起点,如果一座城市拥有个性而非凡的文化,地名便是对这文化的最佳诠释。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南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曾孕育出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少市民发现,有些新鲜的地名“出炉”了:信臣路、杜诗路、邓禹路……这些新修道路是以南阳历史上的名人命名,他们曾经写下怎样浓墨重彩的一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尘烟,搜寻地名里的文化记忆。

“召父”“杜母”爱民如子,“父母官”流芳千古

公元前48年,召信臣守土南阳,亲自“劝民农桑,去末归本”,并且身体力行,“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使“民得其利,蓄积有余”…… 《汉书》中,两次将召信臣列为西汉“治民”的名臣,称其“对南阳的贡献足以和李冰对四川(修都江堰)、史起对邺县(引漳灌溉)的贡献相媲美”。

在召信臣之后,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地遇上另一位爱民如子的太守——杜诗。公元31年,杜诗守土南阳,他率领郡内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一上任就“诛暴立威”,使“政治清平”,同时减少郡内百姓的徭役。杜诗总结当地劳动人民的经验,“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召信臣、杜诗受到南阳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杜母”。自此,“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并广传后世。

“光武”“元侯”叱咤疆场,文韬武略,治国安邦

南阳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他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二十八将的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是汉光武帝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最具战功的将领,而太傅高密侯邓禹,位列第一。

邓禹,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后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邓禹去世,谥号元侯。

在博物馆、教科书及地名中,历史永远记住他们

南阳历史上,曾涌现出多少名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等已是妇孺皆知,召信臣、杜诗、邓禹等,曾经在他们所处的朝代立下卓著功勋,受到百姓爱戴,在史册中留下了光辉一页。然而,和闻名遐迩的“五圣”相比,他们,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文官武将,尚不为人们所熟知。

一座城市,不仅要有文化、有品位,更应有记忆、有传承。曾经造福国家、时代、黎民百姓的这些历史名人,应永远留在我们的博物馆、教科书、地名中,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我们永不忘却的记忆。

记者昨天在南阳规划展示馆看到,在馆内的显著位置,设有召信臣、杜诗等这些南阳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介绍,前来参观的游客认真仔细地阅读,有人还不时在本子上记录。在城市道路中,仲景路、光武路、张衡路、范蠡路、百里奚路、卧龙路、武侯路、孔明路、信臣路、杜诗路、邓禹路……以地名的形式来纪念这些千古名人。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让我们在地名里留住历史文化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