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文明史(18)—— 古印度(Ⅷ)

 与星对话 2016-08-11

古印度文明之心灵的生活

一、印度科学
印度在科学方面的工作既古老又年轻:作为一项独立的尘世间的事业它是年轻的,但作为僧侣的附带的兴趣则是古老的。宗教既然是印度生活的核心,则有助于宗教的科学便首先被培植:天文学的成长,是由于天体的崇拜,观察它们的运动,是为了确定载有节期祭祀等事的历法;文法与语言学的发展,是由于有人坚持认为祈祷与信条虽然用的是死文字,在文体与拼法上仍正确无误。印度的科学家都是一些僧侣,这点与西方中古时代一样。
1、天文学 —— 星象学的旁支,渐渐地脱出了希腊的影响。
—— 公元5-6世纪,印度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家家阿利耶毗陀解释了日食、夏至、冬至以及春分、秋分 ;宣称了地球的圆形形体以及它昼夜绕轴的旋转,并且写下了大胆预告:“星体的活动范围是固定的,地球借着它的旋转,产生了行星以及众星每日的升起与落下
—— 公元628年,阿利耶毗陀的继承者,印度数学家、天文学家婆罗摩笈多,编著了印度最早的天学学论著《增订婆罗门历数全书》(或译《婆罗摩修正体系》,西方又译《宇宙的开端》,把印度的天文学知识予以系统化,但他摒斥了阿利耶毗陀的地球旋转论,因而阻碍了天文学的发展。在《增订婆罗门历数全书》中,解释了引力的理论,但没有形成定律。
—— 他们采用巴比伦人把天空分为黄道带星座的办法,拟定一种历法:一年12个月,每月30日,每日30小时,每隔5年插入1个闰月;他们相当精确地计算了月球的直径、日月食、两极的位置以及主要星辰的位置与运行。
2、数学 —— 印度人为了作天文学中繁复的计算,发展了一套数学。
—— 源自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经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阿拉伯数字最早见于公元前256年的阿育王的《岩石垂谕》,而阿拉伯数字出于阿拉伯典籍,则在1000年以后。至于“0”数,虽然从文献上看,阿拉伯(873年)早于印度3年,但一般公认这也是阿拉伯人从印度带走的,“0”这个在一切数字中,最为卑微又最富价值的数字,是印度人对全人类的精妙礼物之一
—— 十进位也源自印度,在其出现于阿拉伯和叙利亚人的著作前,早为阿利耶毗陀和婆罗门笈多所知悉。
—— 代数也是由印度经由阿拉伯传到西方的,虽然世人所知的第一位代数学家是希腊人,早阿利耶毗陀一个世纪,但数学史家卡约里相信,他是从印度得到前导。在代数这个领域佼佼者是阿利耶毗陀、婆罗门笈多、婆什迦罗第二。他们创造了负数的概念;在8世纪时,解决了二次的不定等式婆什迦罗第二似乎还发明了根号以及许多代数符号。
—— 在几何方面,僧侣们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定理”,时间在基督降生前数百年;阿利耶毗陀可能是受了希腊人影响,发现了三角形、不等边四角形以及圆形的面积,并算出了圆周率为3.1416。这一数字的精确性,在欧洲直到普尔巴赫(1423-1461)时代才赶上;约 400 年的《苏利耶历数书》,提供了一套三角学的系统,比希腊人所知的要进步得多印度最早引入正弦概念,5 世纪时,阿利耶毗陀拟定了正弦表,也记载于《苏利耶历数书》中。
—— 其他方面还有,阿利耶毗陀、婆罗门笈多、婆什迦罗第二创立了获致排列组合的定律;发现了2的平方根; 婆什迦罗第二粗创了微积分。
—— 阿利耶毗陀用韵文讨论了诸如二次方程式、正弦、圆周率的值等“诗意的”题目。印度人用诗的形式表达他们的科学,也就给了数学问题一种优雅的气息。
3、物理 —— 印度思想里有两个系统阐释物理,多少仿佛希腊的物理学。
—— 胜论派哲学创始者羯那陀认为,世界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种类好像各种元素那样多;他还认为光与热是同一素质的不同表现。对此,邬陀衍那(佛陀时代憍赏弥国-中印度古国的国王)主张一切的热来自太阳,而瓦卡什帕蒂(Vachaspati)解释说,光是由某种物质发出的微粒而对眼睛有刺激的作用。
—— 耆那教的观点更加接近德谟克利特,主张一切原子的种类相同,由于不同的结合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4、化学 
—— 印度古代的铸铁在化学构成方面有着优异的成就,到了笈多王朝,工业高度发展,被当时包括罗马帝国在内的1000个国家奉为在染布、制革、制皂、玻璃及水泥等化学工业方面技术最佳的国家。
—— 早在公元前2世纪,龙树(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约活跃于公元150-250)已有专书讨论水银。
—— 公元6世纪,印度在工业化学方面已远超欧洲,他们娴熟于各种技术,诸如煅烧、蒸馏、纯化、汽化、凝固,不用烧热而产生光,调制麻醉与催眠的粉剂,以及金属盐、混合物与合金的制备等。
—— 钢的炼制在古代印度已达到完美的地步,这在欧洲一直要到当今的时代才有。
5、医学
—— 印度的医学记载在《夜柔吠陀》(印度古代经典"四吠陀"之一),里面还夹杂着一大堆魔法与咒语,因为医学是伴随着魔法产生的。书中附有一部“长寿科学”;疾病在书中被归因于四种体质(空气、水、黏液和血)之一的失调,而治疗则用草药与咒语。
—— 解剖学与生理学,如同化学的某些方面,是印度医学的副产品。早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医者便描述了韧带、缝线、淋巴管、神经丛、肋膜、脂肪与脉管组织、黏液与关节滑液膜,以及肌肉。
—— 他们颇知消化的过程,胃液的不同功能。
—— 性能力的检查被建议作为男子结婚的先决条件;《摩奴法论》告诫患有肺病、癫痫、麻风、慢性胃病、痔疾或唠叨等毛病的男女,如果与别人结婚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公元前500年,生育节制器已被印度若干医学派提出;对胎儿的发育、性别也有研究。
—— 印度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医生是公元前5世纪的苏思努塔(Sushruta)与2世纪的查拉卡(Charaka)
(1)苏思努塔写了一套有关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书,在书中他详细研讨了外科手术、妇产科、饮食、药品、婴儿喂食与保健、医学教育等问题。外科手术涉及白内障、脱肠、膀胱结石碎石术、腹部开刀分娩术等121种外科手术及各种医疗机械用具、手术操作规则等;尽管婆罗门教有禁锢,他仍主张尸体解剖作为训练外科医生不可少的步骤;他是第一个用身体别处的皮肤移植到破损的耳朵上的人;他和他的门开创了补鼻术;苏思努塔还建议用看、触、听的方法对他所列出的1120种病作诊断;他和查拉卡都提到了医疗酒类的使用,以收到无痛楚感的效果。
(2)查拉卡撰写了一部医学百科全书,至今还在被印度人使用;他给他的门人灌输职业操守:“不为己,不为满足世俗贪欲,而仅为有益于受苦之人类;如些对待病者,以此而求出众。”
—— 印度医者在调制毒药解药方面特别有技巧。
—— 种痘技术早在公元550年以前就为印度所知,欧洲直到18世纪才知道。
威尔·杜兰特:
综观印度医学,在《吠陀经》时代与佛学时代发展迅速,随后数世纪的进展则缓慢而审慎。在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印度医者和外科医生由于超越的知识与技巧,而享有甚为应得的名誉。

二、婆罗门哲学六系
1、哲学在印度生活中的地位
印度的先进在于哲学而不在医学。在印度,哲学不是一种装饰品或娱乐,而是生活的主要兴趣与实践,哲学教师好比巴比伦的商人那样多。没有一个国家有过这么多的思想派别,比如佛陀时代,关于灵魂的理论竟有62种之多。然而在印度,哲学思想的传递并非靠笔墨,而是通过口传。不同派别流传下来的“经”,都是由门人或学生记录下来的,用于帮助自己记忆,而非用于向别人解释。这些“经”,有些早到公元前200年,有些晚至1400年。
2、哲学体系
(1) 印度哲学的两大体系:正统派的体系 —— 肯定的;非正统派的体系 —— 否定的。 一切印度哲学都被印度人分列于这两大体系中。
(2)区分这两体系的标准 —— 是否承认《吠陀经》的权威性以及阶级制度。只要承认,就属于正统体系,无论其怀疑或否认神明到如何程度,都不妨害其属于正统体系。
3、正统派体系中的哲学六大教派
每一个承认婆罗门权威的印度思想家都皈依于这六大教派里的一派。
—— 正理派。最有名的经典是《正理经》,相传为乔答摩在公元前3世纪至1世纪所作。正理意谓一项辩论,是把心灵导向结论的方法。故而这个派别注重逻辑和认识论的探讨。
—— 胜论派。如果说乔答摩是印度的亚里士多德,那么胜论派的创始人羯那陀就是印度的德谟克利特。相传这个学派别的成立不早于公元前300年,但也不迟于800年。主要著作有《胜论经》,内容论述原子论、六句义(指实、德、业、同、异、和合、因中无果论等。
—— 数论派。这是六大教派里最古老的一派,并且有可能是一切哲学体系之中最古老的。相传创始人是公元前6世纪的迦毗罗。数论派的基本哲学体系是“二元二十五谛”。二元即指物质原理和精神原理;迦毗罗将世界的构成分为二十五种,因他以其为真实之理,故称二十五谛;迦毗罗并非物质主义者,相反他是理想主义者和唯心论者,他完全从知觉获取真实;他的哲学不包含神,他认为无须找个神来解释创造或进化;他把生命看做可疑的幸福,唯有哲学才了解一切痛苦,“由于了悟25谛而获得解脱”。
—— 瑜伽派。名为瑜伽的苦行默想的教派早在《吠陀经》时代已经存在,《奥义书》和《摩诃婆罗多》都曾予以采纳,它在佛陀时代盛行,甚至亚历山大也被这些静默地承受痛苦的能力所吸引。两个世纪后(约150年),帕檀迦利把这个教派的实行方法与相传的道理集合为有名的《瑜伽经》。向道者通过折磨自己,使他的灵魂脱去愚昧与痛苦的根 —— 物质的限制,以获得超自然的智慧与力量——即心灵与身体的分开。这种智慧与力量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借着长久而耐心地研习与自律,一步一步地趋近它。瑜伽有八个阶段:
(1)禁或绝欲:灵魂接受不杀生与梵志(婆罗门)约束,放弃一切自私,使本身脱出一切物质利益与企求,并对万物怀有善意。
(2)劝:恪遵瑜伽基本原则,即洁净、满足、去邪、诵习与虔敬。
(3)体位法:安定一切动作及一切感觉。最好的体位是把右脚搁在左大腿,左足搁在右大腿,两手交叉捏住大足拇指,下巴弯低压住胸膛,眼望鼻尖。
(4)呼吸法:除呼吸外,忘怀一切,以澄清心灵达到全神贯注,心灵不着一物的境界。同时可以学到以最少量的空气来生存。
(5)出神法:心灵控制一切官感,收心内敛,脱离一切感觉对象。
(6)注意力集中法:贯注于任何对象时间足够长时,灵魂就会脱却一切感觉,一切明确的思想,以及一切自私的愿望。此时脱离了事物的心灵就能够自由地感觉真实之非物质性的要素。
(7)静虑:这是由于注意力集中而形成的近乎催眠的状态。此时连续不断地呼唤圣号“欧姆”,可以产生这种状态,最后苦行者达到瑜伽最高境界—— 法悦。
(8)定或三昧,或出神的冥想。这时心中思念已经消失净尽,心灵浑然忘却了本身的知觉,心灵与身体分开,而达到变成神的本身的境界。
—— 弥曼差派。婆罗门六派哲学中最不重要的一派。好像瑜伽是魔法与神秘主义而非哲学,这一派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宗教。弥曼差派的经典《前弥曼差经》,相传为阇弥尼所著。他反对哲学家们一面承认《吠陀经》的权威同时又轻忽它的倾向。他认为通往智慧与宁静之路不在于错综复杂的逻辑,而在于谦逊地接受传说与谦卑地遵行经文中规定的仪式。
——吠檀多派。吠檀多字义“吠陀经之末,延伸就是指《奥义书》。这个学派的基本理论就是印度思想中到处都有的机体论--“梵我一如”。这种印度哲学中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体系,最早见于约公元前200年跋达罗衍那的《吠檀多经》。《吠檀多经》第一句便提出了宗旨“今且立愿亲近梵天”。跋达罗衍那因而也成为吠檀多派理论的奠基人。1000年后,乔荼波陀为这些经作了注解,把这个体系传给了哥宾达,并由他传给了商羯罗。商羯罗的修养使他得以集贤与圣者、智慧与仁慈于一身,20多岁时就撰写了吠檀多派别经典中最著名的一部《示教千则》,使自己成为印度最伟大的哲学家。
(1)吠檀多派是印度最后集大成的正统哲学流派,吸收各家精华融于一身,对各家哲学都作了评判。比如数论派的原初物质,因中有果论;胜论的原子论,因中无果论;耆那教的多元论,无神论;佛教一切有部的刹那说,缘起说;唯识的万法唯识说;龙树中观派的毕竟空等。吠檀多哲学是印度哲学史上的主流,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派的主要特征:因果论、解脱论、量论等。
(2)吠檀多哲学不仅是单纯的思辩哲学,而且是重要的宗教生活。它的哲学思想成为构成大多数现代印度教派别的基础,至今还深远、广泛地影响着占印度总人口70%的印度教徒。
(3)吠檀多与佛教的根本区别:
吠檀多派别是梵我论,解脱就是梵我一如,通过净心、获智、舍弃一切行为、智成四个阶段,最终达成个我回归到大我的境界,其代价是牺牲个我的意识而获得永恒的存在。
佛教是无我论,解脱就是贪、嗔、痴尽,烦恼永尽,涅盘寂净。于其中但见于法,不见于我。
威尔·杜兰特:
回教的侵略终止了印度哲学的伟大时代……到了12世纪吠檀多派体系,在商羯罗的思想中本已趋向于一种哲学家的宗教,这时又被罗摩奴阇(12世纪印度吠檀多学派宗教家、哲学家等圣者重新加诠释而成为一种崇拜毗湿奴、罗摩与黑天的正统教派。新思想遭禁之后,哲学不仅是烦琐的,也是贫瘠的。它从僧侣阶级接受教条,而详加证明,举出的是表面的相异但没有真正的分别,根据的是逻辑但没有真正的理由。
印度思想对于其他文化影响最大时,正是在这些文化处于削弱或衰颓的日子……希腊在衰颓时,柏拉图与俄耳甫斯主义僧侣采纳了转世的教理,芝诺古希腊数学、哲学家则宣扬一种近乎是印度的命运论与委弃的态度;及至希腊将衰亡时,新柏拉图主义者与诺斯替教徒则深深地吸收了印度思想…………叔本华(德国哲学家)几乎把佛教教义、《奥义书》与吠檀多派当做他哲学的一部分;谢林(德国哲学家)在老年时认为《奥义书》是人类最成熟的智慧;尼采(德国哲学家)……到最后,于一切的观念中,他最重视且一再提及的乃是永恒反复的意念 —— 类似于转世的一种想法。
在我们这个时代,欧洲愈来愈多地汲取东方的哲学,而东方也愈来愈多地汲取西方的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