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大经教授传授治疗耳鸣的经验 2011-9-7 8:20:22 病因病机 长期以来,许多医家基于耳与肾的密切关系,多从补肾治疗,然疗效欠佳。导师熊大经教授认为,耳鸣疗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6-08-11

    病因病机
    
        长期以来,许多医家基于耳与肾的密切关系,多从补肾治疗,然疗效欠佳。导师熊大经教授认为,耳鸣疗效欠佳的原因在于未能明确耳鸣的病机,没有形成以根本病机为指导的辨证论治体系。导师勤求古训,并结合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提出:耳鸣的根本病机是“太阳……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见(素问·脉解篇)。这是立足于天地阴阳变化的高度,以阴阳的盛衰变化、升降出人来讨论人体疾病的病因病机的。从经络层次上看,太阳经的支脉,从巅至耳上角,阳邪随经上盛而发作耳鸣;从阴阳层次上看,人体的气机随外界阳气的生发而生,病则阳气盛于上窍而发作耳鸣,诚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曰:“正月阳气令万物踊跃鸣上,故生病气上冲耳鸣也”。各种内外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调,阳气相对亢盛,踊跃而上,躁扰耳窍,耳窍失去其清静宁和之性而发生耳鸣。
    
        辨证论治
    
        导师基于上述对耳鸣病机的认识,认为临床凡遇耳鸣者,应紧扣这一根本病机,以阴阳为纲,然后具体审察,分析其具体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1.风邪外袭:“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清扬,侵犯人体时最易侵犯上部器官。外邪侵袭,首先犯肺,风
邪上受,肺气宣降失常,风引阳气奎塞于上,则耳闭为病,不通鸣生。症见耳鸣如风,耳中憋气,有阻塞、胀闭感,听力稍有下降而鸣声增强;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咽痒疼痛、耳内痒痛等症状,苔薄脉浮。局部检查可见外耳道充血、鼓膜轻度潮红及内陷等。治以疏风散邪、通窍开闭为主,佐以潜降少阳经气、清解肺胃之法。因风邪所袭之经络在太阳、少阳,病势传变涉及太阴、阳明。药用芥穗、防风、柴胡、葛根、石营蒲、刺羡等加减治疗。若咽部充血明显的,可酌加桔梗、牛芬子利咽消肿;外耳道充血明显的,可加蒲公英、夏枯草泻火散结。

        2.痰火上扰:痰邪为患,随气窜扰,无处不到,火性炎上,痰随火升,上于耳窍。火热炽盛,以肝、胆经火热
最为多见,也可见于心、小肠经热甚,在临证运用上当有所侧重。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毒蕴结,循经上盛而扰动耳窍组织脉络而发耳鸣。《杂病源流犀烛》曰;“有怒气厥逆,气雍于上而聋者,有气实而鸣者,有气闭而忽聋者,有肝胆火盛,耳内蝉鸣,渐至于聋者。”足少阳经上人于耳,下络于肝而属胆,肝气失于疏泄,肝胆之火上扰,清窍被蒙而致耳鸣。症见耳鸣如潮,甚则呼呼作响,每因盛夏炎热、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常发作加重;伴性情急躁、头晕胀痛、口苦、胸闷痰多、痰黄赫稠等,舌红苔黄
腻,脉弦滑数。局部检查可见鼓膜增厚。涤痰降火为其基本治法。药用柴胡、法半夏、浙贝母、石曹蒲、胆南星、瓜萎、钩藤等加减治疗。
    
        3.阻清窍:耳为清空之窍,以通为顺,以空为用。癖血阻窍,气血为之痞塞,使清气不得上升至耳窍,又使
郁于上的阳气不得向下流行而躁扰不宁。痪血内阻则气郁,气郁血痕则阳气盛结于局部,与痕血相搏击扰耳窍而发耳鸣。症见持续耳鸣,听力下降,耳堵,起病慢,病程长,舌有癖点,脉涩。局部检查多无异常,偶见鼓膜粘连。治以活血化癖、通络开窍。药用红花、丹参、水蛙、全蝎、葛根、石营蒲、牛膝、天麻等加减治疗。
    
        4.脾胃虚弱:《灵枢·口问》曰:“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耳窍失养,阳气虚性弛张而阴火内生,阴火浮盛于上,躁扰耳窍而发耳鸣。症见耳鸣持续不息,听力逐渐下降,过劳时症状加重,伴头目虚眩、倦怠懒言、纳少便塘,舌淡,脉虚无力。局部检查多无异常。治以补脾益气,升清聪耳。药用党参、黄蔑、白术、获荃、柴胡、葛根、白芍等加减治疗。

        5.肾精亏虚:《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肝肾精亏,精不生髓则髓海空虚,耳窍失去精髓充养而致耳鸣。症见耳鸣声细微而持续不息,听力下降,伴头目空眩、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等,舌红苔少,脉细弱;局部检查无明显异常。治以填精补髓,潜阳聪耳。药用熟地黄、山茱英、怀山药、构祀子、五味子、丹参、红花、天麻等治疗。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初诊于2006年3月15日。患者因右侧耳中鸣响,持续不息3年余前来就诊,伴头晕、健忘、失眠多梦、腰酸,舌淡苔少,脉弱,尺脉尤甚。局部检查见外耳道通畅,鼓膜无明显异常。辨证属肾精亏虚,耳窍失养。治以填精补肾,聪耳通窍。处方:熟地黄20 g,山茱英20 g,怀山药30 g,构祀子20 g,丹参20 g,红花10 g,天麻20 g,牛膝30 g,白芍30 g,黄蔑30 g,酸枣仁20g0 6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于2006年3月22日。患者服药后感耳鸣有所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怕冷。舌淡苔白,脉弱。余无特殊不适。上方去丹参、红花、白芍、酸枣仁,加泡参30 g,桔梗10 g,全蝎5g,巴戟天20 g,当归10 g。继服6剂。三诊于2006年3月29日。患者诉耳鸣明显减轻,余无不适。处方:熟地黄20 g,山茱英20 g,怀山药30 g,构祀子20 g,丹参20 g,天麻20 g,牛膝30 g,白芍30 g,黄茂30 g,泡参30 g。补肾益气。连服10剂症状基本消失。

        耳鸣的发生率较高,听力障碍者耳鸣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耳鸣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许多全身和耳部的疾病均可引起耳鸣。由于耳鸣的确切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治疗上很难取得满意效果。
    
        中医治疗耳鸣具有一定的优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耳鸣就有认识。《楚辞》中称耳鸣为“聊嗽”,《内经》中多从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论述耳鸣的病因病机。晋代以后,医家对耳鸣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形成了中医治疗耳鸣独特的优势,这便是注重整体调节,强调辨证论治。熊大经教授以阴阳为纲,紧扣病机,辨治耳鸣,各司其属,临床疗效颇佳。耳鸣是怎么回事治疗上要详细询问病史,重视耳鸣的特点。包括耳鸣的发病情况,症状特点如耳鸣的音调、声音、持续的久暂、减轻及加重的情况及伴随症状,治疗用药情况等,还要了解有无耳病史,在全面了解病史的基础上辨证施治,灵活用药,方能做到有的放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