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行将消失的小吃,99%的北京人都没见过!!

 报晓7943071 2016-08-11


潮人说

无吃是多么多么寂寞,无吃是多么多么空虚……


扫街时,碰到各式小吃

察其形,观其色,嗅其香

引起食欲,买点尝尝,图个新鲜

最重要的是花钱少



但不经意间发现

那些身影越来越难找了


搞得小妞现在很惆怅

有种“独孤求吃”的赶脚

无吃是多么寂寞



羊霜肠


解放初期,每到下午或晚上,卖羊霜肠大爷就会推着小车,在胡同口摆上小摊,卖到尽兴之时,还会高喊两声:“羊~~霜肠”。那时几乎每家都会吃上一两碗。



热腾腾霜肠,放在木板上剁成小段,搁在碗里,用羊汤涮几遍,再盛满羊汤,然后用铁勺从作料罐里盛出大勺芝麻酱、红辣椒油,抓把绿香菜后,热腾腾地递在食客手中,又红又绿的作料和鲜味儿扑鼻,美味异常,回味浓浓。

如今,重庆的毛血旺,南京的鸭血肠仍然走红,羊霜肠却逐渐消失了,也只有去一些清真食堂才能吃得到了。


甑儿糕


每每卖甑儿糕的小贩们挑着担子一吆喝,“甑儿糕~~”,孩子们就会争相前来,围成一圈。甑儿糕因为甜糯可口,深得儿童喜欢。孩子们买它以为早点,连食数个并不解饿,家长们则谓之“茉莉花儿喂骆驼 ”。



旧日北京有一歇后语为“甑儿糕一屉顶一屉”。曾几何时,小贩们挑着甑,走街穿巷,随蒸随卖甑儿糕,成为北京街头一景。

甑儿糕,之所以叫儿糕,是因为用甑,一种陶器炊具制成。如今,由于利小且麻烦,北京街头已经无人经营,难寻甑儿糕踪迹,曾经的老北京口味仅存于老北京人的记忆中了。


苏造肉


从清宫廷之中传出来的一道佳肴,甚得皇帝和各位娘娘喜爱,由一位姓苏的厨师所创,故名苏造肉。


长条肥肉,看着惶恐,却不腻不油,顿至极烂,味道十分浓厚,搭配着火烧同时,胃里暖暖的,汤浓味鲜,肉也酥烂绵软,糯香柔韧。

如今的卤煮小肠就源于它,可是苏造肉的身影,却再难寻觅……回味无穷,念念不忘


炸三角


100多年前,一张塞了馅的皮,在手指翻飞间,就成了三角,荤馅和素馅各有千秋。

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手捧一个大三角,等不急用筷子来通眼儿,直接咬上一小口,散热气的。外皮焦脆不硬,角馅鲜香。

如今,炸三角,在胡同小巷已再难寻见,只有少数的老北京人会在自家制作,招待客人食用。


北京切糕


一辆自行车,滚滚车轮,滚出了一个走街串巷胡同中才有的美食时代,胡同的逐渐消失,出了一个卖切糕的一般都会走街串巷在胡同中售卖,用一小称来计算切糕的分量。


卖声很特别:“切~~糕~”,音要长,声要亮,随着这一声叫卖,家人早早的拿着瓷盆等在那里,切上两块,够吃上一整天,妈妈每次都只给切上一角,怕吃多了不消化,而当时我却相信,她那是小气。

如今,凉凉的切糕,随着胡同的消失,也再逐渐落寞,偶尔碰到,定要多买上一些。


炸肉火烧


与我们平时吃的烤火烧不同,这炸肉火烧最关键的便是“炸”。炸肉火烧是老北京人最喜欢的一种小吃。在制法上,回民和汉民有别,馅料不同,各具特色。

清真肉火烧以烫面为皮,以折边、抻长后盘为圆形;而汉民则不用烫面,包馅后呈桃形,再按成扁圆形。下锅炸制后,色泽深黄,外酥内软,汁多味美,葱香味浓郁,牛肉馅非常滑嫩。

如今,年轻一代的北京孩子甚至没有听过炸肉火烧的名字,老北京的味道就这样渐渐消失不见了……


曾经的味道,也许只能在记忆中寻觅

且行且珍惜



- END -

编辑   松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