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从原生态开始》第三章 给食物上安全保险:(4)

 民生民情 2016-08-12



有些消费者听说某些食品可能有污染问题,就集中吃少数几种自己认为放心的东西,殊不知这样做是最危险的。如果选购多品种、多产地、多种加工方式的食品,就可以尽量分散风险,让污染物的危害不至于积累起来。

    俗话说,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如果真的在乎食品安全,在乎自己的健康,为什么不肯多花一点钱,买更优质的食品呢?

    也有一些人提倡购买本地、应季的食品。这个原则没错,本地的东西不用大老远拉过来,成熟度就会高一些,用不着催熟味道也很好;应季的菜品果品得到足够的阳光和温度,自然营养价值高一些,也无须太多保鲜处理。

    不过,凡事也不能走极端。有一次记者采访我,一定要让我谈谈不是应季的食品如何坏,不是本地的产品如何糟。我说,如果非应季东西不买,北方地区有好几个月的冬天,天寒地冻没法种菜,大家恐怕就只能吃白菜萝卜老几样了,营养能够吗?如果非本地的东西不买,那么香蕉芒果橘子这些南方水果北方人就没法吃了。

    东西有总比没有好啊,营养增加一点总比不增加好啊。我们只能说,在同类的东西当中,优先选本地和应季的产品比较明智。

    此外,要想食品保证安全,还要注意少吃野生动物。千万不要以为“野生=安全”。因为野生动物没有经过检疫,最容易传播各种病毒和病菌。非典和禽流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农家的鸡接触农药化肥除草剂老鼠药的机会都很多,所以柴鸡蛋未必是最安全的鸡蛋,柴鸡也未必比鸡场的鸡更令人放心。

    那么有人说,果子狸不吃了,那我吃野菜吧?其实不然,并不是所有的野菜都让人放心。且不说乱挖野菜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现在野菜也未必能幸免于污染。比如公路边的野菜会吸收汽车的尾气、轮胎和沥青留下的污染。食用它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还不如让它的绿色保留下来,给我们吸收污染,制造氧气,更有利于生存质量。

    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发现,我已经给出了“原生态”食品基本概念:

    1.天然形态

    2.色泽口感正常

    3.产地环境质量优良

    在很多场合,我一直在重复着这样一种观念:食物是人类和自然的最后联系了,如果我们切除了原生态食物这一中介环节,那么我们人类就彻底切除与大自然的联系,也许,这也是我们人类最后的一道防线了。

我想,我提出“食物原生态”这一概念,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实际上,人类几千年以来的大部分时光,都是这样度过来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最初都是靠简单的食物和简单的加工方式来获得生命的能量。现代工业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食品种类和美味,同样也带来了现代工业最可怕的污染和加工合成,这些改变自然的工业化饮食产品,我一直认为,是人类对自然的反动。

    在现代社会,人们在享有现代文明的同时,尽量使食物最接近于原生态,这是我们目前最好的生活方式。

    同时,原生态食品理论摒弃社会上流行的“吃素”“吃粗粮”“吃野生食物”等等绝对化的饮食观点,原生态理论认为,对于人体来说,无论是吃肉还是吃粮,无论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选择的标准不在于某一种食物被绝对夸大的单一性能。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馈赠了如此众多的食品,每一种都是瑰宝,人类都可以尽情地享用。

    3.我能做到的安全对策2:提高你的解毒功力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毒物是吃进来的,解决方法也在食物当中。

    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当中,仅仅害怕也是无济于事的。人的肉眼很难分辨食物的污染程度,大气和水的污染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一个重要的办法在于提高自己的抗污染能力。

    很多人说:反正外面卖的食品都是污染的,吃什么都无所谓。想一想,尽管大家吃的东西都是农贸市场买的,都是超市里买的,为什么有人不健康有人健康?正如同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有人胖有人苗条?要考虑一下: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营养搭配是不是有问题,运动是不是太少。如果你的身体总有问题,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了。

    从理论上来说,食物当中不可能没有毒物,哪怕就是在几千年前,完全没有人工合成物质,也照样有毒物存在。传说神农尝百草时,一日遇到七十种毒物,那可都是纯天然的毒啊!什么砷污染、汞污染,自古以来就有。其实,我们的身体适应性非常强,它有强大的解毒能力和排除毒素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要我们去维护和帮助。

来源:《健康从原生态开始》作者:范志红  由【医览】微信公众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