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抗即食食品的抗菌素耐药性

 环凯微生物 2022-12-16 发布于广东

近数十年来,抗菌素耐药性微生物(又称“超级细菌”)已对公众健康构成迫切威胁。在人类及动物身上使用的抗生素遭滥用,导致这些耐药性微生物可以通过食物传播。抗菌素耐药性令治疗感染和预防死亡的工作更趋困难,情况惹人关注。因此,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提高食物安全,并改善食物、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工作。

即食食品与抗菌素耐药性

已预先烹制,无须再烹煮便可进食的食物称为“即食食品”。焗好的面包、经巴士德消毒的奶类及罐装食品已经过加热到某个温度杀死细菌,因此不论是否再作加热处理也可安全进食。

然而,还有部分即食食品是在生或未煮熟的状态下进食的,例如刺身、沙律菜及未煮熟的肉类等。这些食物本来就属高风险食物,因为没有经过热处理或热处理不足,未能消灭当中可危害人体健康的微生物。这些生或未煮熟的即食食品也与感染“超级细菌”的风险有连带关系。“超级细菌”指产生了抗菌素耐药性的微生物,具有令多种抗菌素(例如抗生素)不再对其有效的能力,导致感染更难以治疗。

抗菌素耐药性如何扩散到人类

抗菌素耐药性可随时间通过基因转变自然出现,也可由滥用抗菌素引发,可通过污染食物源头令人类受感染。没有正确处理农场的粪便或会造成污染,于是“超级细菌”可经由受排泄物污染的土壤或水源进入食物链,以及因使用受污染的水灌溉而传播至水果及其他农作物。在街市屠宰牲口及牲口的运输也会构成重大影响,因为当部分食物被当作即食食物进食时,抗菌素耐药性细菌便可进入食物链。

中国香港官方机构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进行的香港食物抗菌素耐药性微生物先导调查结果发现,收集到的即食食物的样本当中,15.1%检出“超级细菌”;。调查结果应提醒市民注意从即食食品感染“超级细菌”以及其他引致食物中毒的细菌的风险。现时,食安中心正对食物中的抗菌素耐药性进行监测,涵盖刺身和沙律等即食食品。

如何对抗即食食品的抗菌素耐药性

进食前彻底煮熟食物是杀死或存在于食物中的“超级细菌”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消费者应注意进食某些生或未煮熟的即食食物时感染“超级细菌”的潜在风险。高危人士,例如孕妇、婴幼儿、长者及免疫力较低人士(包括长期病患或正接受抗生素治疗、使用抗胃酸药、长期服用类固醇或抗排斥药物等人士)的风险较高,故应避免进食生或未煮熟的即食食物。

烹制即食食物时,应保持良好食物卫生习惯,包括:

1,即食食品和生的食物(如肉类和家禽)要彻底分开处理。烹制即食食品时,要使用不同器具。

2,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农产品能去除污垢和减少农产品上的细菌,然而此举不一定能去除所有致病微生物和“超级细菌”。

3,处理食物前后,要彻底洗手。

4,确保工作面和器具(如砧板和刀具)在使用前后均已清洁和消毒。

说明:转载只为分享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