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自清与鲁迅是同乡 为何只见过三次面?

 知识分享zhsh 2016-08-12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

在68年前的今天,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病逝。

清华大学,荷花池

先生在清华园中教书育人,散文流芳百世,你可知他是北大哲学系的“学霸”?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1920年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朱自清故居里陈列着很多朱自清先生的珍贵史料,北京大学提供了在上世纪10年代的录取公示,只见“文科本科正取二十一名”中,先生位居第一名。

今天,小编带着大家看看“学霸”的日常,不过,我们也将“狂人”鲁迅先生带入,二人有着很深的渊源。

朱自清与鲁迅都是名扬四海的作家。堪称家喻户晓。但是,他们是同乡、亲戚、且有过多次交往,就不为人所熟知了。

同是浙江绍兴人,但往来极少

朱自清与鲁迅都是名扬四海的作家。堪称家喻户晓。但是,他们是同乡、亲戚、且有过多次交往,就不为人所熟知了。

浙江,绍兴

朱自清与鲁迅是同时代人,提起鲁迅人们都知道是浙江绍兴人。而说起朱自清则不是很清晰。只因朱自清常说:“我是扬州人”。其实文中有说明:“有些国语教课书里选得有我的文章,注解里或说我是浙江绍兴人;或说我是江苏江都人——就是扬州人。有人疑心江苏江都人是错了,特地老远的写信托人来问我,我说两个籍贯都不算错,但是若打官话,我得算是浙江绍兴人。”

朱自清其弟朱国华说:“我家原是绍兴人氏,母亲周姓,与鲁迅同族。周、朱两姓门户相当,常有联姻,均为当地大族,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也是我家的远亲。”

朱国华在《难以忘怀的往事》中记载了朱自清从扬州赶往绍兴鲁迅家中拜年的轶事:2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自清大哥回扬州度寒假,除夕之夜,家里上上下下忙着准备春联,蒸制年糕,好不热闹,直到敲过二更,我们兄弟才到母亲房中请安。娘有点倦了,见我们进来。愣了一下,才缓缓的说:“老家有几年没有音信了,新年里你俩能代我去绍兴看看吗?”我抢着回答:“娘,您怎么不早说,咱们明天一早就上舅舅家去,您放心吧。”“好吧,还有周先生处,也要一起去贺个年。”“这……”朱国华支支吾吾地退了出来。周先生处,就是指鲁迅和夫人朱安那里。

朱自清到绍兴探望舅舅、舅母以后,就去周府拜年。他在门口递上名帖,其家人接过,大声呼喊:“舅少爷来了,舅少爷来了!”并引他来到书房,见到了鲁迅先生。朱自清向鲁迅请安并问了夫人好,接着两人就自然的谈了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

后来,朱国华坦白了装病是不想见到鲁迅,朱自清只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周先生和朱安女士一样,同样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呀。”语气之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深深同情和理解。

之后朱自清与鲁迅只见过三次面

朱自清先生和鲁迅先生只见过三面。一是1926年8月30日,文学研究会请鲁迅吃饭,这是他们第一次相遇,一是1932年11月,鲁迅到北平探望母亲,朱自清24日、27日两次拜访鲁迅,邀请他为清华大学为师生演讲。

清华大学,朱自清像

1926年的夏天,朱自清刚从浙江上虞的白马湖回清华。在上海稍作停留,恰好遇到郑振铎、周建人在清闲别墅请鲁迅吃饭,受邀作陪。先生在文中写道:“我很高兴能会见这位《呐喊》的作者。”他还对鲁迅先生进行细致的描写:“那晚他穿一件白色纺绸长衫,平头,多日未剪,长而干,和常见的像片一样。脸方方的,似乎有点青,没有一些表情,大约是饱经人生的苦辛而归于冷静了罢。看了他的脸,好象重读一篇《〈呐喊〉序》。”

正如朱自清所述,他后两次在北平拜访鲁迅,都与邀请鲁迅到清华大学演讲有关。当时朱自清已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恰值鲁迅北上省亲,北平各高校争相邀请鲁迅演讲,朱自清当然不甘示弱,亲自出马恳请。鲁迅日记的相关记载是,1932年11月24日,“上午朱自清来,约赴清华讲演,即谢绝”。11月27日,“下午静农来。朱自清来”。朱自清两次努力均未果,未免沮丧,虽然此文中未明显流露,但他的学生吴组缃后来对此有更为具体的回忆:“朱先生满头汗,不住用手帕抹着,说:‘他不肯来。大约他对清华印象不好,也许是抽不出时间。他在城里有好几处讲演,北大和师大。’停停又说:‘只好这样罢,你们进城去听他讲罢。反正一样的。’”

两位先生都是绍兴名人,为何只见过三次面呢?小编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鲁迅原配夫人和朱自清是本家

鲁迅与第一任妻子朱安

1906年7月26日那天,鲁迅经过拜祖先、迎花轿的仪式与朱安结为夫妻。鲁迅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当夜进了洞房后,鲁迅坐了半夜。婚后第四天,鲁迅就逃回了日本。

鲁迅、许广平与儿子海婴的合影。

许广平对鲁迅的敬仰、理解乃至热爱打开了他封冻已久的心田。从1925年3月11日他们开始通信,一直是许广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坚定打消了鲁迅的种种顾忌,终于明白表示:“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开始同居生活,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他终于逃出来了。1934年12月9日,鲁迅购得《芥子园画谱》三集,是上海有正书局的翻造本。原刻难得,翻本无胜于此者,鲁迅以此赠妻子许广平,并题诗一首,云: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我们都知道鲁迅不喜欢他的原配夫人,可是却不知道朱安是朱自清的远方姑母,而周、朱两家常结亲。这样算起来,朱自清和鲁迅先生也是姻亲关系,可是二人的交流却很少。从对朱安、许广平的不同态度中,或许我们可以说鲁迅先生与朱自清的关系淡漠夹杂着对原配夫人的不喜吧,而且这会是最为直接的一个原因。

朱自清与鲁迅仅限于文学交往 且淡如水

在1933年4月鲁迅得知朱自清、郑振铎应邀出席文学杂志社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的文艺茶话会,鲁迅还在《致王志之》中提到:“郑、朱皆合作,甚好。我以为我们的态度还是缓和些好。其实有一些人,及时无大帮助,却并不怀恶意,目前绝对不是敌人。倘若疾言厉色,拒人于千里之外,倒是我们的损失。”信中可以看出鲁迅还是把朱自清看作是同路人的,但并没有引为同志。而且,鲁迅的“倔”有时候确实很难解释清楚。就像有一次,鲁迅在北京碰到胡适,胡适开玩笑说鲁迅是“卷土重来”,鲁迅听了立刻翻脸,他说“我马上卷土而去,绝不抢你饭碗”。这让胡适感到很尴尬,他只好说这是鲁迅“老脾气不改”。

《两地书·原信》

鲁迅逝世后五日,清华中国文学会举行了追悼会,朱自清发表演讲,强调了《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的意义,但却说“读《两地书》,竟觉毫无意义……鲁骂人甚多,朱老夫子、朱山根(顾颉刚)、田千倾(陈万里)、白果皆被骂及;连伏老也不免被损了若干次,更有长虹亦挨骂。”《两地书》是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朱自清先生的评价竟然如此!

关于二人的关系,朱自清曾写过一篇《我和鲁迅》,但《朱自清全集》中遗漏掉了。朱自清还写过好几篇评论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杂感》收录于《论雅俗共赏》一书中,《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综合引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语文改革的办法,可是朱自清先生却没有加以评说,这也是个未解之谜。

文风迥然相异:朱自清清新隽永 鲁迅文辞冷峻犀利

鲁迅一向反对钝刀子割肉式的文风。他论及这种文风的弱点时说:“一到辩论之文,尤易看出特别,即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虽然犀利,而不沉重,且罕有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者。鲁迅一向主张“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的尖锐、泼辣的战斗风格。他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的杂文,正是一把战斗的匕首,一只只锋利的投枪。。鲁迅说:“何况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来赏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他们即使要悦目,所要的也是耸立于风沙中的大建筑,要坚固而伟大,不必怎样精,即使要满意,所要的也是匕首和投枪,要猁而切实,用不着什么雅,”因此,鲁迅认为;“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 鲁迅就是这样,用洞察一切的目光,尖锐泼辣的笔锋,揭穿了形形色色的伪装,使之在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地现出丑恶的原形。

郁达夫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从思想内容说,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的散文,从题材上说是比较狭窄的,不过是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即使后期那些议论的文字,也很少发空论。但就是这样,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却能感动读者。

原本二人的交往就局限于文学,奈何二人的文风相差太多,鲁迅是警示名言,而朱自清则是情感的创造者,这或许也可以成为他们不曾深交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