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医精诚方氏针灸传人周达君:医生治病不治命

 茂林之家 2016-08-12


年近五十开始创业会不会有点晚?确实有点晚,但对于周达君来说也可谓恰逢其时。2015年1月12日,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同年5月,47岁的周达君毅然辞去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职务,投身创业洪流。

“在医院可以当个好医生、科主任,甚至带个学术团队,但要在医院树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门派,机会不大。”他希望带出一批具有现代思维又坚持中医传统的医疗队伍,成就一个学术流派,壮大中医队伍,为中医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从高中时期被外公方云鹏选为方氏针法第三代的唯一传人,到1992年正式入行,2015年自立门户,他已经行医24年。“法承三黄明理查机草木犹能入药,术合中西审证推因针石亦可回春”,这幅悬挂在周达君中医诊所三楼办公室的牌匾,既是他的心声自述,也是他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

大医精诚方氏针灸传人周达君:医生治病不治命

为病人加号不辞辛苦

原定在下午两点半的采访,由于上午多加的十几个号而延迟。“别人一大早从肇庆深圳赶过来,眼巴巴等着,我们也不忍心拒绝。有时病人多,甚至要忙到三点多才能上楼吃口饭。”即便这样,周达君依然觉得很欣慰,至少他现在可以把下午的门诊量控制在10个,让患者可以和医生有更多的交流,也给自己留点个人时间。在医院工作时,他每天要看150多号病人,回家只剩下吃饭睡觉的时间。“这不仅对我个人不公平,对患者也不公平,他们往往连基本的表达时间都不够。”

大医精诚方氏针灸传人周达君:医生治病不治命

周达君的诊所中色建筑风格,明亮高雅,病人大部分都在安静地等待,时而有那么一些细声交流,凑过去一听,发现她的故事:

2004年李女士得了面瘫,整张脸都歪了,眼睛闭不上,泪流满面。到处求医不见效,朋友建议看中医,她便来到广东省中医二沙岛分院,挂了时任副院长杨志敏教授的号。杨教授见她的样子很吃惊:“天啦!这么严重,我建议你赶紧去我们芳村分院找周达君治,他的针灸治好过不少面瘫患者。”杨教授还殷切嘱咐她马上打的走,不然真可能会残废。李女士心里一紧,连神经科专家都这么说,肯定没错了,便急急奔赴芳村分院。

周达君一见她,先让她眨眨眼,她眨不了,再让她向上看一眼,还是不行。她看到周达君眼里露出几丝犹豫,大感不妙,怕是自己情况太严重连他都没把握。忐忑之际,周达君已开好药方,准备递给她时又顿了顿改变想法:“我还是给你扎针吧!”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她天天去他那扎针,脸也日渐好转,最终痊愈。

“他不但治好了我的面瘫,连不孕症都治好了,后来我成了他的忠实粉丝。”李女士大笑,“不止是我,我还有好朋友经他中药调理才生出孩子,大家都说没有他就没有这些孩子,所以我经常笑话他有好多孩子!”

家学渊源与传承

虽然医术精湛,但是周达君生活经验却基本为零,吃穿从不挑剔,衣服破了都看不见照样穿出门,他连煤气都打不燃,还说煤气灶坏了!

大医精诚方氏针灸传人周达君:医生治病不治命

这大概和周达君的家庭环境有关,他爷爷就是如此,爷爷周骏章在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领域都颇有建树,1935年还与钱钟书一同参加了教育部公费留学资格考试,竞争英国文学方向的唯一名额。周达君和爷爷一起生活的十几年,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看书,因此积淀了深厚的中文功底,也继承了爷爷淡泊的心志。

周达君外公方云鹏则在西医东渐的近代医学时代,发明了方氏针法。舅舅方本正是方氏针灸第二代传人,如今远走美国加拿大培养了众多弟子。周达君是方老先生于众多孙辈中选定的第三代唯一传人。那时周达君正上高中,憧憬着未来做名优秀的工程师。从不情不愿跟随外公出夜诊学针灸,到后来,曾经积淀的古文功底和理科知识学习让他渐入佳境,并爱上了中医这门学问。

在周达君看来,学中医能让他很早就感受到孔子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快乐。“很多人都没能治好的病,被你三下两下治好了,这种快乐是不可言喻的,也是一般认知难以企及的,这种快乐感,中医和传统手艺人体会最深。”

中医发展面临十字路口

尽管周达君已经体会到中医带来的快乐,但在采访过程中他也一再强调,当下不管是学中医,还是做好中医都很苦很难。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20年前随处可见的脾胃病中医专家忽然间就销声匿迹了。真相说出来有点残忍,那是因为现代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胃肠动力学的认识加深,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迅速提高,中医的脾胃专家随之被抛弃。

大医精诚方氏针灸传人周达君:医生治病不治命

这大概是目前中医尴尬境遇的体现之一。由于十年内乱造成中医出现继承的断层,加之现代医学的强力压迫,中医的临床疗效不够显著,中医的发展被推到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考验着中医人。

有的因为西医的思路清晰,简单好用,开始走西化之路。据周达君观察,在整个医疗体系中,中医西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它不仅体现在中医医生使用靶向治疗分子治疗得心应手,更表现在中医按西医思路开中药药方。有的中医在治疗肝炎、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时,药方里全是些被现代医学实验证明有一定抑制肝纤维化作用的药,“鳖甲、桃仁、红花、莪术、香附……就这么一股脑儿塞到病人的方子里。”周达君认为,在面对简单的疾病时,这样做也许无伤大雅甚至效果很好,但这不仅可能会破坏病人的体质,而且面对稍微复杂点的病就失去效用。“西医的治疗方法很简单,确定感染细菌使用对应抗生素就行了,但中医是复方制剂,且中医考量得更全面,会根据每个人的反应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面对病人,周达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析他的体质。随后分析生物因素,确定损伤到底是偏湿性、偏热性还是偏寒性,因为不同的感染源,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给人造成的损伤不同。最后他还要考虑季节和地域因素,因为季节不同,哪怕被同一种生物因素感染,人体的反应也会不一样。

还有的因为中医临床治疗效果急速落后,开始溯古寻源,寻找中医有效的源头。近几年出现了不少“用大药”而火起来的医生。像附子的常规用量一般是3~15克,在某些中医开的药方里附子用量却高达500克。

用药剂量必须考虑安全

对于中药的剂量问题,周达君表示,这得从中医的传承和流转说起,中医认知具有强烈的经验性,中药的剂量也是在几千年间不断摸索得出的。一般而言,当人们发现某个药物有用后,接着就是确定药物的有效点,而在寻找药物有效点的过程中渐渐得出药物最大有效剂量和最小有效剂量,最终确认最佳有效剂量。

使用药物最小剂量的代表时代是宋朝,药物多为咀嚼剂,成粗粉状,用量不过三五克;使用药物最大剂量的典型时代是汉朝,药物炮制粗糙,呈大块状;到明清后,我们才进入中药的最佳有效剂量时代,自此出现如今常用的饮片。

目前中医界普遍遵循的是明清时代的最佳有效用量,为了追求疗效,有些医生把目光投向汉朝,加大药物使用剂量。这既使得药效增强,也带来更大的副作用。古语有云“药不瞑眩,效必不张”,翻译过来就是,当人出现轻度中毒反应时,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好,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的最大有效剂量正相关。

为了疗效而牺牲安全性显然不可取,不过这不仅是中医的问题,更是国内全体医生的通病,欧洲一项关于医生行为模式的调查显示:对比发现,欧洲医生第一关注的是安全,而中国医生第一关注的是有效。

如果说前两者只是中医发展走向了岔路,更让人担心的则是有些中医甚至走向怪力乱神的邪路。曾经有人拿了张5万元买来的生子秘方找周达君验证,他看了一眼,默默走到书柜前翻出一本书,里面一字不差地记载了那张方子。还有些所谓的老中医不给病人开处方,而是给些粉末状的高价药,这些更是连累了中医的名声。

大医精诚方氏针灸传人周达君:医生治病不治命

中医应吸收西医所长

那么,中医面对当下各种各样的思潮和压力,又该如何自处?周达君认为应对方式无非两条:向前看和向后看,做立足传统面对未来的现代中医。向前看是面对未来,理解和接受现代医学的认识与知识。“生理病理解剖这些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但这些就能影响你对中医的认识吗?不,它不会影响中医理论体系的自我稳定性。”周达君说。

向后看是立足传统,坚持传统的医学体系和辩证认知,这些知识可以填补我们在理论推演中出现的各种空档。发现中医临床技巧和认知模式的先进性,这种认知高度才能解决现代医学定义的疑难杂症。

“像我现在面对的疾病,很多都是西医完全没办法治的。”最典型的是小儿哮喘,其他诸如超过两周不能好的感冒、几个月半年好不了的咳嗽,他两三个星期就能搞定。另外在椎体病,他也有介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可行之法。“基本上,除了要动刀子的和用药有特殊性的三岁以下孩子的病,其他我都可以看。”

大医精诚方氏针灸传人周达君:医生治病不治命

攻克疑难杂症,中医保驾护航

特别在肿瘤治疗方面,周达君更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用中药帮患者调养身体,让患者在正规治疗下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最终战胜癌症。他认为,中医这种保驾护航的能力,已经超乎现代医学的控制范围。

曾任某电视台财经生活频道的女主播李娟(化名),就是在周达君中药调养下挺过宫颈癌中晚期的化疗四个疗程,安然度过5年临床治愈的统计时间,到如今已经有7个年头。结束化疗疗程后,李娟的身体状况甚至比手术前还要好,负责化疗的医生看到李娟的情况太好,便自作主张多加个放疗疗程巩固治疗效果。

周达君还曾经完全用中药治好了一例肿瘤患者,这位病人患有肾衰、慢性心衰、严重的高尿酸高血脂,最后还被发现罹患晚期食道癌。家人和他都放弃治疗了,周达君接手时也没抱什么希望,但最后竟把这个病人治愈了。

但周达君最终放弃发表这个案例,因这只是个孤例,太不可靠。“虽然我给他治好了,但不值得夸耀,只能说有这么回事而已。”对于学术研究,周达君分外严谨。日常生活中他从不随便给人开方子,连妻子病了,他都很少随便在家给她号脉开方。他认为“病人就要有病人的样子”,这就是医疗的严肃性。

相信中医,走中西医融合之路

人们总难免拿中医和西医比较,在周达君看来,尽管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模式,在临床技巧上,或者说处理具体疾病的技术层面却是相通的。对于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主张用中医的认知模式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走中西医融合的道路。首先务必坚持中医传统,因为中医的认知模式非常高明,它是一种基于人类自身身体的体验与外界环境交互的现实。其次,认识西医先进性的本质所在,那就是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从X片,到CT再到MRI,这么多年来,西医在认知理念上没有进步,依然是看到就知道怎么做,看不到就无计可施。

“中医应该结合的不是西医,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益处,用中医的认知模式结合现代科技的技术层面来理解疾病处理疾病,才是中医可持续发展之路。”

另外,虽然这些年日韩在中医传承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和功夫,但周达君相信中医的真正传承还是在国内,“我看过日韩做的一些东西,完全就是偷我们国内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变形,换个包装变成所谓的他们的东西。”尽管这些行为不值得赞赏,但也折射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本身对中医的重视度不够,等到别人来抢才想起它的重要性。

大医精诚方氏针灸传人周达君:医生治病不治命

结语

说了那么多关于医学和中医的认识,周达君忽然话锋一转:“其实,医学在生命的存在过程中,价值是很低的。诚如古人所言,医生治病不治命。真正对生命延长有强烈意义的是社会制度和环境。”比如,光是抽水马桶厕所的发明就让人类生命延长5~10年,仅仅是因为医生在接生时用干净水泡手的清洁举动,就大大降低了初生婴儿死亡率,这些都是社会进步对人类生命所起的重大贡献之沧海一粟。

之所以说这些,周达君是希望大家能明白,医疗不是无限的,医生不应该被神化,医学也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看病也应该是客观严肃的。“我给病人看病,首先会告诉他疾病治疗的界限在哪里。”在他看来,最优良的医学资源,不是有钱人,而是那些懂得健康的重要性,且愿意为此付出投资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