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过五分之一中学生,四大名著一本都没读完过

 长沙7喜 2016-08-13

看点  前不久外滩君的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问卷已经新鲜出炉了,收到了广大读者的热心支持,很感欣慰。然后我们经过从阅读行为、阅读习惯、阅读结构,以及在国际学校与体制学校两种不同学校类型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交叉分析时,都发现了一些足够让人玩味的启示,一起来看一看数据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吧!

文、编辑 | 马用雷

八月之初,外滩君发起了一次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问卷,借助问卷星和外滩教育公众号的纯网络平台推广,共收到有效问卷数百份。


而在分别按照阅读行为、阅读习惯和阅读结构对数据进行解析的时候,结果不得不说让人大跌眼镜。

比如说,一大半的学生其实三个月也读不了一本大部头的书;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已经几乎都不看杂志期刊了;而近乎一半的学生并没有固定的读书习惯等等。

而透过阅读习惯和阅读结构方面获得的已有数据似乎更能为我们解释这个问题上给予一点点提示——中华民族是如何从一个过去嗜书如命、以书为友的人变成如今忘记经典、不爱读书的人的?

阅读行为
1

从阅读量上来看:

30%的中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长不到半小时,超一半(51%)的学生每个月很难读到两本书,而以整一年为单位来考察,69%的学生平均一个季度读不到一本“大书”(标准:名著;字数在50万字以上;500页左右)

绝大多数学生(85%)还是更习惯看纸质书,10%左右的学生可能更愿意在手机或Kindle上看电子书;而时代不同,有看报刊杂志习惯的孩子几乎更是少得可怜,不到3%。


▲ 中学生偏好的阅读媒介调查

30%的孩子会有睡前读书的习惯;但同时,近一半(45%)的中学生没有养成固定的读书习惯。其余23%的中学生可能会只在放假有空的时间才愿意看看书。

超过一半(51%)的中学生一个月左右才会去一次图书馆、书店等;而在选书问题上,多数中学生还是很自主的,影响力引子从高往低排分别为自己(44%)> 父母(33%)> 老师(15%)> 网络(5%)> 同学交流(3%)。


▲ 中学生选书问题上的影响因素

可见读书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私人的事情,孩子没有主动交流的习惯,占了大多数(72%),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5%的学生,学校或者自己私下有组织读书会等相关活动。

阅读习惯
2

在诸如地铁、旅途或者马桶上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段里,除了10%的孩子不做阅读外,更多的孩子还是很愿意通过阅读来打发时间的,但这里的阅读不一定是整本书,也可能只是手机上的碎片阅读(41%)。

比是否读书可能更重要的也许是我们是怎么读书的。

数据显示,他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很少有做读书批注、读书笔记或者写一写书评或读后感的习惯,几乎60%的中学生不会有意识地这么做,真正有这种相对深度阅读习惯的孩子只占15%,其余25%的学生可能只是做一做美句摘抄。


▲ 中学生具体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这个结论同样可以透过“你是否愿意与大家主动交流书中的内容”以及“你通常是基于什么目的去看一本书”这两个题进行侧面的交相验证。

结果表明四分之三的学生都不会主动交流读书心得,而他们读书的诉求基本是打发时间、考试、“好看”,比较少的(25%)是要主动拓展自己的阅读面和知识结构。

此外,通过84%的孩子读书基本上是随遇而安型的,从不做计划这一点上亦可见一斑。


 ▲ 中学生读书的动机调查

阅读结构
3

以最近一年的时间跨度为考察单位,我们发现:中学生阅读的书籍中,通俗小说居多,占都了40%,历史类书籍次之,为23%;而读莫言和村上春树这样的纯文学小说最少,只占14%。


▲ 中学生在读哪一类书上的偏好

当面临经典阅读的情况时,结果亦不容乐观。

以“四大名著”古典小说为例,23%的学生一本都没读完过,完整读完的只有16%;以《论语》、《史记》、《诗经》史诗哲的古文经典为例,超过一半(55%)的中学生一本都没完整读过。

外文经典的阅读情况上,有一半学生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都不熟悉,只有6%的学生完整读过,而且认真排练过其中的经典剧目。而对于像《荷马史诗》、柏拉图的《理想国》或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相对艰深的经典名著,均只有不到10%的学生有所涉猎。


▲ 中学生最早开始读英文原著的情况

另一方面,到了中学阶段,多数学生(58%)其实已经明确自己可能感兴趣的学科领域了,并在将来会持续关注和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