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兴亡录(十六)王京告急

 花小鼠 2016-08-14

万历兴亡录(十六)王京告急

(在明朝万历中期的中国东北,即将给明朝带来巨大祸害的还不是尚未成气候的女真人,而是与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自从嘉靖年间,明朝政府派俞大猷、戚维光在东南沿海剿灭倭寇以来,倭患逐渐平息,但是更大的隐患正在酝酿。明朝对待海洋的态度不但谨慎甚至有些恐懊,原本以为剿灭了倭寇使能安享太平,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料邻国日本对中国大陆却始终有规觎之心。日本岛内形势的变化使得明朝即将被日本拖入战火。万历二十年,日本出兵攻占朝鲜、矛头直指中国,朝鲜既是明朝的属国,而日本侵占的目的又意在中国,在朝鲜李氏王朝的请求下,万历君臣一致决定出兵朝鲜、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笫一场中日战争即将打响。)

嘉靖后期,戚继光等打击下,倭患得到平息,此时,日本战乱正平息,大名与继承人丰臣秀吉逐渐平息内患,日本归同。丰臣秀吉是日本的灾星,当战争启动后,要停下来也难。既有身不由己的随波逐流,也有推波助澜,日本的商人谋求海上的发展,这是客观的。丰臣秀吉希望征服朝鲜与中国,欲望与野心是主观愿望。他希望战车导向海外,一个目标是朝鲜半岛,下一步目标就是明朝。因为这里人口众多,离日本最近的大陆国家。所以要做准备。他要肃清外围,警告这些国家,要求纳贡,特别是琉球,还加紧备战,在九州岛设司令部。扩大兵源,作为战争后备队,准备越海作战。

日本在准备,那么明朝呢?也可以呀。但是,是这样想,却难做到。一是明朝没想过侵略别人。明太祖告诫后世子孙不要干预别人的事情。这个策略也不错,没说备战,得有备无患。我们要建立在即使侵略我们也没办法的立场上。二是自己的事顾不过来。明朝有事,像万历的国本间题,万历与大臣较劲,国本的事窝心,注意力在这。张居正去世,积累的Ⅲ}富,正迅速地消耗。财源开辟有问题。还有其他间题顾不过来。像贪官污吏、草营人命造成的少数民族闹事,人口流亡,土地的兼并,官员间的拉帮结派等。明没

有时间管海外的事,没时间关心日本发生什么。早有人告诉朝廷,像琉球经商的商人陈甲,知道丰臣秀吉,知道日本发生的事对中国不利,所以与琉球国的朋友联系,希望替他告诉朝廷,担心信息到不了北京,甚至自己到了福建,告诉了巡抚,报告了朝廷,当时兵部看到是日本的事情,认为与中国远,通过公文向朝鲜通报。这是,朝鲜国王姓李(目公),李氏王朝比明朝知道更多。都城在首尔,当时叫王京,日本与朝鲜交流多,朝鲜国君一定知道,但没时间管。当时朝鲜在李氏王朝统治下,像明朝时,间题相同,万历的问题李氏也有,国本间题也有。看到明发来的信息,朝鲜认为是老生常谈,回报是可能是谣传,是信息的错误。一个有责任的商人传递来的敌情,却不被当回事。

到万历十九年五月,朝鲜国王心情不好了,日本特使到了朝鲜,要打明,要借道朝鲜去打明朝。朝鲜懂中国文化,春秋时有唇亡齿寒的故事。李氏王朝紧张,向明反映情况。他没信心,寄希望在明身上。朝鲜当时是明的下属国。明朝认为忠…自,大大表扬了,但哪里能做好准备?发布文件,向沿海军队与政府发出警告,希望加紧备战。这是官样文章,不过是文件罢了,至于怎么备战,没任何措施。备战要建船,银子哪里来?只能自筹。开始在釜山,日本第一军团渡过,二三军团先后向朝鲜进发,朝鲜“皆望风溃”,国王逃得最前面,一边逃一边下达指示,让二儿子李晖管理国家,日本占领王京了。朝鲜国王不断往西逃。往离大明最近的地方逃,到平壤,再逃到义州,鸭绿江对岸。一边逃一边不断向明报告,要求到明国土上内附。这时明才知道狼真来了。哪怕真有准备,事情一旦发生也会错乱,何况明没真正准备?明朝这时还真上下一心,接到警报,日本向平壤进发,朝野认为必须打。明智地派信使送信给朝鲜国王,谕以匡复大义。另外,通报里告诉他,十万军要马上渡过鸭绿江,你们要顶住。朝鲜有海军非常厉害,战斗力强,出了李舜臣,他带着海军对日本军的给养打击,日本尽管陆地上取得胜利,海上基本是吃败仗。明军跨过鸭绿江,两千人,日本占平壤是两万,这两千是辽东军,本来,明指示要他要机而行,联络朝鲜军来试探战斗力,提供情报。但是辽东部队牛,最能打仗,所以,常打仗,敢打。两千人在史儒游击的带领下,长驱直入,骑兵陷进了泥泞中,两千军队在没到达前,就全军覆灭了。后续部队三千人,在祖承训的率领下,也到了。在没接到通报情况下,直接进攻平壤,攻进了城,一到后,受到日军阻击。火力交叉勇猛,人只剩下几人,幸亏回来了,明才知道军队去了哪里,才知道日军不可小视,这是日本的正规军。

日本认识到了严峻性,因此启动了战争机制,派兵部侍郎,去辽东经略这场战争。这在明是有相当高的地位,是战区统率。明宣德后,大体形成战区组合,最高统率是文官,策划指挥是文官,却不能冲锋陷阵,中后期战争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实际上,前敌总指挥重要,明这样的人才难得。一直文官指挥,武官不动脑的。明还有另外一场战争,是雪上加霜。宁夏,明西北,出现哮拜的,副总兵,儿子继承位置,出了间题。向总督去自告奋勇要卖命,以为是忠心,却没想到得罪了巡抚,这个巡抚小心眼,不跟自己报告,给他小鞋穿。他不痛快,加上儿子不断唆使,不如反了。哮拜就产生了这样的念头,也轻视明,因此在万历二十年,也是日军在平壤占领前两个月,哮拜也挑起了战火,发动兵变,把巡抚杀了,同时杀了几个人,明看来是严重的间题。他与蒙古部落联络,间题更严重了。西北骚乱了。这个哮拜一直难以平息。这场战争,和明的镇压,及前后四川的事,称为“三大征”,可见规模之大。这时,一个将星开始产生,就是李如松。宁夏正纠结时,有人推荐李如松。如果派去宁夏一定成功。一提出,舆论一片哗然。甚至有人提出,如果真派他去,就相当时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甚至李如松家属也如此。万历力排众议,就相信他。他是朝鲜族人,先祖迁到辽东地区,明给他家族礼遇,居住在铁岭。变成明统治下居住在辽东的朝鲜族中国人。沉寂了多年,开始爆发了。李如松父亲李成梁开始了。辽东政治纠纷产生两个家族,努尔哈赤与李氏家族。张居正主政时,明对付蒙古有著名将领,戚继光与李成梁。与蒙古对抗中,没人可以与他相比,朝给宁远伯的爵号。戚继光家族并不伟大,与李成梁比,李成梁虽然出道晚,活到九十岁,为辽东总后32年,戚继光打倭寇,十六年,可惜六十就去世了。这对后代不利了。第二个差距是,戚继光太太性格剽悍,嫉妒戚继光纳妾,几个儿子都是偷偷摸摸生的,先天不良后天不足,不是早夭就是虚弱。李成梁也是一家之主,生了一串儿子,至少有九个在军中,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尤其出类拔萃的是足足可以为万历长脸的就是李如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