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斯塔科维奇自传《见证》摘录(六)丨他的音乐是崇高的感情、奇异的方式、深刻的抒情与朴素的叙述的结合。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8-14

肖斯塔科维奇认为配器非常重要。他能立即想像到由乐队演奏时的音乐,落笔就写成总谱,而不是像许多作曲家那样先写简化的钢琴谱。他把各种乐器的音色视为不同的人,因此也喜欢把它们人格化(如《第十一交响乐》第一章乐的"冥界"中的黎明前的长筒声)。在他的管弦乐作品中,独奏乐器的独白常常像演说者的演讲,有时候则与内心的自白相结合。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中还有许多内容唤起对戏剧和电影的联想。这毫无可以责备之处,虽然许多评论家似乎仍然这么想。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当年在他们的“纯”交响音乐中曾经描绘了启蒙运动的一些形象,柴可夫斯基和勃拉姆斯也各以自己的方式把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和戏剧改编为音乐。肖斯塔科维奇参加了二十世纪音乐神话的创造。他的风格,借用索列尔金斯基描写马勒的话来说,是卓别林真实地再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 

首先听到这首交响乐的听众,也没有把《第七交响乐》第一乐章的著名的"进行曲"与德军入侵相联系,这是后来的宣传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作曲家当年的朋友(第三交响乐是题献给他的)、指挥穆拉文斯基回忆说,当他在 1942年3月从收音机上听到第七交响乐的"进行曲"时,他认为作曲家创造了一个普遍性的愚蠢的、极其庸俗的形象。(从纯音乐的观点着,不难理解这种印象从何而来:这首"进行曲"的主题吸收了莱哈的小歌剧《风流寡妇》中的一首流行曲调。肖斯塔科维奇的亲密朋友们认为,《第七交响乐》的那个主题中有一个“内在的玩笑”:在俄国,用这个旋律唱的歌词是“我要去看马克西姆”,也许家里人常对肖斯塔科维奇的小儿子马克西姆唱这歌词。这首"进行曲"一流行,便掩盖了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第一乐章——其实是整部作品——充满着安魂曲风格的哀思情绪。肖斯塔科维奇一有机会就强调安魂曲的情调在这首乐曲中据"中心位置"这个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