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认为,人有一种自我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充满压力,甚至挫折的情境下,我们能够坚持多久,和积极应对挫折,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心理韧性有关系。 研究者(Zautra, Arewasikporn, & Davis, 2010)认为,心理韧性有两个核心:恢复和保持。
心理韧性的过程分为四个情况。Richardson(2002)认为,心理韧性的初始阶段是生理、心理、精神状态的平衡。而随着压力和挫折的引入,平衡的状态会被打破,个体开始重新整合资源,适应环境。 重新整合的结果包括:
在压力性情境下,有些人能够韧性重组,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冲击更好的成绩;有些人进入平衡重组模式,在压力下努力保持原有的心理状态;有些人陷入损失性重组模式中,心理素质变差,竞技水平降低;有些人落入失衡性重组的状态,依靠香烟,酒精和玩乐来麻痹自己。
那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心理韧性呢?
1.自我效能感 研究者(Rees, Breen, Cusack, & Hegney, 2015)发现,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对自己的应对能力越有信心的人,越能够适应逆境,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里约奥运会400米自由泳的赛场上,孙杨以微弱的差距输给澳大利亚小将霍顿,只摘得银牌。在赛后采访中,霍顿还出言讽刺孙杨,说他是“吃药的骗子”。面对对手的挑衅,孙杨没有丧失信心,在200米自由泳决赛中霸气夺冠,用骄人的成绩宣告泳坛王者的地位。正是对自己实力的信心,让孙杨无惧挫折,用出色的发挥“实力打脸”。
2.沟通和寻求帮助的能力 沟通能力与心理韧性密切相关。沟通能力强的个体,倾向于拥有高水平的心理韧性;沟通能力弱的个体,倾向于拥有低水平的心理韧性(Association, 2010)。与亲戚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接受帮助和支持能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沟通能力强的人,通常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来自别人的支持。当他们遇到难以排解的压力时,可以和很多人倾诉自己的烦恼,并且寻求他们的支持。
他人的支持是帮助我们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支柱。运动员们要常年泡在训练场地中提升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联系相对较少。如果能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自己也更能专注比赛,创造好成绩。如果亲友不理解自己,给运动员制造很多负能量,那运动员在困难面前也更容易崩溃。
3.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个体,心理韧性水平更高。健康状态差的个体,心理韧性水平较低。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帮助个体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更好地应对压力性情境(Association, 2010)。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我们才能更积极地适应逆境,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运动员的训练中,健康的食物和充足的营养必不可少。教练们都深深明白,只有吃好,喝好,休息好,保证队员们不受疾病和伤痛的影响,才能让队伍熬过一次次艰苦的训练和比赛,冲刺更好的成绩。
要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我们可以尝试: 1.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不断实现,提升自我效能感。 2.增强与亲友的沟通,扩大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自己在逆境中的“续航能力”。 3.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进行冥想练习,保持生理、心理健康。 具体的方法是: 找到舒适的坐姿,闭上双眼。 自然地呼吸,全神贯注地感知呼气、吸气的过程。 觉察呼吸时的身体状态,比如空气进入鼻腔时的清凉触感,小腹的扩张、收缩。 注意力被分散时无需气馁,重新专注于呼吸即可。 每次持续十到十五分钟。 心理韧性就像一把保护伞,让我们能够顶着压力坚持前行,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心理韧性的缺失,会让我们更容易被困难击倒,错失提升自己的机会。
作者 | 覃宇辉,武大心理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知乎心理学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整合心理动力与认知-行为取向,擅长解决自我成长,亲密关系以及家庭教育问题。知乎ID:覃宇辉;微博ID:覃宇辉Maurice。 参考文献: Association, A. P. (2010). The road to resilience. Rees, C. S., Breen, L. J., Cusack, L., & Hegney, D. (2015).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resilience in the workplace: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workforce resilience mode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Richardson, G. E. (2002).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8(3), 307-321. Zautra, A. J., Arewasikporn, A., & Davis, M. C. (2010). Resilience: Promoting well-being through recovery, sustainability, and growth. 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 7(3), 221-2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