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强的宝宝也需要抱抱——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弹性!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1-08


还记得孩子摔的第一跤吗?宝贝嚎啕大哭,蹲在地上好一阵子没有站起来。你担心极了,飞也似的跑过去:“宝贝,乖,快让妈妈看一看。呦,这儿擦破了皮,都红了。”又抱又哄,过了好一阵子,你内心还是怯怯的。

私下里,眼睛红红地跟老公嘀咕着:“一直捧在手心里的娃儿啊,被摔伤了什么时候能好呢?”

初为人父母,内心总是既喜悦又担心。一边为宝贝疙瘩的每一点成长眉开眼笑,一边为宝贝疙瘩受到的每一点点小的挫折忧心忡忡。然而人生的道路上,风和雨在所难免;岁月的长河中,欢喜悲忧常在心头。那些违背我们对美好结果的期许、带给我们失落和难过的处境或问题,就是挫折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孩子们也不例外。

说起挫折,就不得不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爸爸妈妈们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愿意让孩子受一点苦累和委屈,尽其所能地去满足孩子,为孩子提供最舒适的成长环境。

直到有一天,爸爸妈妈们突然发现:孩子因为输了一盘棋就大吵大闹,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或退缩、孩子因为一句批评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你内心咆哮着:这也太玻璃心了吧!

再等到你看到报纸上频频报道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跳楼自杀,你开始焦虑了: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这么差,怎么办呢?孩子在自己身边看着的时候,怕摔着、碰着,等送去学校了、走向社会了,再遇到挫折这可怎么办啊?

别怕,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应对挫折的神奇武器,远离玻璃心、重塑坚强内心的秘籍——心理弹性


1
心理弹性抗击的是什么?

没错,是挫折

挫折是人们在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阻碍,导致自己的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受挫时,会产生消极反应。当孩子的目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可能会产生挫败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

对待挫折积极的态度、正向的行为就是心理弹性的表现。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心理弹性直白的理解为抗击逆境的力量。


2
心理弹性到底是什么?

心理弹性的英文表达是Resilience,指的是一个人在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心理弹性被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大陆学者将其生动形象的翻译为“心理弹性”、“韧性”。

心理弹性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前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调查发现:某些来自父母精神异常家庭的儿童,虽然长期处于严重的社会心理逆境中,却能发展出健康的情绪和高度的能力,于是他把这些儿童称为“适应良好的儿童”。

后续的研究者认为,是有某些变量调节了高危环境与预期的适应不良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致力于寻找那些成功应对的个体身上存在的保护因子或抗压力。而让心理学界苦苦追觅的这些保护因子和抗压力因素就被统称为“心理弹性”。

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可以大体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

内在保护因子

是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特质。

内在保护因子包括身体健康、基因素质、智力、计划能力、内部控制源、胜任感、自尊、自我效能感、目标感和有意义的感觉等。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或生理因素,另一类为心理因素

哈佛大学博士罗伯特·布鲁克斯认为,从内在角度来看面对挫折的能力包含三个大方面:

(1)能有效处理紧张和压力,适应日常挑战的能力;

(2)能从失望、困境及创伤中复原,发展出明确且切合实际的目标,解决问题;

(3)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自己和他人。


外在保护因子

心理弹性的外在保护因子主要分为两类:家庭内的保护因子以及家庭外的保护因子,即学校、社区和同伴的保护因子。

从家庭角度,Rutter认为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如温暖的亲子关系、热情及时的照料、精心的抚育、相互关心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的良好互动、家庭凝聚力和坚毅力等等,对个体具有保护作用。

学校、社区和同伴环境同样是心理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提供的支持、成功或快乐的积极经验、良好师生关系、良好同伴关系等等,都对个体心理弹性有支持作用。

听了这么多,你一定和我一样觉得心理弹性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了这么多因子的心理弹性到底是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走出逆境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了。


3
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心理弹性通过四种作用机制对孩子产生保护:

(1)降低危险因子的影响。包括改变个体对危险因子的认知,避免或减少与危险因子的接触。积极认知让个体有信心应对危险因子,先让儿童在危险性低的环境下学习如何成功地应付这些危险因子,积累经验,以便应对更大的危险。

(2)减少由于长期的危险因子而产生的消极连锁反应。例如,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得到父亲或母亲,或者祖辈的良好照顾,得以幸免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的去世或离开带来的消极连锁影响。

(3)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的提高促进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研究发现,与他人建立安全与爱的和谐关系和获得成功的解决问题经验是提高儿童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两个有效途径。

(4)为个体获取资源或为个体完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期而创造机会。即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为他提供更多支持和机会。

所以,一个拥有良好的心理弹性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勇敢并积极面对逆境及挑战,更能从中学会成长,增强生命的承受力。化逆境为顺境,化挫折为经验。

而一个心理弹性差的孩子面临困难、失败、不顺、干扰等挫折情况时,往往会灰心丧气、忧郁悲观,严重者会一蹶不振。当下社会,许多孩子出现了心理弹性差,面对困难容易放弃、稍有不顺就自暴自弃的情况。


4
怎样评估自己孩子的心理弹性水平?

心理学上对此有专门的标准量表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行考察。针对青少年儿童,国外普遍接受使用的心理弹性量表主要有两种:

1、Constantine 等人编制的《健康青少年心理弹性评定问卷(HKRA)》,该量表包含内部和外部两个保护因子,共 19 个子维度,60 个题目。

2、Connor 和 Davidson 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该量表共 25 个题目,采用 5 点计分,总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大,包含个人能力、本能、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5个维度。

在国内,北京大学教授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了第一份适合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包含 5 个维度 27 个项目,名为《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此后于肖楠等修订的 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CD-RISC)中文版(又叫做《心理弹性水平量表中文版》)对多个韧性量表进行比较研究后确认该量表是值得推广的,可用于研究的心理弹性量表。量表由 25 题构成,包括 3 个因素:坚韧、自强、乐观。

以上量表都有很好的效度和信度,适用于青少年儿童群体。家长朋友在选择量表测量的时候建议仔细阅读使用手册或请教专业的测评机构进行分析,方便您对孩子的心理弹性更精准的把握。

了解只是开始,提升才是关键。随着孩子的成长,遇到的挫折也会越来越多样,对心理弹性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理弹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和掌握的。孩子是否具有转化逆境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和教育。作为父母,有必要教育孩子正确地去面对这些挫折,并让他们培养、锻炼出抗挫折的能力。


5
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弹性?

(1)从培养能力着手,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能力不足的孩子,遇到困难无力应付,常常被挫折感压得垂头丧气。能力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即使受了挫折,也能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父母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许多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又会过分照料孩子,轻而易举地放弃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因此,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轻视孩子为自己生活服务的要求,如洗自己的袜子、整理房间、倒垃圾、叠衣服等小事,因为这些小事正是培养她自立的能力和精神,提高她应付挫折本领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在孩子碰到困难时,我也不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替她做决定,而是当她的顾问,给她提建议,教她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鼓励她有能力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这样能帮助她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即懂得挫折是人人都会遇到的,但挫折可以避免,可以战胜的,挫折还能磨练人,吃一堑长一智。

(2)利用挫折情境,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父母可以让宝贝在成长的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从而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勇气和意志力。不少父母教育孩子要勇敢、不怕苦,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既不忍也不愿将孩子置于艰苦和困难之中,然而面对挫折能够坚忍不拔的品质,仅靠说是无法培养的,孩子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

父母应对充分利用挫折情境,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比如,对孩子的照料以适当为原则,而不是给她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而易举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更不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的机会。通过坚持培养某种运动爱好如跳绳等养成运动习惯,在体育锻炼对孩子承受挫折的意志力进行磨练,因为从中孩子要经受坚持性身体劳累及输赢带来的心理压力等考验,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意志和精神,这显然比说教更有效。

(3)信心、爱心——你的抱抱其实包含很多东西

多给予孩子信心与关爱的鼓励,这种鼓励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语言还包括肢体语言

倾听孩子的絮絮叨叨,柔声出言安慰。对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合理期望,加深理解,保持尊重。但凡是家长,难免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存在。然而孩子在成长阶段难免会在一些挫折中处于劣势,表现低于预期。这时候,家长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怒吼:“你怎么这么差!”、“你怎么才考60分!”。静下来,坐下来,坐到孩子的身边,摸着亲爱的宝贝的头,告诉他:“没关系,不管怎样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大不了从头再来,下次一定会更棒的!来,我们抱一个!”要知道,你的理解和尊重,对他是莫大的鼓舞。

请相信,再坚强的宝宝也需要抱抱!


有趣观点

技能进阶

大师视频

尽在心教育平台

长按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