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潇旧文欣赏:挫折教育与冷暴力

 大漠胡杨968 2016-09-18
挫折教育与冷暴力
导读:在家长课上,听了正面管教有关“表扬和鼓励”的主题之后,就会有家长询问:听到很多专家在讲“挫折教育”,那么到底应该给孩子进行鼓励还是让他受挫,才更有利于孩子教育的长期效果?由于上课的教室接下来还有其他课程不能耽搁,再加上“挫折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为了保险起见,我只能简单回答家长:“我还是建议更多的推荐使用鼓励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以父母的爱为基础的的自我认同,遇到挫折孩子才更有勇气和办法去克服。”我没有讲出来的后半句是:人为的设置挫折和打击,把握不好的时候很容易将孩子带入消极的自我认同中,最终在孩子的人格发展中有可能发展出“恐惧、自我怀疑、无价值感和无能感”这样的消极品质。(埃里克森:0-12岁面临的中心问题或社会心理危机)
流行的“挫折教育”
年来,在我国有的和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和学校已经开始在进行“挫折教育”,但实际情况是在传统的而教育体系中孩子接受的教育还是缺乏耐挫折力培养的成份,甚至有碍耐挫折力的培养。倒是很多课外的儿童教育机构在无比热情的推动所谓的“挫折教育”,各类吃苦训练营、军事化夏令营、素质训练营、农村体验夏令营层出不穷。

不可否认,这些训练或多或少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一些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培养一些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勇气和意志。但媒体报道也发生过诸如孩子被折磨致死的极端案例。

这些活动有这么一些共性,就是通过人为创设、使得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练,以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具体做法大致如下:

1、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如果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弱点,以致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例如孩子摔倒了,如果不严重,我们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急切的跑过去相扶;孩子想要玩具,应当鼓励其自己去拿,衣服也要鼓励其自己去穿等,切不可让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

2、让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进行体能上的磨练,以锻炼他们的意志。例如,在幼儿园可鼓励他们争做值日生,为集体做点事;冬季来临时,鼓励他们早起晨跑、晨练,磨练他们与严寒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在家里,也可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园等,从而使孩子体验到劳累、体验到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使孩子在各种环境下受到挫折和磨练。

3、有意识地通过批评、惩罚、忽视等方式,使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现在的一些孩子聪明伶俐,但由于在各种游戏和竞赛中,父母总是让孩子胜利,做事情总是表扬孩子做得最好,以致使孩子争强好胜、自以为是,偶尔接受批评,便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因此,对他们适当批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不一定每次都让这些孩子做主角,在竞赛活动中,也不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们胜利。而当孩子犯错时,对其给以适度的惩罚,也可以使其体会受挫折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

很多人相信古人所说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磨难和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对孩子及早进行挫折教育,必然可以促进幼儿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学会自强自立。

问题是什么
细审视这类打着“挫折教育”的旗子进行的所谓挫折教育,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活动通过精心的种种挫折的情境,让花钱购买了此类产品的家长送孩子来参加。孩子也确实会受到不少经历和情感的冲击以及情绪的波动,很多这样的活动会和“感恩”教育结合起来,让家长在接回这些孩子时感受到很多孩子展现出来的“变化”。

1、真挫折,假教育
我的问题是,挫折孩子倒是经受了。除了了感恩,对孩子的教育还体现在哪里?
a、孩子学会理解和接受挫折发生的必然性了吗?
b、孩子学会如何感知和评价自己所遭受的挫折了吗?
c、孩子学会了如何应对遭遇挫折时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和无助了吗?
d、孩子学会了总结原因和如何规避以后可能遭遇的同类挫折了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只能说这类活动可以归结为“家长花钱,孩子受罪”,因为确实让孩子体验了一把什么是挫折,但远远谈不上对孩子进行了挫折教育。

2、得到受苦经历,损失人格健康
机构们在销售这些产品时都会宣扬,应该让孩子受受苦,把孩子送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一下,或者索性让孩子离开父母一段时间……,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和顽强进取的坚强意志。在这种舆论和许多碎片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人会误以为似乎这种所谓的苦,就是挫折。父母们也觉得如果不设法让孩子受受苦,似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就没有尽到责任。

可是这哪里是什么挫折教育?这简直是破坏孩子的人格,让他们过早便对爱失去信心,那么,一旦他们将来再遇到分离之事,无论是在社会或是在家庭,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势必会形成条件反射(分离焦虑),让他们力不从心或烦恼不堪,那么,他们或许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挽留,去拯救那名存实亡的婚姻或职业。因此,这种所谓的“挫折教育”,不等于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吗?因此我更愿意将一些所谓专家提出的“通过有意识地通过批评、惩罚、忽视等方式,使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称之为对孩子的冷暴力。

我们再次对照昨天家长课堂提到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你就会发现,孩子在0-12之间的每一个社会心理危机阶段面临的中心问题,始终和信任以及自我能力认知有关系,比如
0-1岁:我能相信他人吗?
1-3岁:我能独立行动吗?
3-6岁:我能成功的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6-12岁:与别人相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很容易可以看出,人为设置的困难和障碍使得孩子经历挫折,很可能带给孩子的实际后果是孩子感觉到自卑、无能、自我怀疑和无价值感。这样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心理疏导,成年以后会展现出极其不健康的人格特质。这一定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3、感受不到来自父母或老师的爱
正面管教的教养理念列在第一条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为什么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对比两个场景:

场景一:
发生在中国。有一个小男生回家时带着期末考卷,他的语文得了87分,听到儿子的汇报后,家长不干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打骂,那张考卷,便成了这皮肉之苦及心灵羞辱的根据。
而隔壁的一个同班女生得了100分,两对儿父母都对她大加赞许。

这个场景的故事是分别发生在两个孩子身上,也可能是前后发生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孩子考试好帮得到赞赏和表扬,反之下次孩子考得差了得到批评和羞辱。两种态度反差是如此的鲜明,以至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如何在行为上趋利避害。可是,在他们的内心里得出的结论可能是这样的:“家长只接受高分,不接受低分”——进而:“父母只爱成功的我,不爱失败的我”——再进一步:“我只能接受表现好的,对自己有利的,成功的自己,不能接受失败的、负面的自己。”这也就是正面管教所讲述的儿童行为背后的信念。

场景中父母展现的是以汇总个典型的有条件的爱。所谓的“有条件的爱”,老实说,这的确不该发生在父母身上,因为它的后果是可怕的——将来,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心中的那根鞭子会再一次抽打自己,这根鞭子就是自卑、自贬,自责,也是自虐或自杀的根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的陈默教授提到过,现如今的孩子的价值观中有一条共性的特点值得家长警醒,那就是孩子普遍“怕苦,但不怕死”。为什么会这样,父母们需要反思。

场景二:
发生在美国。一个男孩子刚上学就只拿了个及格分,母亲在做晚餐时听见儿子的汇报,父亲在看报,也只是哼了一声,当儿子把考卷放到桌上时,父母一齐来看,父亲说:“看,儿子会考试了,当年你老爸连名字都差点儿忘了怎么写,手直打哆嗦……”然后就是哈哈大笑;母亲看了看卷子,摸着儿子的头,“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超过你的对手,好了,赶紧洗手吃饭,今天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火腿三明治……”。
这个男孩子得到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进一步:“面对不利时,父母的爱还在身上,所以他一生都有活力,也不觉得困境是挫折,只是一种经历。”所以长大后,即使在大萧条时贫困潦倒,即使自己的作品三次被淘汰,他还是在与老鼠共尽晚餐(在地下室吃面包时,面包渣被老鼠抢食)时,激发出灵感,终于创作出世界第一动画明星:米老鼠。他,就是创造了伟大的迪士尼通话帝国的华特.迪士尼先生。

有人说,他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没有放弃,可迪士尼先生本人却说,“我不知道什么叫放弃或不放弃。”他没有攥紧拳头大喊,也没有回忆起组织的教导,他什么都没想,因为那个无条件的爱始终在他身上,成为他的潜意识——“就算生活不如意,就算穷得只能与老鼠共餐,我也照样自得其乐,就像父母一直陪伴在身边。”

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什么
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心理学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包括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我们这么讲,并不是在否认挫折教育的必要性,而在于提醒家长两点:
1、避免断章取义。我们发现很多父母在接受这些所谓专家的教育观念时,往往断章取义,很多父母心目中的挫折教育简化成了让孩子吃吃苦,受点儿罪。而将挫折教育父母最该承担的责任扔在了一边。

2、练就火眼金睛。挫折教育的责任在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成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机会,而不能依赖外面复杂繁多的所谓挫折教育儿童训练营。如果训练营的老师连一点儿童发展心理学都不懂,还能期望帮助到孩子多少呢?

心理学认为认为挫折首先是一种情绪体验,其次挫折还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

A、是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
B、是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C、是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挫折反应就越强烈;反之,挫折反应就轻微。但是,只有当挫折情境被主体所感知时,才会在个体心理上产生挫折反应。如果出现了挫折情境,而个体没有意识到,或者虽然意识到了但并不认为很严重,那么,也不会产生挫折反应,或者只产生轻微的挫折反应。因此,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

挫折反应和感受是形成挫折的重要方面。个体受挫与否,是由当事人对自己的动机、目标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感受来判断的。对某人构成挫折的情境和事件,对另一人不一定构成挫折,这就是个体感受的差异。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挫折教育不应该是“通过人为创设某种情景,提出某些难题,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而应该是通过父母或老师强有力的支持和教导,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孩子以后在人生旅途中如何应对各种挫折(杨莉君,1997):

a、认识挫折。让孩子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即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
b、忍受挫折。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所遭遇的挫折情境,理解和接纳处于挫折情境中的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无助感;
c、 排解挫折。教会孩子应对挫折感的正确方法,以及处理挫折情境的逻辑和步骤;
d、预防挫折。带领孩子一起总结遭遇挫折的原因,启发孩子思考如何规避同类挫折以后再次发生。

戈尔曼情绪智力的结构
文提到心理学对挫折的定义首先是一种情绪体验,因此对孩子的挫折教育的核心其实落脚在如何教会孩子正确了解、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挫折感(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在其著作中对于情绪智力(EQ,又称之为情商),解释为: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充分理解对方情感并能及时处理情绪危机的能力。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控制着人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决定着我们一生的成就。1995年,戈尔曼在《EQ》一书中将情绪智力结构划分为5个部分:

1、自我意识。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的时候便能觉察该情绪,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监控情绪时时刻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与心理领悟力的基础,没有能力认知自身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凭情绪的摆布。对自我情绪有更大的把握性就能够更好的指导自己的人生。

2、自我管理。调控自我的情绪,是指适时、适地、适度。这种能力建立在揍我觉知的基础上。如何自我安慰,有效摆脱焦虑、沮丧、激怒、烦恼等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侵袭的能力。这一能力的低下使人总是陷于痛苦情绪的漩涡中;反之,这一能力高可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中迅速跳出,重整旗鼓,迎头赶上。

3、自我激励。这是一种服从于某种目标而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要想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这一能力必不可少。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有情绪的自我控制——延迟满足,压抑冲动,能够自我激励,积极热情的投入,才能保证取得杰出的成就。

4、移情。移情是在情感的自我知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具有移情能力的人能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的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这一能力更能满足如教育、销售或管理职业类的要求。

5、处理人际关系。大体而言,人际关系艺术就是调控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主要是社会胜任与不胜任以及与之相关的技能。人际关系能力可强化一个人的受社会欢迎的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的效能等。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者,凭借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即可事事顺利。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A. Adler)认为,权利意志是一切行为的动力,如果这种驾驭力受到压制,就会形成挫折和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得不到缓解就会产生反社会行为或精神病。

而情绪的“ABC”创始人艾里斯(A.Allis)认为,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人们对于这种诱发性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看法和解释。

由此看来,挫折产生的原因是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挫折的反应专指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状态。

我国的心理学家(冯江平,1991)通过近20年的研究发现,个体受挫后,能够忍受和排解挫折。对于儿童的挫折教育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个是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体受挫时能够经得起打击,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力。

第二是挫折排解能力。是指个体受挫后,能够直接调整和转变,积极改善困境、摆脱困境的能力。

冯江平认为这两个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挫折能力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也是众多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具备的品质,感觉到自己的孩子缺乏挫折耐受力(也就是遇到困难倾向于发脾气闹情绪而不能理性认识和对待)和挫折排解能力(也就是孩子遇到挫折会倾向于直接放弃,而不是想办法克服)也是家长急于给孩子提供挫折教育的动因。

什么是抗挫折能力
挫折能力,即逆商(AQ)。AQ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保罗·史托兹教授将逆商划分为四个部分,即:
Control:控制感
Origin & Ownership:起因和责任归属
Reach:影响范围
Endurance:持续时间
控制感(C):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信念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或挫折时,控制感弱的人只会逆来顺受,信天由命;而控制感强的人则会凭借一己之力能动地改变所处环境,相信人定胜天。

控制感弱的人经常说:我无能为力、我能力不及;控制感强的人则会说:虽然很难,但这算什么、一定有办法。

起因和责任归属(O&O):造成我们陷入逆境的起因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属内因:因为自己的疏忽、无能、未尽全力、亦或宿命论。往往表现为过度自责,意志消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第二类属外因:合作伙伴配合不利、时机尚未成熟、或者外界不可抗力。

因内因陷入逆境的人会说:都是我的错、我注定要失败;因外因陷入逆境的人会说:都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事前怎么就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起因,并甘愿承担一切责任,能够及时地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再次爬起。

影响范围(R):高逆商者,往往能够将在某一范围内陷入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仅限于这一范围,并能够将其负面影响程度降至最小。身陷学习中的逆境,就仅限于此,而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与家人吵架,就仅限于此,而不会因此失去家庭;对事争执,就仅限于此,而不致对人也有看法。

高逆商者能够将逆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不至扩大到其他层面。越能够把握逆境的影响范围,就越可以把挫折视为特定事件,越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不致惊惶失措。

持续时间(E):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有影响范围问题,又有影响时间问题。逆境将持续多久?造成逆境的起因因素将持续多久?而逆商低的人,则往往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事实便会如他们所想。

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陆小娅,2001)发现,人的抗逆力至少包括四个因素:
第一是良好的自我形象、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是有归属感,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
第三是有较强的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有乐观的态度。

家长以后该怎么做
人父母者必须至少需要清楚一点,一个孩子长到成人,所形成的一切好与不好的性格和习惯,全拜父母所赐,只要父母按自己的不良习气发作,孩子当下就会受伤,然后会内化、形成性格特质。所以,一个孩子将来是否成功,是否能够容纳失败,是否具备顽强的意志,其实拼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父母(教育),是他们的文化和传统意识。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正确的融入科学的挫折教育,而不是让孩子短期内吃吃苦了事,父母们可以考虑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基础,调整自己在亲子互动关系中的做法和态度:

1、父母要接纳不完美的孩子。具体说来,在家庭中的挫折教育,就是当孩子感觉不如别人时,父母要给到的不是贬低和对比(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而更要无条件地陪伴在他们身边,甚至连一句教导的话都没有,只是那种坦然和接受,还是做孩子爱吃的东西,还是跟孩子开玩笑,一切没有什么改变,进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再与孩子分享父母当年(与孩子同龄时)的经历,或者讲一个故事,或者说:“下次如果你超过自己(或别人),那就更好了。”诣在:“就算你通过努力没有达到目的,我们照样会一如继往地爱你”。

如此,孩子记住的是爱,这个爱是真功夫,是陪伴一生的东西,也就是EQ(情商)的基石,而那个成绩,就算没搞上去,也不会伤害到心理。即一切没有因这一张小小的考卷而改变,只不过,父母相信你,孩子从中学到的,就是自信。

2、父母要教会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肖伯纳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就是自我接纳,一个孩子不会自我接纳时,只能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汲取,也就是说,当父母无条件接纳他时,他也会这样接纳自己,这是自爱与自尊,它就是自信的基础,具有自信的人,一定自立和自强。

我们这个世界,一向不缺乏逆境,不缺少挫折,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问题在于,不是主动给孩子创造挫折,那无异于给孩子穿小鞋。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导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接纳那个力不从心的自己,接纳那个不足的自己,认可他并关爱他,不是谴责他、排斥他,这样,这个弱小的自己就会成为自己的同盟(自我完整),而不是成为自己的内耗。

3、父母要相信成长是一个过程,要关注教育的长期效果。其实,孩子好不好,决不在成绩,也不在学校,而是在家庭影响,无数的咨询个案及事例已经证明,有些成绩再高的博士后,或者在外镀了无数层金的高才生,照样会因家庭和事业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会被生活中的石头轻而易举地击倒。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比那些当年成绩不如他们的老同学过得更糟,反过来,有些成绩并不太高,学校并不太好,甚至在高考时还落过榜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后来的生活倒是充满精彩。其实,主导这种转化的,就是情商,也就是自我接纳(这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他们的心里有一个信条:与其被人称作完美,倒不如接纳自我的完整。

他们就像李小龙一样,频频被对手击倒后,幽默地捂住伤口,琢磨着刚才对手的出招——这就是向生活学习,而不会因自卑就放弃。因为真正的抗挫折能力只能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只要具有父母那无条件的爱,即使孩子一生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可能轻言放弃,这种所谓的百折不挠,只能来自家庭之爱。

4、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爱孩子母鸡也会。可是很多孩子并没有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就像《爸爸去哪儿》里当芒果台主持人采访石头:“你觉得爸爸爱你吗?”小石头犹豫片刻,没有把握的回答道:“有时候吧。”

要是谁敢说郭涛不爱自己的儿子小石头,我相信所有的电视观众都会不同意。但为什么小石头对爸爸的爱是如此的没有把握呢?原因在于郭涛的与儿子互动和管教方式,具体的问题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郭涛已经通过节目毫无保留的展示给全中国的观众和教育专家们了,我在此就不赘述了。

所以为人父母者有时候不要小视一个眼神或一个触摸,每次与孩子互动时,都把你那无条件的爱全部贯穿进去,这个爱不是溺爱,而是知道因果之爱——现在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一种关系,孩子都会在以后复制出来,包括家庭关系不良和家庭暴力,包括父母在遇到亲子关系和孩子教育的失败引起的挫折时,父母自己所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你是暴跳如雷呢,还是无条件的爱,并给与孩子足够的鼓励使之携爱前行?

(说明:本文是加大正面管教首席签约讲师杨潇的原创文章,转载请署名;约稿和企业培训请加讲师个人微信:edutalent)

想深入学习正面管教?
立即报名三天杨潇父母心理启蒙课



三天课程带给您的改变:
赋予您一种能力,在家庭中支持孩子社会情感学习(SEL);
同时帮助您自己有内在的力量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重新拥有选择幸福的勇气!
价格:3950元/人

父母课时间表

1、59班:9月19日,20日,21日,3天集中班,讲师:杨潇

2、60班:9月09日,16日,30日,3天周日班,讲师:杨潇

3、61班:10月11日,12日,13日,3天集中班,讲师:杨潇

4、62班:10月13日,20日,27日,3天周四班,讲师:吴婷婷

5、63班:10月18日开课,6个半天周二班,讲师:吴婷婷

6、64班:11月06日,13日,20日,3天周日班,讲师:杨潇

7、65班:11月22日,23日,24日,3天集中班,讲师:杨潇


安全支付通道


1、通过手机验证码使用信用卡支付的快速通道为:
http://wd./item.html?itemID=316334393&p=0; 该支付通道已经开通担保交易,安全可靠,请放心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