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说的是大荒山顽石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正如石上偈语所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作者因为某种不便明言的原因,作书时有意隐去了此石的“坠落之乡,投胎之处”,只是嗫嚅着虚晃一枪: 此石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既然大荒山顽石投胎问世的地舆邦国“失落无考”,那么书中明确交代地名,如“神京”、“大都”、“长安”、“京师”、“金陵”、“南京”、“石头城”、“姑苏”、“扬州”等,都是并未失落、有据可考的真实地名。这些地名并不符合“失落无考”的创作要求,因此必然是《红楼梦》作者虚拟假托的地舆邦国,当不得真。研究红楼故事发生的地舆邦国,根据这些虚拟假托地名按图索骥当然不可行。问题是那些尊敬的红学家们,在百年红学的研究史中,却不顾作者明确交代的“失落无考”,对书中这些地名进行了无休止的考证。有的说石头坠落在北京(长安大都),有的说石头投胎在南京(金陵石头城),“在南说”与“在北说”之间还互相抵牾,争吵不休,迄今仍难于达成一致。 既然南京、北京都不符合“失落无考”的要求,那么《红楼梦》故事难道就没有一个真实的发生地点么?这是不可能的,任何小说创作都不能不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失落无考”不等于不存在,只不过作者在书中刻意隐去,使读者不见真实的踪迹而已。也就是说,书中凡明确交代的地名都是假的,只有字面背后隐藏的地名才是真的。《红楼梦》书中按照“失落无考”的原则,是怎样交代此石的“坠落之乡,投胎之处”呢?请看书中描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受警幻仙姑之托,答应携带大荒山顽石去造历凡劫,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疯僧跛道并未明示,而是打了个哑谜: 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谜面有了,这是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谜底尚不清楚。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富饶美丽的地舆邦国多矣,读者很难从这四句话中获得一个明确的指示。《红楼梦》作者为了进一步说清楚,在书中第一男女主人公的来历上,又连续设了两个哑谜。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 这绛珠仙子是《红楼梦》书中林黛玉的前身,她来自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三生石上缘解三生,本是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熟典,但作者在这里却不是用典,他在三生石前面刻意加上了“西方灵河岸上”的限制词,在三生石后面又刻意加上了一个“畔”字,显然就是对某个地方的暗指并且是特指了。 这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暗指并特指的是哪里呢?只能是杭州灵鹫峰下的天竺寺中的那块三生石之畔了。杭州三生石的故事尽人皆知,有苏东坡的“三生石上旧精魂”可证。三生石位于西湖岸边灵鹫峰下,灵鹫峰又称飞来峰,自古以来便传说是从“西方灵河岸上”即古天竺国飞来的。 那么“三生石畔”一词后缀的这个“畔”字,又有什么用意呢?您不妨亲自到杭州灵鹫峰下三生石畔踏勘一下,清初顺康年间号称“太平良相”黄机的墓碑至今仍矗立在这里。原来,三生石畔就是当时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中黄氏家族的墓地。以祖宗庐墓的所在地代指书中人物的出身,这个林黛玉的生活原型,就是黄机的孙女、洪昇的表妹兼妻子黄蕙黄兰次。 《红楼梦》书中的神瑛侍者是贾宝玉的前身,他来自于“赤霞宫”。这“赤霞宫神瑛侍者”谜面下隐藏的谜底又是什么呢?杭州西湖岸边的宝石山上有一处著名的“赤霞”刻石,乃明代著名书法家孙克弘手书八分题刻。赤霞刻石下面,明末清初有洪忠宣公祠堂。祠堂原址乃是宋代洪忠宣公即爱国志士洪皓的“魏国忠宣公府”府邸。 这个洪皓乃是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中洪氏家族的祖先,以其祖先的府邸祠堂来代指《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的出身,这个贾宝玉的生活原型,只能是洪皓的后代子孙洪昇了。杭州宝石山素以“宝石流霞”著称,而“神瑛侍者”也是玉的光彩之意,洪昇将贾宝玉的出身写成“赤霞宫神瑛侍者”,不是再贴切不过了么? 洪昇与黄蕙,本是嫡亲的表兄妹,少年时青梅竹马,长成后又如愿缔结婚姻,本是令人羡慕的金玉良缘。但由于洪昇无意仕途功名,耽搁花笺彩纸,又连续遭遇了“天伦之变”、“抄家发配”和“《长生殿》案”,以至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黄蕙为这个表哥兼丈夫“还”了一辈子眼泪,就是必然之事了,《红楼梦》的“还泪说”并非凭空虚构。 有了“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和“赤霞宫神瑛侍者”,《红楼梦》书中交代的石头“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也就是那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其暗指也就清楚了。杭州乃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自古便号称人间天堂,历来以“花柳繁华”、“诗礼簪缨”著称于世,书中的特指很准确。 其实《红楼梦》作者在书中,处处都是按照杭州的特色写景状物的。大观园中春有桃花,夏有荷花,秋有桂花,冬有梅花,贾母一句酒令“六桥梅花香刺骨”,便道出了杭州花柳繁华的真谛。探春邀宝玉参加诗社,请柬中一句“棹雪而来”,便锁定了书中芦雪庵实为杭州西溪之秋雪庵。西溪洪园之流香溪、藕香桥、沁芳楼,在书中大观园里原名照用。谁能说苏堤六桥、秋雪庵、藕香桥不是杭州景物? 至于红楼故事发生的“朝代年纪”,在书中也同地舆邦国一样,是按照“失落无考”而隐写的。“按那石上云:当日地陷东南……”作品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交代的“朝代年纪”。作者说,这一年“烈日炎炎,芭蕉荏苒”的日子里,甄士隐亲眼见到疯僧跛道携带石头“投胎问世”。这便是明清易代清军下江南的顺治二年(1645),江南七月流火的日子里。洪昇和妻子黄蕙乃“同生夫妻”,都出生于1645年七月初一,完全符合书中交代石头随着一干冤孽“投胎问世”的时间。 《红楼梦》作者创作此书,既要隐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要“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那么也就只好如此交代故事人物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了。红学家们不解“失落无考”真义,硬生生按照曹雪芹生活的时间地点,使用因果倒置的错误方法,把《红楼梦》附会为乾隆朝的“盛世危言”和“旗人文化”、“京味小说”,可不悲哉!只有按照老土的文化解析方法,去解开书中“失落无考”的真义,才能探寻到红楼故事“朝代年纪、地舆邦国”的真义。 近年来,某些红学家抓住《红楼梦》书中写到“炕”这一点,说一个炕字就可以秒杀土默热红学,证明红楼故事的地舆邦国在北京,江南是没有炕的。其实这也是不读书好求甚解的表现。谁说江南没有炕?《海上花列传》描写上海的生活就多次写到炕。不过江南的炕不是北方的“火炕”,而是不烧火的炕榻。你看《红楼梦》中哪个“炕”烧火了?还是多了解点风俗文化,好好读读《红楼梦》中的描写吧。 最后,让我们共同读读关汉卿的名曲《杭州景》,您就知道《红楼梦》的地舆邦国“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在何处了: 【南吕·一枝花】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2003年5月初稿 2015年8月修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