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后一定要“捏骨缝”

 格格听雨入眠 2016-08-15

~7月1日起~
产科系列科普与大家见面啦
本期主题

    产后一定要“捏骨缝”
我不能老躺着,
得起来锻炼了!

我国北方不少地方有个习俗:产后7天,当妈妈的一定会给产妇包顿饺子吃。因为老理儿认为,女人生孩子时骨缝都打开了,而“捏饺子”取个谐音,就意味着把骨缝给捏上了。那么,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到底该不该“捏骨缝”呢?
孕妇骨盆肌肉和韧带
会松弛
人体骨盆是由2块髋骨、骶骨和尾骨组成的,就像一个盆,里面装着膀胱、直肠、子宫、输卵管;盆底是由3层肌肉和韧带组成的,是个“软”的底儿。
正常情况下,骨盆内脏器的重量是由坚固的骨骼支撑的,而怀孕后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大,为了保持平衡,孕妇的重心就会改变,尤其到了晚孕期,子宫基本成了直筒型,整个盆腔的重量就转移在了这个“软乎”的盆底上,孕妇骨盆底所承受的重量至少5公斤。

为了给胎儿一个宽裕的空间,在激素的作用下骨盆肌肉和韧带会变得松弛,可想而知怀孕给骨盆带来的影响。往往分娩以后的腰背酸痛、尿频、漏尿、便秘,都可能与盆底肌受损有关。

很多人不知道,中老年时发生的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子宫脱垂)很可能是几十年前分娩损伤引发的。
美国医学家针对初产妇进行了产后7年和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孕期尿失禁发病率为55%,产后早期为26%,产后7年为51%,产前发生尿失禁的妇女有2/3在15年之后有尿失禁症状,并且15年后发生尿失禁的危险增加1倍。我国的研究报道,普通人群的尿失禁患病率为18.1%—55.4%,初产妇产后1年内尿失禁发病率为30.5%。
产后42天是
锻炼黄金期
产后42天,产妇已经进行了1个多月的休息调养,宝宝也有了规律的作息时间,新妈妈就应该开始进行盆底康复了。
也有的产妇会问:“不锻炼不是也可以恢复吗?”
是的,人体自身有很强的恢复能力,但是医学研究告诉我们,锻炼与不锻炼恢复的时间和恢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锻炼组
自然恢复组
有研究将产后妇女分为
锻炼组和自然恢复组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经过科学方法锻炼的产妇,盆底肌恢复的能力明显好于自然恢复组。

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的功能评估、生物反馈训练、电刺激治疗。
在法国,进行规范的产后盆底康复避免了很大一部分人在老年之后的盆底功能障碍,以至于国家保险法提出如果不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老年后出现任何盆底功能障碍治疗费用,保险可以不予以报销。

说到训练,就不能不提到以美国妇产科医生名字命名的“骨盆瑜伽”Kegel训练,通过自主的、反复的盆底肌肉群收缩和舒张,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
这个训练是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的。
人体肌肉在活动的时候会产生肌电信号,专业的仪器会将盆底肌的肌电信号变成图形或声音再通过电脑屏幕显示出来,让产妇能够看到自己盆底肌肉的运动,从而进行正确的、科学的生物反馈训练。训练前,医务人员要为产妇进行盆底机能的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选择适合的方案,训练每次15-20分钟,10次一个疗程,一周2-3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