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记载佛寺的志书。伽蓝,梵文“僧伽蓝”略语,佛寺之意。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洛阳的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余处。此内含明嘉靖时期如隐堂刻本、明末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更新 洛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于此,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止,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尤其是孝文汉化后,洛阳城达到空前的繁荣,一时文物典章都极为可观。其间因为天子后妃带头佞佛,王公士庶竞相舍宅施僧,上起太和(477—499)末,下至永熙(532—534),四十年间,修建寺宇达到一千三百余所。这些浮图建筑的壮丽,装饰的华美和贵家的豪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寺院见证了北魏京师洛阳的兴废,不少大伽蓝(如胡太后建造的永宁寺)还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 大致目录自序 此书无宋、元版流传,此明如隐堂刻本为传世最早之本,以白棉纸刷印,书品亦较佳。据《中国版刻图录》 ,此本或为嘉靖间吴人陆采校刻。 另附一本:明末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 书名:洛阳伽蓝记.五卷.杨炫之撰.明末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 杨炫之,北魏散文家。杨或作阳,又误作羊,元魏北平(河北满城)人。史通及晁公武之读书志中误作羊炫之。曾任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太守等职。博学能文,精通佛教经典。 《洛阳伽蓝记》书名中“伽蓝”一词,即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是佛寺的统称。 更新:2016年7月31日,更新为明嘉靖时期如隐堂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注:此PDF文件包含分卷书签,开本23.3×17.0厘米,版框17.6×12.8厘米。此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