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走方医(江湖郎中)秘笈手抄本最近在山东淄博淄川发现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08-15

    走街串巷,下乡赶集,游说宣传,行医卖药,是江湖郎中的行医之道。

旧时,这些江湖郎中,被人称叫“走方医”。行行有道,道道有门,江湖郎中有江湖郎中的学问。

解放前,这些走闯江湖的郎中,在淄博地区被百姓称叫“卖膏药,撒粒粒”的野摊大夫。

这些江湖郎中,能走南闯北,行医卖药,主要是靠一部叫《纲口篇》的家传医药专著秘笈。这部叫《纲口篇》的医药专著秘笈;内容丰富,以知识性、趣味性、科普化、大众化,对中医、中药、诊断、治疗等以广告解说词的形式,进行宣传游说,使病患者和受听者既听得懂,且宜接收。

 “卖药算卦,全凭说话”。是描述旧时走闯江湖游医凭借演说,吸引笼络病患者的医技本领。但仅凭嘴说并不能完全取得病家的信任,所以,这些走闯江湖的游医,还必须具有一套真正的治病本领,方能取得病家的信任。这些“走方医”,他们个个有着较为丰富的医药知识和医疗绝技。他们口齿伶俐,对答如流,边走边摇晃着手中的虎撑(旧时江湖郎中行医的标志)来招揽病人,以达到行医卖药目的。 清·赵学敏在《串雅内外篇》绪论中说:“负笈行医,周游四方,俗呼为走方。” 

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通过对这些走方医的长期观察和深入调查,对这些江湖郎中的行医之道,作了解秘。并收集了走方医的众多奇方,写出了《串雅内外编》一书。

他在书中写到:“走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辟邑,仓卒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其中之杰出者矣。”说明这些走方医之所以能受到病家欢迎,主要是在为病人治病时以贱、验、便治病的三字诀,而取得病人的信任。

“走方医”与正统医家不同,正统医家设有固定店铺,坐堂开诊用中医的四诊八纲断病,以理法方药的精方用药。

而“走方医”则;走乡串户,招览病人,以单方、截药、顶药、串药、禁方和以贱、验、便治病的三字诀来为病人治病。

“走方医”把作用上行的药物称之为“顶药”。下行的药物称之为“串药。”顶药多吐,串药多泻,之外的药称之为“截药。这就是“走方医”所说的治病三大法。而这三大法,实际上就是正统医学所说的汗、吐、下的三种治病方法。 

“走方医”在治病时,大多用单方一味药治病,而这些单方和验方都有着很好的效果。正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所说:“单方者,药不过一二味,治不过一二症,而其效甚捷。”

这些“走方医” 又很懂得“病有常见之症,有罕见之症,走医皆习之。并曰:“用药难,识症难。医者意也,用药不如用意。”用某些单方和有效的验方来为病人治病。这些单方验方,除了对内、外、妇、儿病症的治疗外,还包括对五官、杂病和各种疾病的有效治疗。

除此之外,这些走方的江湖郎中,还采用“四验以坚信流俗”,来为百姓治病。这四验,就是百姓在江湖上经常见到的,取牙、点痣、去翳、捉虫为百姓治病的现场操作表演。(如走街串巷,赶集卖药,摆野摊“取牙”的方子名为《取牙鲫鱼霜》方中药物是;大鯽鱼一条,去腸,以砒霜纳入鱼腹露干,放阴地,待有霜,即刮下,用瓶收贮。以針搜净牙根,点少许,咳嗽自落。

《纲口篇》是旧时“走方医”(江湖郎中)行医卖药的必修课和教材。

此书无印刷版本,只以手抄形式传方於子孙后代,一般人则很难见到。

《纲口篇》,是以广告宣传方式,向病患者宣传和解说有关医药等内容知识。而《串雅内外编》则是以临症治病的方药为内容。                                                                                   
   
《串雅内外编》,书中的诸多方药,大都是从有着实践经验的江湖郎中搜集而来的。

《纲口篇》;而是以广告宣传的方式,向病患者宣传和解说有关医药知识为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曾接触并与其共事多年,一位名叫赵忠英的民间医生。赵先生是淄川西关二村人。解放前,他长时间骑小毛驴,到各地乡镇赶集看病卖药。后在五十年代初参加联合诊所。

赵先生,幼年仅读过几年的私塾,并无什么学历和文凭。但他对中医药却颇为精通,并有着一套治病的绝技。赵先生,对“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星相医卜”无所不通。

他喜读《聊斋志异》,记得,我俩在一块值夜班时,他总是给我讲一些当年他骑小毛驴到各地治病的一些所见所闻。高兴时,还以表演唱赋方式,按着拍板节奏,在我面前,一字不漏的诵唱“聊斋志异”篇中的“学究自嘲” 以及下乡赶集时的有关宣传卖药内容。

由於长期和贫民百姓的接触,使他更多的了解到了乡村百姓诸多的真实生活。所以,赵先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诸多的人文传说故事,知道的特别多。遗憾的是,当时由於我较年轻,只注重所谓的正统“医学经典”,对这类所谓非正统的医药专著,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父亲生前曾把祖上传留下来的一本“走方医”的《纲口篇》手抄本,视为家传珍宝。他说:“此类手抄书籍虽不是正统医学专箸,但这类著作,却有着很大的学问。

他在一九九二年的病重期间嘱托我,要我一定要保管好这部家传《纲口篇》手抄本著作。并再三嘱托,要我在条件成熟时,把这本没有断句的手抄本,重新加以点校而整理成册岀版。

也许属於巧合,后来,我在一病人家中,又发现了布分散乱的这类手抄书页。由於年代久远,这些散乱的手抄书页前文不接后语,让人难以整理成文。

椐我父亲后来考证说:“此手抄本原作者,为清代名医王久埕先生所作。”

王久埕;字长明,为清代康熙年间淄川的一代名医。因医术精湛,在淄川民间有着“淄川神医” 之说。

王长明一生著作颇多。但由於家境贫寒,未能得到正式出版,故大部分著作多以手抄形式,而散落於民间。

为纪念这一民间名医,笔者曾於2005年在淄川文联的《聊斋园》刊物上,发表了题为“般阳神医王长明”的文章,记述了有关“淄川神医王长明” 的生平事迹。

对祖上给我们传留下来的这一手抄本,父亲一直视如珍宝采取精心保管。为避遭文革中“红卫兵”的破坏,他把该手抄本进行了隐藏。但因受到潮湿霉变关系,致使纸质焦脆,色变凋凌,并几有虫蚀,已不堪翻检。 

尽管这样,经我页页精心裱贴整理后,还能顺理成章,而较通顺的阅读。

《纲口篇》的公开发表,完成了我父亲生前的一大夙愿。从《纲口篇》手抄本的内容来看,《纲口篇》应是《串雅内外编》一书的姊妹篇。

在对《纲口篇》手抄本点校中,发现抄本内有的字体被某些简字和同音字代替抄写,如;“缕衣尽空”的缕字写成了“驴衣尽空” 

抄本内所有语句,都有着浓厚的淄博乡土气息。正是这种浓厚的淄博乡方言和土语内容,使淄博乡村百姓,听得明白且易接受。

同时,手抄本作者,还注重对医德的宣传。在开场篇中,着重强调说;为医者要有着“不欺天,不欺人,不欺自己”三德,而方可行医。并再三强调说;为医者要“行好生之行” 和怀有“自己恻隐之心” 以及“但愿世间人无病,不愁架上药生尘”的高尚风格。这与当今那些有医术而无医德,开大方,卖贵药,宰病人的个别医务人员,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所整理裱贴后的手抄本;是以小楷毛笔抄写,高22厘米,宽15厘米,共有160页,经精心整理后,较为完整的有百余页。每页竖写8行,每行20多个字,字行间无标点断句。

从能顺理成章的手抄段落来看;各篇都以淄博当地通俗的百姓语言来加以演说如:“……乡亲们,父母养子并非容易,受多少的痛苦,煨湿就干,又怕冻着,又怕饿着,又怕苦着,又怕吓着,那为父母的百般姣养,是何心哉,他是指望长成人,听说、听道、孝顺、养老、送终。这是那个父母的本心,怪不得我说古人有云:万恶淫为首,百事孝为先。那泰山顶上有句碑文说:“孝顺三月两,生花九月霜,在家敬父母,强甚远烧香。”

手抄本内,并多次以“银钱”,“这药也值二分银子”、“这明朝医书合当今医书大不相同”等清朝时期的词句出现,从而证明了该手抄本的著作年限。

从《纲口篇》手抄本有关章节和内容来看,书中除对疾病的论证和治疗外,还用专门篇幅对有关中药材的作用真伪等以广告解说词的形式都作了详细说明。

在封建落后的年代里,被人视为下九流的江湖郎中们,却为那些缺医少药的平民百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那些所谓正统的医学家们,则对这些“走方医”加以贬低说:“人们贱薄之,谓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挟技劫病,贪利恣睢,心又类盗……等等。

但正是这些被视为“游食江湖迹类丐”的江湖郎中,有的身怀绝技深入穷乡僻壤为贫民百姓疗疾病除疾患,而深得病患者的欢迎。有人就用实际病例来为这些“走方医”正名。

(清,张倍仁在《妙香室丛话》卷十四)曾记一走方医以看似神乎医术治愈两例疑难奇症。书中说:“张漆厓言平湖有一童子,面黄瘠,减饮食积年,医不治。一日,忽遇走方医摇虎撑者,于擎铁器,状如梭、摇琅琅。其术精者,上擎恒过头,术愈下则愈杀。童子求其医,出一钓线,缀药於钩末,令张口吞之,出其线徐引之,若钓鱼。顷拽出,得一小红蟹犹活,曰疾去矣。家人喜,厚谢之而去。童自此饮食,日茁壮云。又一人背生瘤,大如五头器,痀偻丐市中,艰苦万状。后遇虎撑医,教之曰:“子能乞得钱二千,与我治药,当为医疗。”市人欲观之,皆恿臾出钱,符其数给医。医约三日当来,至日,觅空地,坎二穴,距尺许,深二尺,令病者露背跣足坐。出长针,直刺足心,入数寸深,因令就穴次立。以手摩其背。许久,瘤渐萎瘪,令起视。则脓血盈坎矣。复出末药朱色水调规其萎皮。又期三日来,以剪刀剪皮尽去,丐者如释重负。神乎技矣!”

这种奇医奇术所治奇病,而使病家所惊叹。为给这些“不雅”走串江湖的郞中正名,清代著名医药学家赵学敏还排除了对走方郞中的种种偏见。並对某些江湖郎中行之有效的验方进行了整理。以九百多个方剂汇集成了名为《串雅内外编》一书。

赵学敏在其《串雅》序中说:“予幼嗜歧黄宗言,读书自《灵》、《素》、《难经》而下,旁及《道藏》、《石室》;考穴自《铜人内经图》而下,更及《太素》、《奇经》;伤寒则仲景之外,遍及《金鞞》、《木索》,本草则《纲目》而外。远及《海录》、《丹房》有得,辄钞撮忘倦,不自知结习至此,老而靡倦。然闻走方医中有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其徒侣多动色相戒,秘不轻授,诘其所习,大率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鲜有通贯者。以故欲宏览而无由,尝引以为憾。有宗子柏云者,挾是术偏游南北,远近震其名,今且老矣。戊寅航海归,遇予谭艺。质其道,颇有奥理,不悖於古,而利於今,与寻长摇铃求售者迥异。顾其方,旁涉元禁,琐及游戏,不免夸新斗异,为国医所不道。因录其所授,重加芟订,存其可济与世者,部居别白,都成一编,名之曰《串雅》,使后之习是术者,不致为庸俗所诋毁,殆亦柏云所心许焉。”

赵学敏还以实例说:“昔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於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傅方於下走。谁为小道不有可观者欤?亦视其人善用斯术否也可。”

这两则实例是说: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患严重水泻病,名医不治,用游医给开了单方一味的药物车前子,就痊愈了。另一则是:宋徽宗的爱妃患严重咳嗽病,太医不治,最后是服用了游医治咳嗽的方子,才得以痊愈。说明,“走方医” 中的某些方剂是行之有效的,甚至超过了皇宫中的那些高贵的御医们。

从《串雅》述中,不难看出,赵学敏只所以把搜集到“走方”医用方剂,汇集成书,他认为这些方剂是:“质其道,颇有奥理。不悖於古,而利於今。”

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就某些古代医药学来讲,虽然“质其道,颇有奥理”,而有的至今仍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而等待以作出进一步的研究和解答。如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至今仍在探讨之中。

祖国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特别对民间的某些特色中医药文化,更是我们的先辈的心血结晶。本人有幸能对《纲口篇》手抄本重新点校成理成册并公开发表,这对於抢救和研究古医药文化,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

另一方面,不致使几代祖辈所传留下来的《纲口篇》手抄本在我手中失传。

笔者认为该《纲口篇》手抄本,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一本;以文艺题材形式,介绍医药知识和内容的历史较早的医学科普专著。是一份难得的非物质文化民间医药遗产,如条件成熟时,可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希望《纲口篇》这部民间医药文化著作能够很好的被保留下来成为传世之作,而不愧对我的祖辈们。

(一) 原手抄本没有标点、断句,只能按原手抄本顺序作为开首篇。

(二) 原手抄本纸张残缺不全,只能以“口”代为缺少之字数,标于断句之间。

(三) 原手抄本中有的语句虽不通顺,却较通俗,有的篇中多次出现过如‘绝户’等封建思想的词句,为保持手抄本的原貌,仍按手抄本节入篇中。

(四) 尽管精心贴裱,仔细整理,但因有的页数已不堪翻检,仍有好多篇章未能如愿的顺理成章。

(五) 现完全能整理出的篇章计有:开场篇、膏药篇、本草篇、胎产篇、经血篇、臌症篇、噎嗝篇、肺嗽篇、痢疾篇、痞痹篇、肾气篇、心口疼篇、五痨七伤篇、积聚篇、干血痨篇、小儿篇、积癖篇、疳痨篇、妊娠篇、脾胃篇、瘙疳篇、崩漏篇、带下篇、疟疾篇二十四个标题篇章刊出,由於本人水平和时间所限,在点校中,有的可能和原手抄本之间存有讹漏之处,敬请见谅指正。

(六) 另外,因历史原因,手抄本中的某些方药,没有实际应用过,而只能当做一册科普文艺作品来阅览。


      附:《纲口篇


        开场篇

唉!来了!来了!又来了!(手拿‘虎撑’作摇晃表演)

众位乡亲:“上次小弟路过此地,曾治好一个病人,今天他来谢号我了,我对他说:小弟初到贵地,为的是治病救人,是来求名不是求利的,如果小弟真正治好了你的病,你就在众乡亲面前,替小弟扬扬名就行了。”

那位说嗹:“先生你手里摇晃着的是个啥东西?”

我说:“老兄,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这行有行规,铺有铺章,我手里拿着的这个东西名叫‘虎撑’,是俺们当大夫的标志。”

那位说:“这‘虎撑’是啥意思?”

众位:如果闲下无事,我就把这‘虎撑’的来历给众位乡亲讲一下。在座的不知知道不知道,唐朝有位叫孙思邈的大医家。这孙思邈对医术是优绝神妙,当时太宗皇上把他召回京师,要授予他大官职,而孙思邈回绝不受,而为善行医,普救众生。凡是奇难大症,经孙思邈治疗后无不痊愈。老百姓都称叫孙思邈为孙真人。

话说这天早晨,突然一只斑斓大老虎趴在孙思邈的门前,吓的孙思邈的一家人都不敢出门,大半天的时间,老虎仍爬着不动,没有离去。孙思邈隔着门缝看了一下见老虎没有恶意,就大胆的把门缝稍开大了一点,老虎看见孙思邈后,不住的向孙思邈直点头,孙思邈大胆的向老虎示意说:“老虎!莫不是有事来找俺?”老虎像是懂了人语,点了点头。孙思邈见状把大门全开开,对老虎说:“莫非你有什么病不成?”老虎点了点头。孙思邈又说:“我能看病,但不知你哪里有病,我怎么给你看?”说到这里,老虎张开了大口,让孙思邈看,孙思邈明白了老虎的意思,朝老虎嘴里一看,只见老虎上颚扎上了一根金簪子。孙思邈说:“我知道你的病了,你闭上嘴,待我想想办法给你取出来。看样子老虎也懂了孙思邈的意思,慢慢闭上嘴,一动也不动的爬到地上。孙思邈寻思到“我要把这畜牲上颚上的根金簪子拨下来容易,但它咬着我怎么办啊?我得想想办法,想来想去,最后孙思邈用硬藤条编了一个大圆球,中间留一个洞,让老虎张开嘴把圆球放到老虎的嘴里,手从圆洞中伸进,把老虎上颚的的金簪子拔了下来。这老虎点头向孙思邈表示谢意,别看这猛虎是兽类,但它也知道报恩。

自从孙思邈救了这只老虎后,这老虎就天天趴在孙思邈的大门前不走了,求孙思邈看病的病人,都不敢靠近。

孙思邈对老虎说:“你别在我这门前趴着,你到东山上给我看守那片杏林吧!”这老虎象是听懂了孙思邈的话,随后就去了东山上。

从此以后这“虎撑”就成了俺这行医的标志了,“虎守杏林”也就从此得名。

小弟我的学问,算不得太大,但从俺师傅那里学的东西可不少。

昨日在某集上,摆出了一个小铺(即小摊位)不多时有几个人来,有一个扛着一条扁担,伸头一看,他说我是一个卖药的。少迟了迟又来了一位,他说我是个行医的。后边又来了一位,他说我是个卖药的大夫。

我抬头一看说:“说我是个卖药的,那是个庄稼汉子不识字的人。说我是个行医的大夫,那是个行者气象,斯文之家。”

我说:“老兄,你说我是个行医的大夫,就是有意思的,你把这大夫二字讲来我听听?”

他说:“我就是善言能讲。”                                                                      

我说:“老兄即是善言能讲,我且领教领教。”

他说:“大夫就是卖药的,卖药的就是大夫。”他这一说叫我就笑了,休说你讲不上来,就是蔽道中的朋友,他讲上来我就拜他为师。

他说:“怎么你就讲上来,我就讲不上来?”

我说:“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隔行是如隔山,向那朝中的公卿,才称起一个大夫,向我这行医的夫子,加上一个‘提手’有救微扶难之说。

像这大夫也不是一样的。”                  

他说:“有几样的大夫?”

我说:“深知药性、熟读炮炼、经理方脉、善查病机、药按君、臣、佐、使。性按寒、热、温、凉、补、泄通达虚实,这也是个大夫。”

其间,也有识礼的朋友,受窗下十年之苦,读古今之书籍,实指望中举会试,既而,上达遂成仔业,而习医道,所以博揽诸书籍,深知药性,而善讲理,这也是个大夫。还有前辈先生,受过名人指教,高人传授,他家祖传与父,父传与子,辈辈遗留,这叫家传世医,这也是个大夫。还有装一个和尚,伴一个道士,手里拿着拳头大的药包子,他说我在那金洞炼就的金丹,这一样药能治百病,备用药引子。

众位乡亲们:你们想想,这药有十八反,十九畏,自顾药引子,就没有相畏、相反的?倘若一样,有相畏相反,就能坏事。再一说呢?他今日赶这集,明日赶那集,这也是个大夫。还有可笑的大夫,敢说笑他怎的?或在街上,摆上一张桌子,搬下两条凳子,说一桩事把乡亲们哄到面前,排下拳头大的东西,他说此物出在何处,离这里有多远,乃世上至宝,人间奇物,要他药有何用,他说能治百病,你问他是卖的,他说我不要钱,我是舍的,我是送的。内中就有老实忠厚的问他,我这膨闷是治得还是治不得?他说就是你么?你解开怀我看看,他却不是看人,也不是看病,看说它是看啥?他是看看你腰里有没有钱,倘若无钱,他说我这一付药到家里就好了,给我念念佛,这是你的造化。若是有钱,他就说你来后边坐下,我给你治疗治疗,还说好酒当面醉人,好药及时见效。他还说我要给你前胸扎上一针,后胸拔上一罐,他就说你是银子是钱,拿出来我不要你的。其间就又给他的也有不给他的。他说你吃了他的人参、牛黄、狗宝、珍珠、玛瑙怎么不给我钱?世上有赃官,有脏吏,还有脏大夫不成?有三百他拿去,有五百他也拿去,他把乡亲们缕衣尽空,有口难诉,有理难分,这也是个大夫。

自古说得好;“龙蛇混杂真假难辨,这就是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把行医的道路就坏了。”

众位乡亲们:好容易就行的这医吗?这医道者,九流之魁首,济世之良士,要十全三德方可行医,哪十全呢?一要识字,二要晓得阴阳,三要明白病症,四要懂得脉诀,五知药性,六会炮炼,七记陈反,八辨温凉,九通天道,十要济活人。

何为三德?一不欺天,二不欺人,三不欺自己,怎么是不欺天呢?一心要替天行道,行好生之行,自己恻隐之心,天有十二早,则草不生,人有十二病则精神不爽。草木不生赖天上雨露,而物自然茂盛,人若精神不爽,赖医家之良方,而人得以安康。以此天心为心而不欺天。

怎么是不欺人?治人之病,如己之病,必定方真药真,认病下药,察其表里,辨其虚实之病,方可投药则自然见效。偿叫乡亲们感念不忘,这就是有德与人,就算是不欺人。

怎么是不欺己?见病不明枉下药剂,有药之当用不当用,不敢轻用加减分毫,长存济世活人之心,全无损人利己之意,不惟积寿与己,而且能阴德与子孙,这就是有阴德与己而不欺己。三德全而十全备,才称得起一个大夫,这才算是个明医(名医)。

古语云:不读本草,不知药性,不察病机,安知病源,谅人之气虚,究人之病机浅深用药万无一失。难道说我只会卖药吗?或许内中还有老师,莫说这用药也不是一个用法,有用味的、有用气的、有用性的、有用毒的。

看说你光乜说,俺不信,这细辛、干松用其气,人参、大黄用其味,虎骨、龟板用其性,白花蛇、全蝎用其毒。

即炮炼也不一样,有去心的,有去皮的,有米泔水浸的,有盐水浸的。这丸药也不一样的做法,有清水为丸的,有枣肉为丸的,有姜汁为丸的。所以,药要知其性,病要察其原。看病不真误人性命,用药不真损人阴德。这行医也是难的。

昨日,有一位老者说:“你讲的都在理上,不知你这药是赊得还是卖的?”

我说:你见是赊的还是听说是赊的?有朝海边游五台,因路途不明,就到不了城池,积下许多银两无处消散,合会人等商议着买些川广药材,配药施舍以解万人之缘法,可许下赊药不赊钱。既不然,公子官员家走出来的大叔、家人、遂路寻我,也说稍代药不使钱。

众位乡亲:你想这言语只可那哄乡下愚人,这川广药,俱是值银两的东西,都赊起了,这纸就赊不起了。此乃‘假道伐虢’之计,哄的乡亲们上了道,他就扑得多了。小弟行医,按得是书理,动的是名人,我这药也不是赊的,也不是施的,都是卖的,要钱可不多的,也不是一定的价钱。

乡亲们:看说要多少钱,这膏药一张只要十个大钱,丸药只要八个老钱。

昨日一位老者说:你这药料尽是川广地道货,怎么这样贱?

众位乡亲:你可听明白,我的药都不贱,我今天到贵地,我这药是灵丹妙药。乡亲们不用到身上,就知道效验吗?常言说得好:明说是明说,故意放赊,人家图钱,我图名。

乡亲们取了去,到家好了病都说我这药效方灵,那时我就要钱多了,再想几个钱买我这药就没着了。

昨日集上,有位大哥对我说:我道有个病,就是没有钱?

如今;这钱可是人挣的。况且,这钱虽无倘可,可再有,若一死而不得复生。

常言说的好:物去人还在,人在物自生。往往有那种重财轻命的人,因疼几个钱,就把自己性命给耽误了,此等人甚为可惜可笑!

乡亲们:有病早说,看说俺来你铺前看看就望有病,我望乡亲们有病只找我一人,可取你的药,我可不是这等说法。

乡亲们:都望我有病我将如之奈何,以己之心,夺人之心,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自古道:孝顺的医家,但愿世间人无病,不愁架上药生尘。敢说这药都是治什么病,这药也不一样,这病也不一样。

医书上说:人有四百四症,药有八百八方,四百四症还有识不尽的病,八百八方也有见不到的药材,病也多着的嗹!药也多着的嗹!

有这心里疼的,倒饱、嘈杂、膨闷、咳嗽、呕吐酸水、胸膈胀满、两胁上攻。

敢说这病该吃什么药呢?有这咳嗽吐痰症,用二陈汤为主,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加上桔梗、五味子、款冬花、贝母、杏仁、紫苑、桑白皮、麦冬、熟地、黄芩、黄连。这药的本钱,也值一钱银子,你们取这一服药只花十个老钱。”

膏药篇

昨日一位朋友说:“我到有一样的病,你有没有治法?”

我说:“你等着我说,如果我说着了你的病才取药,不就耽误了吗?这病也是多着的了,就是几天也说不完,有病你们就早说,有病不吃药,就是灵丹,如果看看就好了,那断无此理,衣裳穿到身上才知长短,酒肉吃到口里,才知道滋味,这人有病,把药服到肚内,才知道见效不见效。有病早治衣破早缝,才是正理。治来治去治好了,顽来顽去顽大了,养病如养虎,虎大伤人,病大伤身。”

常言说得好:病好得,得病不知不觉,治病误打误撞。花过多少钱治不好,花不了几个钱就能治好了。正是无命无药治,有缘之人,缘法相对,病药相投,自然就能病好了。” 

还有那身上麻木疼痛的,贴上一贴膏药就好了。

我这膏药,黑似漆、明似镜、贴的牢、揭的净。

这个膏药有效,本是仙方行的妙,贴到身上精神爽,不伤元气不中痨,男子贴上五脏和,女子贴上血脉调。不论男女老少有奇功,无缘之人遇不着。这药也值二分银子,只要十二个老钱一张,像你们,上药铺就取不出来。

昨日在集上,有一位说:“你那膏药是贴肚外的病,还是贴肚内得病?”

我说:“肚内肚外病都贴的。”

他说:“肚内的病隔着一层肚皮,难道还要钻上一个眼吗?”

我说:“老先生,你家里可有鸡蛋吗?”

他说:“有!”

我说:“俺赶集吃的是咸的。”

他说:“那是俺淹了的。”

我说:“这盐隔着一层鸡蛋皮如何淹咸了?你们也得钻上个眼吗?”

他说:“钻上的眼不流吗?这盐是海中沙,淹个半月二十日他就咸了,不用钻眼。”我说:“那盐是海中沙,能淹透了鸡蛋,我这膏药内有透骨砂,比那盐力量更大。

他说:“怨不得,你乜膏药,效内里,有透骨砂吗!先生你这膏药药材又全货又真,要多少钱一张?

昨日有位朋友说:“你这红布是做什么的?”

我说:“是摊膏药用的。”

他说:“我们这里都是蓝的,就是狗皮夹纸,你为何用红的呢?”

我说:“你们不读那家书不识哪家字,这红布里头有三样药材。”

他说:“这三样药材是出在你家里,还是出在织布人家里?”

我说:“不出在我这里,也不出在织布人家里,却是出在染坊里,这第一样有白矾,第二样有栀子,第三样有苏木,这三样药皆有用处,这白矾能消痰止嗽,栀子能凉心退热,苏木能以破血。”

有一位老者说:“我也买二尺红布,剪成一块块的,将车头油摸上些,有病得贴上就好了。”

我说:这不是一张膏药皮子,算不得是膏药,官凭印玺,树凭根本,人凭大运,药凭引子,像我这膏药,必得红布才好。这膏药是现摊现卖,加上药材料,我摊上几张,你们见识见识,这不是普通的药皮子。

古语云:有膏无皮不成膏,有皮无膏不成药,必定是膏药相匀,才称起一张膏药。咱比不得贵处那些跑江湖的哄你们,不用闭着眼,就是大睁着两眼就哄了你们嗹!他在地上铺上一张毛毯子,口里念叨着。”

他说:“我这药里,有牛黄、狗宝、珍珠、玛瑙、王母娘娘的脚后跟,玉皇大帝的大皮袄,三十六味君药、七十二位臣药。”

“众位乡亲们,你们谁见来?总是眼见是实耳听为虚,你们问他是什么药,他说是名为“万应膏”贴一万样的病。一脚踢在十字街头,四十里铺,是菜就剜在篮子里。你给他钱,他给你药,赶一个集就走嗹!名为打跑乡的,三个钱也卖,两个钱也卖,除了人工、吃食、住店用就哪有正经的药来。你图贱,他图钱,他就骗你,这就是烟屋里挂着一张火燎太岁,糊涂庙里座着个糊涂神。糊涂卖药的遇着个胡涂买药的。

我才说:有膏无药不算膏,有药无膏不算药。

他说:这膏药皮子有什么药材?

我这膏药也没有人参,也没有狗宝,只有五七味药材熬成的,“合子膏药”。

什么叫“合子膏药”呢?先打上一层膏药底,将细药夹在膏药当中,再合上一层才算一张膏药。”这才算是一张膏药,各样药材都在里面,现卖现做。(做表演)

像别的那卖膏药的,拿着狗头大的药包子,就说:“我这药里有三十六位细药、七十位群药、那散药无数,说上以大些。但是,这膏药也需要药引子,常言说的好,马有千里之程,非人领而能自往,药有百般效验,非药引子难见功效,这膏药加上这宗透骨砂,就能百般的效验。

常言说的好:耳听是虚,眼见是实。这是通过那卖膏药的人口口口常言说;一层价码一层药,一层药早一层效果,倒是药效就显出来了。真是千方容易得,一效药难求。

“乡亲们:就别说你们没贴过我这膏药,就连你们也没见过,我做几张你们瞧瞧,(作表演)咱这膏药,黑似漆,明似镜,贴的住,揭的净,贴的稳,再不动,不沾衣裳,这才算一张膏药,花钱不多治病不少。”……(

                                                 

                                                                       山东淄博眼科医垸 张玉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