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西方哲学史源头成型的理论,自它之后,西方哲学的体系才开始建立起来。这个比喻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讲述的,实际是他自己的意思表述,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对一堆篝火,面对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墙上的投影,自以为就是真实的存在,实际全都虚无;当一个人解脱了束缚,开始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也就相对的明白了囚徒们所面临的情况,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适应;如果这个人被带到了洞外,见到了阳光,看见了太阳,那么按照柏拉图的意思就是找到了真理,如果再重新返回洞穴,由于光(真理)的作用,就不能适应洞穴里的一切,或者说要有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但是,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去适应的,因为他找到了真理,这样一来,洞穴里的囚徒们会去迫害他。 学习西方哲学,柏拉图的洞穴理论都要涉及到,后世的一些哲学家们,每每也谈到这个比喻;近日,在阅读海德格尔的《路标》时,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的篇章中又涉及到了这个比喻,他原封不动的重述了一遍,想来海德格尔非常重视这个理论。海德格尔在后面的解释和阐述中,比较鲜明的有两个说明,一是真理者被洞穴囚徒迫害,是世俗中常有的现象,严重者就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真实写照,被古希腊的群氓民主投票决定所毒死,当然,苏格拉底能够遵循世俗规矩,也就是当时的民主法律而不逃跑,自愿地走向不归路,那是高贵哲学家的体现,另当别论。二是,真理在不同的元素环境中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条鱼在大河里可以自由的遨游,仍到陆地上,没有多长时间就得干瘪和死亡,他的这样比喻正好与柏拉图的例子是反向的,但意思是相同的;以此作为展开,实现中世俗观念、技术手段、短视有用等等都限制了哲学的探讨,如同洞穴中的囚徒们被束缚住了,缺少了真理元素的环境。 不管是柏拉图还是海德格尔,他们的己任是探讨追求真理,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呢?两位把意思说的差不多;但是,学习他们的学说只是理解了应该说不是真正的学习,延伸一下,哪怕是错误的谬论都是好事,起码有了哲学精神。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以见到太阳为真理,似乎给人一种终结的论调,其实太阳之外的宇宙更为广阔,再往远探讨,见到更远的真实,那么,只见到太阳的人是否就是稍微高级点的囚徒了吗?所以,在哲学上,真理的探讨就是不停止的追问,无止无休,如同人的大脑开发一样,几乎没有边界,因为人至少有85%的空间是闲置的。在无止无休的过程中,谁也不能说自己的理论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只有比较才能显现出自己理论的合理程度,比如,在洞穴中能够走动者就比束缚者有真理追求的优势,出了洞穴之外的人就比里面的有优势,所以,能自由的独立思想成为了哲学家所有理论的最终节点,也可说是追求真理的必然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