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物语 中国中西部,国家级非遗人均拥有量远远高于东部沿海。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脆弱的代际传承以及创新意识落后等,中西部许多非遗陷入了传承危机。前段时间播放的《百鸟朝凤》,就是一个缩影。 如何才能走出传承危机?跨界融合是一种很好的模式——通过设计师专项合作,将传统的非遗工艺、即将失传的工艺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从而让其走进现代生活。 竹丝扣瓷便是如此,虽曾是皇室贡品,却一度濒临消亡,直到遇上这对设计师夫妇——因为跨界融合,它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为了妻子眼中的惊喜 一个偶然机会, 谭雪娇看到一款名为“桥”的竹丝扣瓷杯, 来自奢侈品牌爱马仕的中国品牌“上下”。 深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但一看价格,竟高达4500元, 她也只能忍痛放弃。 但这一切,没有逃脱丈夫易春友的眼睛。 于是他开始私下搜集竹丝扣瓷的资料。
从小,谭雪娇就对竹编工艺情有独钟。 她的家乡也曾盛产竹编, 风过竹林,午后光影摇曳, 这是谭雪娇回不去的童年记忆。2006年,谭雪娇大学毕业后,和易春友合伙,成立了工作室。 两个情投意合的人,结为夫妻,以竹子为材料,开始了竹编手工艺设计。
有一天,谭雪娇正在发呆。 丈夫兴冲冲跑过来,递给她一张报纸。 报纸上醒目的标题深深吸引了她,“濒临灭绝的清代瓷胎竹编”。
竹丝扣瓷始于清朝,就是瓷器作内胎, 外面用丝细如发、轻薄如绸的竹丝, 经过匠人超高的技艺,一丝一丝编绕在瓷器上。 由于制作难度极高,竹丝扣瓷被称为“竹编中的皇冠”。 一开始只作为皇室贡品,解放后成为赠送外宾的礼品。 1980年代,四川邛崃上千人从事此行业,专门用于出口。
“这样一门绝伦的手艺,怎么就濒临消亡了呢?” 看到报纸,谭雪娇大吃一惊。 看着妻子惊喜又失落的表情, 易春友决定:一定要带老婆去邛崃探访竹丝扣瓷的秘密。
每一件扣瓷的编织,都是一次静笃的修行 邛崃平乐古镇,万亩高竹。 竹林下林立着竹编作坊,还有代代相传的手艺人。 由于对当地情况不熟悉, 易春友带着妻子邛崃寻找了十几天, 才找到了瓷胎竹编大师——游伟。 此前,游伟是一家竹编工厂负责人。 厂子倒闭后,他割舍不下多年的手艺, 编在平乐古镇租下一间门面,专卖瓷胎竹编工艺品。
亲眼所见之后,夫妻俩叹为观止。 竹丝扣瓷工艺之难,超乎想象。 一个寻常大小、花样传统的瓷胎竹编工艺品,就算是经验老道的竹编艺人每日编织,也需要花费至少1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从选材,抽丝到编制, 瓷胎竹编需要经过裁料、去青、破节、晒色、烤色、刮片、染色等十余道工序。 每一道都极为精细,难度极高。
(平乐镇临近水源,慈竹质地柔嫩,成色光洁鲜有斑痕。)
(要选节长66厘米以上的青壮慈竹。) 邛崃山上的万亩竹林, 只能选择背阴的慈竹,且是无划痕、花斑的两年青壮慈竹。 如今,只有很高的山上才有。
(刮青。趁竹子水分充足时刮去表面青色的胶质层。)
(晾置。将竹子开间,晾至水分干透。)
(烤色。将稀释后的硫酸均匀地涂刷在竹片表面,在猛火上快速地过两遍。)
 (分丝。顺着篾片,用自制的排针,按在自制的篾片上,一抽即分出竹丝。最后用匀刀将竹丝再次加工,形成完全一致的粗细。)
(一百斤竹子,只能抽丝八两竹丝。) 将竹节分丝,全凭手工,竹丝细如发丝,柔如绸缎, 要达到如此技艺,至少需要十年积累。 竹丝的价值,比金银还贵。
(白瓷为胎,竹丝作衣,经纬交错,缠绕成器。) 在匠人一双巧手下,竹丝一圈圈缠绕,一层层攀缘, 尽管竹丝长度有限,需多次接入新的竹丝, 但匠人很会隐藏,所有接头之处都藏而不露,堪称完美。 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
(只有细如发丝,柔如绸缎的竹丝,才编织出这稀世真宝。) 竹丝扣瓷是一门需要持续上手的工艺, 当地的工匠,大多从10岁左右就开始学习,经过十几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门工艺。 编织时,上千条竹丝在匠人手中穿梭,手作技艺机器根本无法取代。 这门传统手工艺,只能世代传人。
虽然竹丝编织技艺精绝, 但内裹的瓷胎廉价粗粝,器形也不美。 竹编图案千篇一律,外刷劣质俗艳油漆, 完全跟不上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所以,邛崃竹丝扣瓷在新世纪慢慢失去了市场, 很多手艺高超的师傅也改行谋生去了。
游伟为了让老匠人们不放弃竹编, 搭上了自己多年的积蓄, 不断地从匠人手里收货。 店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竹编工艺品, 但因过时守旧,几乎无人问津。 跨界融合,拯救一门古老技艺 看到“傻傻的”游师傅,易春友夫妇既佩服又心酸。 五年前,邛崃还有七十多名匠人从事这项工艺,如今,已经不足三十人。 再不拯救,瓷胎竹编工艺就要绝传了。 “只要有人买,匠人们就能持续地做。”易春友想。
“要想卖出去,必须得让它跟上现代审美。” 易春友夫妇的手和游伟的手紧握在一起。 夫妻俩决定用现代设计来包装竹丝扣瓷。 于是,他们开始了不停地往返。广州、邛崃、景德镇……不停地沟通、修改……
“好的竹编技艺,必须要足够好的瓷胎来配。” 有了好设计之后,易春友夫妇决定摒弃粗粝的瓷胎。 两人寻遍景德镇后,终于情倾高白泥瓷器。 高白泥瓷器质感温润,颜色纯净,如同新剥壳的鸡蛋白,极具质感。
接下来,便是去掉花花绿绿的工业油漆。 用德国进口的食用级木蜡油作为竹编保护涂料, 保持着竹白、烤茶、深栗等原竹本色, 契合人们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活理念, 隔热、防滑,经久耐用又环保安全。
 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一结合, 久居深山的竹编艺人便有了纷至沓来的订单。 跨界融合,让一个濒临消亡的非遗手艺重新焕发出耀眼的青春。

上百年前,匠人把竹抽成丝,将竹丝缠绕瓷器。 当冰冷的瓷遇上倨傲的竹,竟然爆发出一种惊艳的美。 竹丝虽细,难以成型,但有了瓷器作胎,便多了硬朗。 瓷器虽美,冰冷易碎,但有了竹编作衣,便添了坚韧。 竹与瓷的融合,堪称是天造地设的绝配。
很多非遗,就像瓷胎竹编,如果一味固执守旧,注定随不了市场。 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换一种方式让人们欣赏这门古老工艺, 才能让其走进、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 改变,并不是摒弃过往,而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