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道 | 百斤竹子八两丝,皇上才用得起

 汉青的马甲 2015-11-04




自然家的竹丝扣瓷

文 | 物道


每次在做完传统工艺的专题后,都会有一种不知名的惆怅在心头环绕。是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总有一些美好会以消失的方式提醒着它的存在,它生如夏花绚烂有时,之所以物道努力去呐喊,之所以需要自然家这样的设计师竭尽全力为它注入现代血液,是因为希望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还能享受这上天恩赐的美好,留住手艺,怜悯的不是工匠,而是我们自己。


四川邛崃山上万亩竹丛只选阴面的慈竹,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细如发丝,柔如绸缎,坚韧的竹子在千削万剔中,没了傲骨,化成如水的绕指柔,一丝一丝缠绕在上等瓷器上,直至把瓷的冰冷化成熨贴的温暖。


这种化寻常为神奇的工艺名为“竹丝扣瓷”,作为贡品始盛于清代,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邛崃区域还有上千人从事相关行业。到了2010年,自然家的设计师谭雪娇去寻访时,还能找出70多名师傅,而到了最近的一年,能召集到的师傅已不足30名。


为什么是竹丝扣瓷


谭雪娇一直在做跟竹子相关的设计,在盛产竹子的四川腹地,她来来回回探访了很多次,她热爱着设计与自然相生相息的感觉,而这种情感的最终归属落到了“竹丝扣瓷”上,是因为在里面她看到了太多难得和珍惜。



竹丝扣瓷,又称“瓷胎竹编”,是以瓷器为胎,用竹丝和竹篾,依胎编织而成的作品。这是竹编工艺的最高级别,因此从选材开始就无比苛刻──只能选择生在邛崃山一带阴面的慈竹,这种慈竹跟其他地方不同,竹节长,背阴而生,所以纤维细柔,只有这样的竹子才能拉出比头发丝还细的丝,在制作的时候才便于编织。


顺着篾片,用自制的排针,按在自制的篾片上,一抽即分出竹丝。最后用匀刀将竹丝再次加工,形成完全一致的粗细。老师傅告诉谭雪娇,竹丝扣瓷贵比金银,是因为百斤原竹只得八两丝,而且上千条竹丝都必须用人工手作完成,目前还没有机器可以取代。人们将抽好的竹丝一卷卷摆放,每每微风袭来,竹丝如柳条般柔软得翻起浪来。


然后,便是编织,瓷胎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竹丝长度有限,编织过程中往往得多次接入新的竹丝,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成。


瓷胎竹编的难点在于,竹丝细软得几乎没有骨力,要想让它顺势依胎而上,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不仅在施力的尺度拿捏上要有所见地,编织时还要如禅门僧人坐禅时那般心无旁骛,否则很容易行差步错。每一件瓷胎竹编的编织,其实都是一次恪守静笃的修行。



为什么追寻


学习设计的谭雪娇告诉我们,当年在学校的时候,他们看到太多的传统工艺在眼前消失,并没有觉得可惜,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反正没有人用了,消亡也是应该的,当时我们会这么觉得”,当谭雪娇再一次来到四川邛崃,开始探寻工艺之路时,才发现这些工艺之美的存在和消失都不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村里有一个老工匠,为了保存这门手艺,他收集了村里人早先做好的竹丝扣瓷,卖不出去的,他就自己藏着。他说当他老了,做不动了,至少还有这些库存陪着他。”谭雪娇感慨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工匠明明可以选择更好的工作,却依然坚持着去做竹丝扣瓷,“因为这是他们曾经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念念不忘,所以他们坚持一定要做,能坚持到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准,但总有一天当人们慢下来的时候会意识到它的价值,他们做的东西,可以用一辈子。”


因感动而追寻,未必是谭雪娇的初衷,她只是希望竹丝扣瓷艺人的珍惜可以通过她的设计和手,把美好延续。




为什么要拥有?


自然家的竹丝扣瓷作品,是谭雪娇和她的伙伴们在无数次的现代和传统碰撞后的产物。从去景德镇制作适合当代审美的器型,到去四川与竹编艺人磨合修改编织方法,她希望获得的是既符合当代人使用又能传达工艺之美的器物。


她无比骄傲地说:“你看,我们这个竹丝能做到贴在脸上都光滑温润,用微距拍摄都很难看到毛刺,这个瓷器一定是高白泥的瓷器,这就是我们的坚持,我一定要让人用起来舒服,因为难得,所以要让人可以用一辈子才行啊。”


对于谭雪娇而言,如此与人共生息的技艺是上天的恩赐,“我希望每一个拥有竹丝扣瓷的人,都能好好珍惜它。如果有一天它坏了,我愿意终身去维修它。”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由自然家授权提供,图片版权归自然家所有






点击原文,查看《一条不要看,二条更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