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心天津|小小“鸡毛”竟让四代人痴迷百余年

 汐钰文艺范 2016-08-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看似平常的鸡毛掸子一旦进过皇宫

为皇城清扫过尘土

那身价自然就不一般了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进过皇宫的

“津门蔡氏贡掸”


在我们的印象中,鸡毛掸子可能是除尘扫灰的必备神器,抑或是童年记忆中“啪啪作响”的伤痛……但在心灵手巧的津城老艺人手里,毫不起眼的鸡毛掸子却成为艺术珍品,而且还成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一部《行走的鸡毛掸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这部剧也正是改编自津门贡掸的蔡氏家族的故事。剧中的“墨龙”掸傲气凛然,“玉兔”掸灵动飘然,“火驹”掸飒爽不羁,让人们认识到了鸡毛掸子除了是除尘清洁的工具外,竟还是如此难得的收藏装饰品。


鸡毛掸子在我国已有4000年的历史,古时候就是镇宅辟邪的象征,放在瓷瓶中取“平(瓶)安吉(鸡)祥”之意。后来人们发现鸡毛掸子轻柔不沾灰,才逐步应用在打扫中。清朝是鸡毛掸子的鼎盛时期,而蔡氏家族是专门为皇宫制作掸子的,“津门蔡氏贡掸”因而得名。


坚持本分方能传承百年

自清朝末年,大兴县黄村人蔡锡九专门为皇宫制作贡掸,1884年为慈禧太后大寿扎制99把贡掸作为贺礼,蔡氏家族凭借好手艺,一把掸子独步天下。民国后期蔡家迁往天津,现如今津门蔡氏贡掸在天津南开区古文化街安家落户。 

在古文化街上,这个门口立着近两米高鸡毛掸子的店面,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店内鳞次栉比的排列着一把把长短不一、颜色各异的鸡毛掸子,这就是津门蔡氏贡掸第四代传人——蔡成浩老先生的店。

民国时期前,蔡氏家族曾一度停止制掸,但是这门手艺却从没有断。蔡成浩开始接触掸子制作的时候才13岁,很不喜欢制作掸子过程中的脏、累、烦、以及难闻的气味。制掸子到蔡成浩父亲这一代就已经不受关注了,可是作为独子,蔡成浩不得不肩负起这个传承的责任。蔡成浩老先生说:“我们家的祖训就是“允许不干,不许不学”!就是这句看似简单但是坚定无比的话让这门手艺流传下来,15岁的蔡成浩正式随父亲学习扎掸技艺,一年后已经能够扎制高档的贡掸。

这传承的手艺和精美的贡掸,光耀了津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名声大了,人气高了,手艺人却丝毫没有“膨胀”,掸子的品质依旧为人称道。



十八道工序练就一把好“掸”

执一把掸子,手一抖,整个掸子上的羽毛就跟着簌簌地颤动,光亮灵动,它仿佛就这样活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让这掸子拥有“生命”的不是我们,而是制掸的手艺人。

做鸡毛掸子最关键的材料当数鸡毛,一把好掸子自然要有好的鸡毛。津门蔡氏贡掸的原料都来源于河南最大的羽毛基地,宰鸡时把鸡头拨过来,杀完放血,血差不多放尽了的时候,鸡毛就会乍起来,这时第一把从尾巴根拔出去,第二把是后背,第三把是脖子,所谓‘鸡毛打三把毛’就是指这三把。制成一把小掸子至少要上百只标准散养公鸡才能收集到颜色相同质量优等的羽毛,而一把大掸子则要成千上万只鸡。


 

从挑选鸡毛、药物洗水、穿结晾晒,到后来的二次筛选、蒸馏去味、消毒定型,每一把掸子都是经过18道工序才得以制成。


好掸子要有好“身条”

据蔡老先生说,现在一般的掸子用的都是两年就成熟的鸡毛做得,而稍微高级一点的就会用三到四年成活的鸡毛。这样的毛更长,做出来的样子也更漂亮每一根鸡毛都是制掸人亲手从上千万鸡毛中精心挑选出的“佼佼者”,“模样身材”都只相差毫厘,这样成品才显得更加和谐完整。



要做有“精气神”的掸子

成品掸子藤杆和扎制掸子的鸡毛根部要垂直,乍一看,就像长在鸡脖子上一样,而鸡毛的尖端和藤杆必须平行,这样扎制的掸子才能层次鲜明。如此绑制看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难,市面上有冒充者,往往愣是使劲儿掰鸡毛,让其与掸子成90°,结果伤了鸡毛的根,稍一抖动,鸡毛便漫天飞舞。别看只是一把鸡毛掸子,往那儿一立代表的也是一种精气神儿,昂首挺立,精神抖擞。



正宗的津门蔡氏贡掸的掸毛是层次分明的。您把手伸进掸毛中摸,每一层都是整齐有序的,绝对不会错乱。每层鸡毛都清爽垂顺,一拿起来“呼扇呼扇儿”的,虽然现在已经“长”在杆上了,但是掸子上的鸡毛仍然像在鸡身上一样十分精神且有活力。



苦练毅力成就津门传奇

无可厚非,制作贡掸是一门手艺活。用蔡老先生的话说,手艺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做艺术讲究天分和悟性,做手艺就是窍门和苦练。因此做一个传承的手艺人是非常辛苦的,吃得了苦还要耐得住寂寞。不仅要在高温下忍受碎绒、飞尘,在绑制的过程中也全靠臂力和膀力,一小时之内就犹如掂着10多斤的东西不松手。不论做多大的掸子都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断,有时候连饭都不能吃,这份辛苦不是谁都能承受的。这门手艺本身工本高、利润低,如果不是心里能有一份坚持,可能很容易就放弃了。要是去追求速度,大批量生产,那也就失去它本身的珍贵意义了。


带一把贡掸,送一份祝福

来了天津除了津门三绝,您真的不妨选一把精致的贡掸带回去。每一种掸子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黑色的“墨龙”掸镇宅辟邪,白色的“玉兔”掸去病保平安,黄色的聚财,红色和彩色的表吉祥,适合婚庆……再看那掸下的精美把手和下面精致的玉坠,每一把鸡毛掸子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绝对是走亲访友的最佳选择。许多收藏协会也慕名而来,希望能够一睹津门贡掸的绝佳风采。这把鸡毛掸子就像一张“天津名片”,是天津文化工艺的有力代表。



天津人讲究爱琢磨,从来不干“糊弄人的活儿”,这也就是天津多产精美物件儿的最主要原因。看那古文化街上陈列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杨柳青年画,一排排精致巧妙的魏记风筝,还有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泥人儿张”……都是津门匠人的手艺和精神的凝结,值得追捧也担得起美名。



天津总是用她的多彩

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地大物博”

天津匠人们也一直用自己的匠心独运

装点这这个城市的底蕴和气质

来天津旅游吧

欣赏这份独到的魅力

赏美景天天乐道

品文化津津有味



原创|小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