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鱼肩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即时止痛效果观察

 渐近故乡时 2016-08-16

针刺鱼肩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即时止痛效果观察

韩晓辉1   王真真1

(1.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聊城252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鱼肩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即时止痛效果。方法:将3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运用鱼肩穴单穴针刺治疗,评价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治疗前后VAS比较:治疗前(7.03±0.57),治疗后(2.18±0.53)(与治疗前比较,P<0.05)。结论:针刺鱼肩穴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前部疼痛确有明显的即时止痛效果。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穴,鱼肩;针刺;即时止痛

    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虽然部分患者可自行痊愈,但时间长、痛苦大、功能恢复不全。笔者在针刺临床过程中,采用鱼肩穴单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取得了极佳的即刻止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51~201510月间30例合格受试的门诊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年龄41~60岁,平均年龄52.3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病程0.9年;女性17例,男性13例;右肩20例,左肩10例。

1.2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标准制定如下:(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5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标准;(2)排除可能造成肩部牵涉痛的其他原发疾病;(3)疼痛或压痛部位主要在肩前属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者;(4)年龄40~60岁。

排除标准:(1)具有可能造成肩部牵涉痛的原发疾病;(2)治疗前曾口服止痛药物者;(3)年龄<40岁或>60岁;(4)惧针者;(5)主要疼痛部位不位于肩前者。

2治疗方法

取穴:鱼肩

定位:手太阴肺经循行线上,鱼际穴向拇指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2]

操作:保持诊室安静,患者取端坐位,身体充分放松。嘱患者缓慢活动患侧肩部数次,然后于患侧大鱼际处定位鱼肩穴,大多数患者可找到如火柴头大小的条索状物,并有明显的压痛。此时可用右手拇指掐揉鱼肩穴5~10秒钟,随后运用随咳进针法,将0.35mm×40mm的毫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尖可沿手太阴肺经循行方向稍向上倾斜,缓慢进针约0.5~1寸。待患者出现酸、沉、重等针感后,行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同时沿手太阴肺经自鱼肩穴至中府穴来回循按敲打数次,患者会感觉到肩前部位有较为明显的酸胀感。此时令患者向各个方向活动肩部,尤其是治疗前最痛的姿势可多做活动。留针30分钟,期间可再行针1次。

3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2)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善。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即用一条l0cmVAS标尺,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最剧烈疼痛”(10)。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本人将游标放在当时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并记录疼痛程度。治疗前后各标记1次,自身对照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

4治疗结果

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治疗前后VAS比较:治疗前(7.03±0.57 ),治疗后(2.18±0.53)(与治疗前比较,P<0.05) 。

5病案举例

患者边某,男,52岁,2015年7月6日初诊。左侧肩关节前部疼痛伴明显活动受限1个月。查体:左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压痛明显,各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以后伸障碍最为显著。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按照上述方法针刺治疗后,起针时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活动正常。

6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民间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等,属中医学“肩痹”、“肩凝”等范畴。本病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液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因关节内、外粘连,而以肩部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为其临床特征。肩关节周围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有自愈的倾向,预后良好,但痊愈后可再复发。中医认为,本病是因年老体衰、气血虚弱、筋失濡养,风寒湿外邪侵袭肩部,筋脉拘急所致。因此,气血虚弱、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侵袭为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发为本病。[3]

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上常规治疗多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如肩髃、肩前、肩贞、肩井、臂臑、阿是等,配合远端取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取穴较多、疗程较长、即刻止痛效果差,临床疗效并不令人满意。[4]

鱼肩穴是高树中教授发现并命名的一个治疗肩周炎的穴位,首见于高师专著《一针疗法》。取鱼肩穴而非其它穴位的原因有二:一是根据“经脉所过,主之所及”的原理,肩前部位的疼痛恰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灵枢·经脉第十》中说:“肺手太阴之脉……是主肺所生病者……臑臂内前廉痛”。《灵枢·经筋第十三》中说:“手太阴之筋……结肩前髃……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鱼肩穴虽为奇穴,但其定位却在手太阴肺经循行线上。二是根据生物全息律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定位,鱼肩穴正为肩所对应的位置。

本法在操作时有以下几个特点:(1)准确取穴。操作前应在其定位附近仔细寻找条索状物和(或)较明显的压痛点,不可拘泥于其定位。少数患者无条索状物或者压痛点时,按照其定位取穴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2)随咳进针。首见于《针经指南》。一方面可以宣散气血,提高疗效;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避免晕针;(3)循经敲打循按配合活动患处。这也是取效的关键之一,也正是《灵枢·周痹第二十七》中所说“刺痹者……其瘛坚,转引而行之”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本法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尤其是以肩前部位疼痛为主的患者过程中,取得了极佳的即刻止痛效果,部分患者甚至一次而愈。即使不能达到一次治愈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也为后续的治疗和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鱼肩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其他部位疼痛效果、远期效果如何、鱼肩穴结合其它疗法的综合治疗能否进一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和减轻痛苦等,仍有待各位同仁在临床上不断观察和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