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田园牧韵 2016-08-16

 最近几年,我们身边似乎一下子成了韩国文化的天下,我们的电视机放的都是韩国电视剧,我们的家庭主妇被韩国电视中的情景,环境吸引,被家长里短的剧情感动,大把的眼泪奉献给了韩国电视剧。年轻人喜欢韩国的音乐,崇拜韩国的明星,追逐韩国的最新流行趋势。甚至韩国饮食也在中国红遍了大江南北。难道这仅仅是《大长今》《看了又看》等韩国电视剧集的力量吗?众所周知,电视只是文化的传播媒介,真正吸引我们的是韩国既传统又现代的生活模式,就好像韩国的旅游广告中描绘的场景,年轻的韩国青年虽然装束时髦,但是还是会穿上传统服装进行荡秋千等传统活动,做着快速轨道交通拿着新款三星手机的老人依然穿着传统服装等等。我们艳羡的是一种独特的风格,一种不同于西方的风格,这种风格古朴而现代。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又与现代文明和谐统一。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们当然也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实现现代化,无论韩国还是日本,他们的文化都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我们有理由自信,有理由期许我们的文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应当在现代化的路上展现勃勃的生机。但是现实确实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走上现代化之路。是什么原因没有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呢?这是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古以来不断积累不断创造不断继承的文化集合,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智力财富和精神食粮。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包含着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是以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文化为主脉和基线,同时又涵盖了儒家以外其它不同思想文化,成为各种文化激励互补、融合共铸的文化。[1]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一样,都是在事实上处于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既然是要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那我们在进入当代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错误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破除四旧,被共产主义理论武装的头脑看到了民族富强的曙光,而传统文化似乎成了最大的负担和束缚。我们不顾一切的打倒了孔家店,毁灭了一切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一切。一个民族如果否定了自己的历史就等于是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否定了我们今天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我们不是认为传统文化就一切都是对的,是没有糟粕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发展传统文化,而坐让它糟粕日深不能与时俱进,那么传统文化的丧失和没落就是我们一手造成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传统,没有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便没有了前行的动力与希望。

二、            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诉求导致必须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我们说,为什么一定要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统观点大多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迫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诚然,我们认识现代化是从国外先进文明那学习来的。但是不能认为现代化就是外国人创造的,应该说他是人类历史共同发展的产物,虽然中国没有原发性的现代化变迁,但是要实现现代化的路还是要我们自己去走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是必然如此。当然我们也承认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由于工业革命,世界化的大生产代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了一个整体,地球村的概念产生,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更促使了全球化。这种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层面的。一百年前我们落后于这种潮流,我们认为是传统的,封建的文化阻碍了我们,我们抛弃了一切,抛弃了文言文,使用简化字,我们拼命追求外来文化。但是,外国的任何理论也没有完全把我们从落后中带出来,正如国际歌中唱到的: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即使是领导我们取得民族独立斗争胜利的共产党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但是,说到底不论是什么思想,它也都是建立在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的产物。文化的现代化和政治的现代化一样。也必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根据中国自己的独特国情才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而西方文化最初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我们也愿意相信,发达资本主义的文明能把我们带到文化的现代化。我们就接受西装,英文,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很西化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和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一样了,有了宽阔的马路,奔驰的汽车,闪烁的霓虹。但是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现代化吗?不是,那已经不是我们自己,已经让我们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当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一切,我们才发现我们失去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现代化。当然,如果没有这种经济的成功还不能凸显我们传统文化的欠缺。在这方面,我们似乎还要感谢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毕竟认识到了就要比蒙在鼓里强的多。这只能说是传统文化要进行现代话的原因,并不是传统文化一定要继承的原因。

再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要求。但是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建设时期我们在摒弃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要割除的糟粕,我们大可以彻底将其清洗何必要进行现代化改造呢?即使是改革开放,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说,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就一直没有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直到我们发现我们在物质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越贫乏,我们的心灵越加没有皈依。有人认为现代中国人心灵上的迷失是因为中国没有宗教,但是他们忽视了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有宗教传统的国家,对于宗教不论古今我们和我们的祖先大多是报着实用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的。而能支撑我们心灵和信仰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儒家哲学,家庭伦理观念。我们在经济发展的时候猛然间醒悟到自己在精神世界的缺失,而造成缺失的恰恰是因为我们抛弃了一度被我们认为无用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他们都是汉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在近代同样遇到外敌侵略,在现代同样追寻新的崛起。但是在这途中他们很好的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与时代结合。有人说他们能很好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是因为他们在吸收汉文化是去掉了糟粕的成分。我想这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意思了。我们应该虚心的学习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现代世界,任何民族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还抱有夜郎自大的心态,哪怕是潜意识。殊不知,潜意识才是最可怕的。

事实证明,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建设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需要。吴光远教授也从三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有强大的生命力:(1)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植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是根是本,是建设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寻找活水源头;(2)优秀的传统道德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传统道德教育并结合革命传统教育可以振奋我国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可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的内涵,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传统文化中的义利并举、德法互补、以民为本等若干重要内容于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仍有现实的意义。[2]专家学者说的话就是这么严谨。如果你不明白,他的意思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就必须有个商业道德,这个道德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能让我们在赚钱的同时和气生财,和谐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时发展,真正的实现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从根本上说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传统文化,这种需要从本质上说和改良无关,但是只有将传统文化现代化,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众所周知,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他是中央集权农业经济社会的产物。他的很多特征也是在封建社会中行成的,在很多方面都与市场经济难以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 ,历史悠久 ,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成分 ,但同样也混杂进了不少糟粕。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 ,既有大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 ,同时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有一个清醒的判断 ,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要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并从当代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3]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的传统文化看似与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是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天然契合性。好比说西方基督教文明适合工业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也是市场经济的国家,但是中国确不适合基督教的生存。近代以来,多少传教士前仆后继想要在中华的土地上传播福音,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这就证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现代化具有特殊性,但是无论如何特殊,如何改良,其必须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需要我们的文化,我们要找到我们的根,我们是谁?是什么让我们与众不同,是什么让我们骄傲,是什么让我们拥有不断向前的勇气和力量?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            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1、对传统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五千年里创造了无数优秀的物质文明,几经浩劫还有一大批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世。但是反观我们现在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大一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化为灰烬。侥幸存留下来的就成了今天的旅游景点,由于商业利益的趋势,我们的文化遗迹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寺庙都成了算命抽签之所,宫殿成了高声喧扰之所。为什么那么多地方那个积极争取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保护只是冠冕堂皇的招牌。本质还不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甚至有句笑谈,说长城的最伟大之处不是抵御外敌而是发展旅游业。这怎能不让我们痛惜呢。我们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以一个现代化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我们的传统物质遗产是很重要的。看看法国人是怎样看待和对待卢浮宫的应该对国人有些启发吧。

2、实现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只打破固有的保守的固步自封的观念。在几千年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维观念和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继承优良去除糟粕。比如对待婚姻家庭,我们当然反对古代的存理去欲,反对不符合人性的,摧残人性的旧思维。但是我们应该继承古代的家庭观念,对家庭的责任和忠贞的态度。我们反对重农抑商的片面思维,但是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毕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关注农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国家独立的保障。传统思维是几千年中行程的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思维、直觉感悟、辩证综合等方面。这些思维方式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 ,显示过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 ,使中国人特别善于在研究具体事物时重综合 ,重在整体上进行把握 ,重事物的结构、发展 。但是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 ,它们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外教授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外国教授习惯用数据和图表解释问题,即使是历史和哲学问题也是一样。而中国人习惯于综合的判断,整体的思考,有时难免有空谈之嫌。其实这两种分析方式都是需要的,整体思维注重整体把握但是缺少对个体特征的描述。对个体的研究也一定要行成整体性。所以只能是互相学习融合的过程,很难片面判断优劣。

但是有些方面是必须要改变的,比如否定性,中国人似乎不敢否定,有个笑话说中国人看书是不住的点头,不断的赞同前人的观点。外国人看书是不断的摇头,否定前人的观点。虽然是个笑话,但是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弊端。我们认为一切都是老的好,崇古观念浓厚。好像祖传秘方,似乎祖传的就是好的,传的越久越是好。殊不知,这传承中有多少谬误也一同传承了呢?我们必须加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否定前人,当然这种否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3、传统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要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那么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要实现现代化。当然好的行为方式要保留,比如尊敬老人,父母,爱护晚辈。虽然不是宣扬尊卑观念,但是这种文明的方式还是要保持的。在这方面我们的近邻韩国就处理的很好,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改变农业社会闲散的社会风气。看看香港日本的走路速度吧。我们要想不被拉的更远就要勤奋起来。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但是只要我们有决定,世界的发展也让我们必须这样做。我们一定可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改进的同时很好的保存发扬。中国人有什么不一样?我想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文化。只有在软实力上崛起,我们的民族富强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持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