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张慰慈

 苏迷 2016-08-16

 智效民

  近年来,有关居民生活和市政建设的问题,比如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和城市内涝、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垃圾处理、饮水紧张的新闻不断出现。于是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大家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生存困境?

  这让我想起了专门研究市政问题的张慰慈先生。

  张慰慈(1889,一作1890-1976年)字祖训,江苏吴江人。早在少年时代,他和胡适就是上海澄衷学堂的同学。因为比胡适大一两岁,他总是把对方当小弟弟看待。1909年胡适去美国留学后,他给胡寄去一部《马氏文通》。该书不仅对胡适非常有用,还让他大叹作者“用功之勤”。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张慰慈的良苦用心。

  不久张慰慈也到美国留学,毕业后获政治学博士学位。1917年二人结伴回国,并一同进入北京大学任教。随后,他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美国城市自治的约章制度》、《美国委员式的和经理式的城市政府》、《俄罗斯苏维埃政府》(译文)、《最近德国政治变迁》、《俄国的婚姻制度》、《俄国遗产制度之废止》、《女子解放与家庭改组》等一系列文章。其中译自美国学者的那篇《俄罗斯苏维埃政府》,特别引人关注。

  1922年胡适创办《努力》周报,张慰慈在上面发表的文章有:《制宪问题》、《市政问题》(连载)、《多元的主权论》、《政治改革的目标》、《革命和政治改革》(连载)、《城市在文化史上所占的地位》(连载)等,其中许多观点至今仍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比如他在《市政问题》中说:由于中央政府是制定政策协调各地均衡发展的机关,市政府是具体管理本市市政的机关,二者在功能和职责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市政府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种自治的关系,它不应该照搬中央政府的模式来组建。他还说:所谓自治关系,并不是一定要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去搞独立,而是在中央政府规定的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此外他还以美国历史为例,提出了城市政府的三个重要原则:一是职权必须集中,二是责任必须确定,三是官吏必须民选而且不可过多。

  1925年9月,张慰慈的《市政制度》一书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发行。这本书共18章,其中包括城市的发达、城市的特点、城市在历史上的地位,城市和国家的关系、欧美各国的市公约、城市的选举、市民的直接立法权、城市的政党、市议会、市长、委员会式的城市政府和经理式的城市政府等内容。该书出版时,胡适在序言中说:

  在过去的历史上看来,我们可以说,我们这个民族实在很少组织大城市的能力。远的我们且不说,就拿北京作个例罢。北京的市政全在官厅的手里。有能力的官僚,如朱启钤之流,确然也曾留下一点很好的成绩。但官僚的市政没有相当的监督是容易腐败的……道路的失修,公共卫生的不讲究,是人人都知道的。电灯近来较明亮了;然装电表是非运动不可的。自来水管的装置是要用户出重价的;并且近来有人发现自来水内“每十五滴含有细菌六百个,且有大肠菌”。……近来更妙了;内务部和市政公所争先恐后地卖公产,不但卖地皮过日子,并且连旧皇城的墙砖也一块块地卖了……(《市政制度》序言第2页,亚东图书馆民国十四年九月出版)

  胡适认为,我们的市政建设之所以如此失败,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虽然住在城市里,但“至今还不曾脱离农村生活的习惯”。因为传统农村生活是自给自足的,现代城市生活是民主自治的,所以他强调:“我们若不能放弃乡间生活的习惯,就不配住城市,就不配做城市的市民,更不配办市政。”(同上,第4页)遗憾的是,到了1930年以后,张慰慈因为离开学界到铁道部供职,没有将市政研究继续下去。

  我最初是从胡适日记中注意到张慰慈的。但是自从1949年胡适离开中国大陆以后,这个人就在我的视野中消失了。直到十来年前,拙稿《中国政治学的先驱者张慰慈》在《传记文学》发表以后,我才与张慰慈的孙女、旅居澳大利亚的张旦悦取得联系。据张女士说,1949年以后,她的爷爷一直是上海文史馆馆员。我知道文史馆是一个普通的统战机构,因此打电话向上海文史馆了解张慰慈晚年景况。没想到被该馆一位工作人员拒绝,这让我非常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张慈慰的夫人孙令娴(字孟禄)也是江苏吴江人。她出身于名门望族,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再加上留学美国时专攻美术,所以后来与张大千、刘海粟、颜文梁、徐志摩、陆小曼等人交往密切。

  前不久,吴江电视台为了拍一部寻找张慰慈的专题片曾经采访过我。遗憾的是由于记忆力下降,我忘了向他们介绍张夫人孙令娴的情况。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这篇短文,也许会让该片的内容更加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