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小记:年龄最大公务员的成功之道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8-16

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哪位是年龄最大、工作时间最长的“公务员”,那很有可能是元朝的郭守敬了(“子牙八十遇文王”应不在此列)。事实上,这位郭老先生当时被朝廷要求不能退休!对了,没看错,就是不准退休!他的漫长职业生涯成就非凡,这位“劳模”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不准退休的“公务员”

郭守敬公元1231年出生在邢州(现在的河北邢台,当时金朝实际控制中原地区已百年),1316年去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元朝。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近一千年前,享寿86岁的郭守敬堪称长寿。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郭老先生73岁了,一般公务人员在这个年龄早已告老还乡了。但是,就在这一年,元成宗下诏宣布,凡年满70岁的官员皆可退休,但是唯独不让郭守敬退休。元成宗的赞誉很直接,“郭太史神人也”,是上天赐给元朝的奇才,有很多工作还等着他呢。其实,郭老先生自己也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他干起工作太投入了!

师徒结缘莲花漏

郭守敬从小深受家学熏陶,在祖父郭荣的教导下,好学不倦、刻苦钻研,尤其表现出了对于器械制造和工程的极大兴趣。有一次,郭荣的好友子聪和尚来访,两人切磋学问,专门讨论一种已经失传的计时器“莲花漏”。一旁聆听的郭守敬年仅15岁,居然根据两位长辈手中的“莲花漏”拓片,也正儿八经地钻研其结构和仿制。子聪和尚大为惊奇,十分喜爱年少聪慧的郭守敬,将其收到门下。这位子聪和尚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刘秉忠,元朝的学术大神,被元太祖忽必烈视为自己的诸葛亮。在整个元朝,汉人位封三公者,只有刘秉忠一人。经刘秉忠的培养和推荐,郭守敬有了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

刘秉忠收郭守敬为徒,看似偶然,其实不然。若不是郭守敬从小刻苦努力,是入不了子聪和尚的法眼的。日后,以刘秉忠为首的邢州学派人才辈出,例如张易、张文谦、王恂、郭守敬等人都大有作为,堪称元朝顶级的男子学术天团。

学有所长术有专攻

郭守敬精通水利,很早就崭露头角。21岁时,郭守敬修复了家乡邢州城北的达活泉石桥,并疏浚了达活泉、野狐泉等河道。他勤于思考,对待水利工作一丝不苟,尽可能实地勘探研究,对于水文、地理、工程的精准把握,令人叹服。

元成祖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朝廷讨论铁镭竿渠工程。郭守敬认为此地山区,大雨时水流汇集很快,干渠应该挖到50步宽才行。其他人觉得郭守敬言过其实,在实际建设中干渠的宽度只挖到了郭守敬建议的三分之二。第二年,大雨来临,水渠行洪不畅,造成了当地巨大损失。为此,元成祖十分后悔没听取郭守敬的建议,可见,郭守敬的专业造诣之深。当然,沿用千年的通惠河更可见其功力。

干一行爱一行

真正的“劳模”无论工作跨度有多大,工作热情总是不减。郭守敬涉足的工作领域不仅仅有水利还有天文,但无论干哪一行,他都干得十分出色。

郭守敬年轻时主要从事水利工作,35岁任都水少监,41岁任都水监。人过四十不学艺,然而人至中年的郭守敬,职业生涯却发生了重大转折。公元1275年,都水监并入工部,45岁的郭守敬任工部郎中,参与编制《授时历》,从水利领域一下子跨界到了天文领域。郭守敬迅速适应了新岗位,几年辛苦,到公元1280年,新历告成,定名“授时历”,郭守敬也正式就任太史令。“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准确的历法,在中国沿用了300多年。

专心谋事不求官

郭守敬41岁任都水监,到了公元1291年,61岁的郭守敬再次就任都水监。如果按照行政级别来看,郭守敬20年来,虽然岗位多变,但是级别一直未变。这20年间,郭守敬完成了包括“授时历”在内的多项重大任务,而且作为刘秉忠的爱徒,深受朝廷信任,尤其是当朝皇帝元太祖忽必烈也十分赏识他,跑跑动动应该不是难事。但是,郭守敬心里好像只有工作,在乎的是做事的机会,并不在意官有多大或者升不升官。

此非虚言,无论在哪个阶段,郭守敬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始终充满了热情。1291年,已经61岁的郭守敬向忽必烈上书,不是“要官”,而是“要工作”,陈述水利十一事,建议开凿通州、大都之间的运河。在旁人看来,这可能是“自找苦吃”,但是郭守敬考虑的是国家心脏地带的粮草转运大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郭守敬满怀工作豪情开始主持修建通惠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

(图片来自网络)

初心不改匠心永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郭守敬圆满完成了举国关注的通惠河工程后,人生和职业生涯达到了一个高峰。世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任务能够挡住这位大神了。有吗?似乎还有!对了,就是莲花漏。少年之时,恩师刘秉忠所带的那张莲花漏的拓片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那是梦想起航的地方。俯仰之间,五十年光阴,白驹过隙,功成名就,少年之梦,恩师之梦始终萦绕心中。虽然已过耳顺之年,但有梦去追、有梦待圆,又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啊。郭守敬应该是一刻也没耽搁。因为年表记载,公元1294年,在通惠河竣工仅仅一年之后,郭守敬就成功研制出了大明殿灯漏,这是中国钟表史上最为著名的计时仪器之一。《元史·天文志》中描述大明殿灯漏巧夺天工,以水为动力,有12个木人可以自动报时,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独占鳌头的。郭守敬似乎用这种方式来回归当年的从学之路。

工匠之心源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年龄越大,郭守敬愈加严格地审视自己,还有哪里做得不足。公元1311年,郭守敬81岁高龄,他主持修建的通惠河已经为国家服务了近二十年。看着通惠河,郭守敬还有一些放心不下。当年修建时,通惠河上的24座水闸的闸门都是木制的,材质容易朽烂。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郭守敬再次上书,建议将通惠河木质闸门全部更换为为石质闸门,以为长久之计。

邢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大都才德兼备,其中多位后来都身居显位。如果细数起来,郭守敬的官职可能是最低的。但是郭守敬一生专注于本职工作,敢担大任,精益求精,堪称“劳模”,反而成为了邢州学派中最为后人所知的代表。认真最美,劳动最光荣,执着最可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