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人的父母怎么就让孩子去追梦?

 汕头能率 2016-08-17
     
  阅读时间
  4 分钟


作者简介:


张景泓,在 '唯有读书高' 的传统家庭叛逆长大。平常喜欢打篮球、夜间散步、看书阅读、写写文章、骑脚踏车。毕业后跟朋友合伙创业,办了四年财务规划及传产创业的教育培训;出过一本书,写过专栏;赚过一些钱,但赔过更多钱。失败以后,才知道怎么真正地活着,开始努力过着不后悔的人生。

    ▲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对我们好的人跟我们越亲近,我们通常越不知道感恩。


这句话没错,最常发生的场景就是在我们跟父母之间 —— 大多数的亚洲家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通常都比较不对等。我们尊重长辈的决定,即便不能理解,大多数人还是会听话照做,从求学念书、两性交往到职涯规划,无不依照长辈的期待以及安排的道路行走。


有些人乐在其中,但多数人其实都有些意见。即便如此,在找不出更好的选择或迫于压力的无奈下,只好得过且过地继续着这样的人生。


孩子长大后过着并非自己想要的人生,心里就开始会有怪罪父母的想法出现,但又因为知道父母其实是为了自己好(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吃苦),也就只能默默地把这种想法继续放在心里。可是,儿时那种跟父母跟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爱,长大后则渐渐不复存在。


小张是个 85 后。小学时,他就开始打篮球,也曾经想要加入学校的篮球队,但爸爸觉得会影响课业,所以拒绝了。那时,小学生还特别迷一种叫 “轨道车” 的玩具,小张也是,他想花自己的零用钱去买配件,不过还是得经过父母的同意。


国中时,有街舞团体来学校表演,那时台湾也刚开始盛行这种街舞热。小张想学街舞,但父母认为那是功课差、不会念书的小孩在做的事,所以断然拒绝了;染头发也是那个年代一个刚风起的个人造型方式,小张也想要尝试,不过也被父母认为那是不良少年的特征,当然也是被拒绝了。


高三时,要填写分发志愿,原本对于国立大学十拿九稳的小张,因为高考没考好,所以只能填一些比较后段的国立大学、或是顶尖的私立大学。原本小张已经选择了第一种志愿填法,一来想说不要多花家里的钱,二来觉得既然已经不是全国的前段学校,那在哪所学校就不是那么重要了,重点还是自己的学习态度。


不过,后来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小张还是改成了第二种志愿填法,念了父母眼中好找工作但自己一点兴趣也没有的传统科系。




    ▲


小张上大学的故事我就不写了,我想你也猜得到,小张就是我。但是我的故事有没有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好像常常发生在你身边甚至可能是你自己身上。这个故事道出了大多数的父母是怎么伴随着孩子长大的:听父母的话,父母是对的。


之前在新生大学看过一篇文章,对于这种行为有一个精辟定义的词:道德绑架。文章里提到,最常用道德绑架影响别人的人,就是父母。


  • 我养了你,所以你得照我的话做。


  • 我养了你,无论我再怎么不堪,你就是欠我。


  • 我养了你,你就得听我的话选我希望你做的职业。其它你喜欢的职业,对我来说都是垃圾。


  • 我养了你,你的兴趣只能是我认可的兴趣。


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都是错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过得比现在更好,都希望小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是,大多数的父母方法用错了,只懂得用 “蛮力”,进而想 “操纵”、“控制”,一旦超出他们的可控范围,父母就会产生不安全感。


这样的家庭,既无法帮助小孩认识自己,又无法协助家庭共同成长,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在进步,自然而然,正在成长的孩子就会与家庭的疏离感越来越强。


直到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发现在这个世界求生存的方式与父母说的截然不同,但已经来不及做出什么改变了,于是就开始厌恶父母,又进一步破坏了家庭的关系;父母也无法理解,因为觉得自己对孩子这么好,问心无愧,怎么会是自己的问题,一定是孩子不够努力。就这样,家庭关系即陷入恶性循环。


要解决上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这么做:


1. 找到共同的目标。


2. 经过沟通及讨论。


3. 确定最终的目的。


简单来说:父母必须跟着孩子一起达成共识、一起做决策、一起成长。


没有经过共同讨论、没有双方都能彼此接受的目的,孩子做起事来绝对不会有共识,即便有,也是各自心里认为的共识,不是共同的 “共”。这个方法套用到合伙的团队上,也是一样能通(事实上,我就是在合伙创业时悟出了解决家庭关系的道理)。




    ▲


套用到我的故事上,可能结果就会变成这样:


1. 参加篮球队可能真的会影响课业,但我们必须讨论出一个 “影响” 的标准(任何定义含糊的标准,都是在耍流氓)。这个原则对于以后团队需要分工、或是建立事业时,都有显著的帮助,也会了解 “规章准则” 的重要性。


2. 花零用钱买玩具,其实可以推导出 “理财” 的概念,还可以帮助孩子体验 “生活品质”,这些观念有助于个人在未来做出理性的选择,也更了解有品质的生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3. 跳街舞、染头发,这些特例相当于当时年轻人的标签,可视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 “自主意识” 的开端。这种启蒙的想法,易于教育孩子养成 “独立思考” 的习惯,以后在面临各种选择及困难时,都能用良好的思考模式去解决问题。


4. 高中选校选系,决定了一个人大学四年将会在哪里,也几乎定位了一个人未来在 “职场发展” 及 “人生目标” 的方向。但就我所知,我接触过的大部分的朋友,没有一个人的父母在这个阶段跟他们讨论有关这方面的事情。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共同讨论”、“认同决策”、“达到共同目的” 这几个步骤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从小就没有认真主动地去塑造自己、追寻自己想要的,而是只听父母的(也就是道德绑架),长大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是可预测的结果。最后甚至连自己都讨厌自己,却还无能为力。


因为没有共同的目标、没有有意义的讨论、没有有共识的目标,家庭成员间的隔阂就产生了。在不协调的家庭里,总有一方是主动的,而另一方则是被动的。被动的一方只能执行,不论是否内心认同,而主动的一方只想控制,并且觉得这理所应当。你说,这个家庭怎么会幸福呢?


所以,大多数的家庭成员不要说是关系亲密了,有很多家庭成员之间连朋友关系都说不上,更别说共同成长了。


解决的办法呢?


因人而异!不要一直想着要别人给你解决办法。


我的方法是:有耐心地沟通,并且谨记这样的准则,尽量旁敲侧击让父母了解这件事。


我们可以去观察那些家庭和乐的朋友,一定能发现几个共同点:


1. 朋友的父母明辨是非,尊重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


2. 朋友对自己负责任,对于自己的选择很少后悔。


3. 朋友不一定是人生胜利组,但通常生活得很快乐、自在。


这些家庭通常会有固定的家庭聚餐时间、家庭旅游时间,而且相处起来就像朋友一样自然,我相信很多人都曾在电影里看过类似的情节。我们不用去忌妒他们,也无须立即做大幅度强迫性的改变,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不会持久,也不会有用 —— 十多年的不良关系不可能在十几天就会有显著性的改善。


适度地调整、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执行,这是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最需要勇气的第一步,但只要开始做了,也意味着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了。


如果你身边有身处这样家庭和乐融融的人,赶快多跟 TA 交朋友,多观察多了解 TA,通常这类人逻辑清晰、善于独立思考、富有责任感,也绝对是你学习的好榜样!


校订:吴巍、姚色丰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