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古代道观

 轻风无意 2016-08-17

汉中古代道观

郭  鹏

  汉中境内道教观、宫、祠、庙朝历代屡有建修,其杂祀之庙,遍及城乡。
  据有文字记载可考者,汉中地区内最早的祠庙为城固县升仙村的唐公房祠。该祠内东汉灵帝建宁至光和(168~184)年间所立的《汉仙人唐公房碑》,记载了唐公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自东汉末张鲁据汉中,以“五斗米道”统治汉中,实行我国历史上罕有的“政教合一”体制,汉中各地祀奉张鲁之祖张陵,即道教所谓张天师者。北魏《水经注》载:“浕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道藏》载:“巴汉间,天师堂数百所。”由此可知,汉中为五斗米道最早盛行地之一。自然,祀奉张道陵(天师)及其子张衡、孙张鲁的堂、庙,东汉末即不在少数。迄今,汉中地区一些地方尚有所谓“女郎庙”(据传为祀张鲁之女)、留侯庙(据称汉留侯张良为张道陵八世祖,今留坝县、洋县有留侯庙)。
  据明清以来的《汉中府志》及各州、县、厅志记载,汉中府城及各州、厅、县城均设有祀奉各种神仙的祠、庙、宫、坛等,如文昌祠(庙)、关帝庙、城隍庙、禹王庙(宫)、药王庙、太白庙、八蜡庙、厉坛、先农坛、土地祠、风雨雷神坛等。这些有的是道教庙宇,有的则是与道教有联系的杂祀。
  除上述各州、厅、县普遍有的道教庙宇之外,各地道观、宫、庙有(未注朝代者为清志中原末载时间)

  一、汉中府
  高峰观(元建) 文昌观(明建) 五云宫(明建) 真武宫(明建)药王庙
  禹王宫 天师堂 罗祖庙 五郎庙 老君观 九仙观 朝天宫 青龙观 玉井观

  二、褒城县
  云台观(汉建,宋重修) 上清观(明建) 成化观 通慧王庙 五郎坪庙

  三、定远厅(镇巴县)
  禹王宫 万寿宫 青鹤观 真龙观 龙台观

  四、城固县
  唐仙观(汉祠) 奉真观(唐建,宋重修) 上圆观  白鹤观(唐建)  安宋堂(唐建)
  朝天观(明建) 三鹤观(明建) 玉皇观(明建)  洞天观(明建)  扁鹊观(明建)
   集灵观(明建) 天庆观(明建) 冲虚观(明建)  洞阳宫(北魏)
  上四池(明建)

  五、洋县
  兴势观(唐建) 玉真观(唐建) 玉皇观(元建) 五云宫(宋建) 三宫楼
  崇道观(宋建) 苑门观(宋建) 真武宫(明建) 韩仙观(明建) 三清宫
  北极宫(明建) 禹王宫     协天宫     青山观

  六、西乡县
  真武宫(明建) 祖师殿(明建)  万寿宫         禹王宫    丰都殿
  五云宫(明建) 青山观         白云观     罗家堂

  七、宁强县
  妙相观(宋建) 秀峰观(明建) 
圆山观     太元观      元真观 
  东山观(明建) 宝竹观(明建) 栖云观     西山观     北极观 
  中台观(明观) 玉皇观(明建) 九台观     元天观

  八、略阳县
  东岳庙 玉皇庙 丰都庙 三清观 万寿宫 圣母殿 磨针殿

  九、勉县
  女郎庙 万寿宫 太白庙 三官庙 娘娘庙 三教宫 玉皇庙 丰都庙 朝阳洞 无岳观

附:

城固县洞阳宫
  洞阳宫在今城固县。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汉水又左会文水,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门前,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文水”即今文水,“杜阳仙人宫”即洞阳宫。由此记载可见,洞阳宫在北魏时代即已有之。至明代初,道士张三丰曾住洞阳宫,并重新修建;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再次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道德陈本秀复修洞阳宫,并修火城一圈,约100丈,栽松杉3000株。乾隆五十年(1789)立碑云:“宫各洞阳,松杉苍苍,树林阴翳,蔽·甘棠。“宣统三年(1911)道徒刘宗德住洞阳宫,修石梯360阶,打水井一口。民国二十六年(1937)修灵官崖3间,并修张爷洞及太白庙4间,黑虎泉一间。民国二十七至三十一年(1938~1942),翻修洞阳宫房屋64间。洞阳宫是历代道教胜地,迄今每年前往游人甚多,蔚为壮观。

留坝县张良庙
  张良庙,又称留候祠,在留坝县城北门公里的紫柏山下庙台子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此处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而避谷之处。清代《续修陕西通志》、《汉中府志》、《留坝厅志》均有记载。清代以前,此处山顶与山下均有庙,现山顶祠尚有庙;康熙二十二年(1683),汉中知府滕天绶夜宿紫柏山,梦见张良、赤松子、黄石公,遂建庙祀之。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历代府县当政者扩而大之。迄今有六大院,房舍156间,总面积14200平方米。门前沟溪上有“进履挤”,二门上有“保安观”三字,门内有钟楼、鼓楼,院内有灵官殿、三清殿,有大殿院、方丈院、南花园、五云楼、辟谷亭、北花园、拜石亭、回云亭、沿石阶梯上山有授书楼。庙内处处亭台楼榭,奇竹怪石,花木繁茂,碑碣题名摩崖石刻甚多,终年游人不断。
  据清道光《留坝厅志》考证,此处至明代时有紫柏寺,又称碑亭寺。该《志》:紫柏山顶暨山椒(坳)均有留侯祠,相传子房居谷于此。按:明季李一鳌《紫柏山免粮记》云隋唐时古庙基列名为五台、蓬峨并崇,盛于极于明。则山之有祠,多且久矣。然当时多在山顶,而留侯庙之有无,亦不可考。惟山麓有碑亭寺,不知何时某立碣于寺前,曰“汉留侯张子房先生辟谷处”。康熙二十二年,汉中太守滕天绶因建祠祀侯与黄石公、赤松子。劂后,观察丰绅、太守严如熤相继修理,道人陈松石复兼并碑亭寺基地,增修祠宇,客舍筑亭凿池,培以花木,往来行人,必游览焉。于是留侯庙之名益著,而题咏者遂以为侯辟谷于此也。岂知侯初从汉王于褒中时,未曾辟谷;功成辟谷,为吕后强食而卒,不闻远居深山七八百里外。……后人不得其有庙之故,遂凿为辟谷之语,讹以传讹,无人是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